APP下载

经济新闻报道嬗变之三十年

2009-03-24李博宇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嬗变改革开放

白 贵 李博宇

摘要:经济新闻报道与中国经济共同成长。经济新闻的三十年嬗变过程可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78-1992)为经济新闻重振时期。此时,经济新闻报道领域拓宽,报道角度着眼政治,主要以“讨论”式报道为主,报道方式趋向深度报道。随着中国证券市场的建立和成熟,证券类新闻彰显活力,即狭义财经新闻报道日渐盛行,这是第二阶段(1992-2001)。从2001年至今的新财经新闻报道时期,为经济新闻发展的第三阶段,这一时期的经济新闻以全新的理念将视角转向全球,报道形式多以故事化手法为主,并在报道中突显人文关怀。

关键词:改革开放 经济新闻报道 嬗变 三十年

陈力丹曾指出:在一个社会中,经济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由变动着的一系列相互关联的进程、状态和指标构成。①而变动产生新闻。30年来,中国的伟大变革为经济新闻提供了快速成长的土壤。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到十四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再到我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和十六大“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中国经济新闻报道随着中国经济体制的转变与深化迅速发展。所以,我们有必要把经济新闻报道放到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宏观背景中进行梳理,用全面和发展的眼光来分析经济新闻报道在不同时期的形态与特征,科学地总结经济新闻报道规律,为中国经济新闻在更广阔的全球视野中找到更好的生存空间。

第一阶段:经济新闻重振时期(1978-1992)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开启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门。会议明确了党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生产力的发展上来,提出经济体制改革。

“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暴风骤雨般的政治风云使我国经济新闻严重受阻。当经济领域的竞争代替政治领域的斗争,逐步上升为社会竞争的核心之时,全国以报纸为代表的主流媒体纷纷行动起来,开展了经济新闻重振运动。

1979年,人民日报社率先举起重振运动的大旗。它创办了以反映国内各经济行业最新动态为主的《市场报》,发行量一度在80万份以上;1981年新华社主办的《经济参考报》是改革开放后诞生的第一份全国性经济日报;1983年1月1日,国家经委以原《中国财贸报》为基础组建了《经济日报》。1987年由8家银行共同创办的《金融时报》,成为党和国家在金融领域的最重要媒体;1989年全国工商联创办的《中华工商时报》异军突起,成为工商界的舆论阵地与信息平台。

作为经济新闻振兴的记录者、见证者,这些报纸对于中国经济新闻史来说功不可没。通过这些报纸对当时经济领域的报道,我们总结出中国经济新闻重振时期的如下报道特点:

1.报道领域拓宽,报道角度着眼政治

此时的经济新闻报道扫描国内外宏观经济,宣传、解读政策,微观角度上关注民生和市场动态,不断介入老百姓日常生活,洞开了百姓关注经济生活的全新视野,起到了市场经济思想启蒙的作用。《经济学家赶集》、《访厕记》等文章从百姓小视角看经济大问题,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至今都是经济新闻报道的典范之作。但这些报刊是政府出于宣传、推广经济政策的需要而创办,受众更多是政府官员和企业主,所以对于市场经济中的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报道角度大多着眼于政治。

2.“讨论”式报道成为主流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一段时间里,由于新旧体制的摩擦,很多人对改革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对于中国来说,是稳定经济还是继续深化改革,中国的市场是姓“社”还是姓“资”,这些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意见不同,存在很多分歧。于是,“讨论式”报道成为经济新闻报道的主流。《人民日报》以“怎样加快农业生产”(1979年4月)、“农民怎样尽快富起来”(1980年1月)、“怎样开创农业发展新局面”(1983年1月)、“进一步发展农村商品生产”1984年1月等主题进行讨论。1987年《经济日报》40多天连续报道“关广梅现象”,就社会主义租赁制企业是姓“社”还是姓“资”展开讨论。参加讨论的人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有干部、专家、农民、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能够多侧面地暴露问题的症结,有利于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有利于问题的解决。②

3.深度经济报道的崛起

20世纪80年代,国门打开,深入改革,各种社会矛盾交织在一起。新闻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简单的非黑即白的二元报道已经不能解释人们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此时,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变幻莫测的经济现象需要一种能够提供背景、追寻原因、展现过程、预测未来的新闻报道体裁出现。于是,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崛起。80年代的经济新闻深度报道多选择社会的热点问题,放到改革开放的宏观背景中,全方位、多角度地探寻问题的经济动因,为人们答疑解惑。

由于多年的政治因素,这些经济新闻报道没能与1978年以前的传统经济新闻拉开太大的距离,在一定程度上依然远离受众,缺乏实用性和贴近性。但是这时期的报道与时代交相辉映,使经济新闻报道回归了新闻本位,奠定了经济新闻在整个新闻传播领域的地位。

第二阶段:狭义财经新闻盛行时期(1992-2001)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大大促进了改革开放的进程。随后,党中央召开十四大,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伟大目标。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证券市场应运而生。自1990年深圳交易所和上海交易所紧锣密鼓开市到今天,我国的证券市场逐渐建立和完善,它成为新中国经济转型的代表。同时,证券市场使所有普通老百姓都有可能成为投资者,成为市场的决策主体。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我国形成了巨大的股民群体,据统计,20世纪初每20个人就有一个股民。伴随证券市场的成熟和证券类经济新闻受众群的形成和壮大,证券类经济新闻报道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上海证券报》、《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三大证券类报纸成为证券类经济新闻报道的主要阵地,明确地以为经济建设服务,为百姓生活和投资、理财服务为目标。但是,这类经济新闻的报道范围和受众范围还比较狭窄,所以称之为狭义的财经新闻。据此,我们总结证券类经济新闻的特征如下:

1.满足受众需求,报道的服务性增强

由于证券行业本身就是服务业,所以证券报道主要是为投资者传达信息,并提供智力支持。受众可以根据财经报道调整策略,采取相应措施。由于财经报道和消费者的经济利益直接挂钩,所以服务性就成为证券报道的一大特性。《中国证券报》在1993年创刊的当年,就推出了“我看股票市场”的问卷调查,重点了解人们对股票市场的评价,了解股价波动对公众心理的冲击,股票及其交易行为对人们经济生活的影响程度和范围。证券类报道能够根据民意对报道进行相应的改进,使服务性提高。③

2.以“揭丑式”的调查报道监督市场

中国的证券市场从计划经济中成长起来,本身就有先天性缺陷。中国的股市现状,正好适合“揭丑式”调查报道对其进行严肃的监督和合理的引导。2000年新华社记者不畏强权,深入调查,在掌握精准的第一手材料后写出轰动一时的调查性报道《假典型巨额亏空的背后—郑百文跌落发出的警示》。文章不仅揭露了郑百文操纵证券黑幕,而且毫不留情地批判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机制的漏洞。这篇报道直接导致了我国一系列上市公司审核和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出台,促进了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和完善。

有人说“证券市场是经济的晴雨表”,但是关心经济的人不可能只关心证券市场。所以,证券类报纸及时地调整角度,朝着综合财经报道方向转型。

第三阶段:新兴财经报道时期(从2001年至今)

2001年12月,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融为一体。所以,我们对身边的经济现象和新生事物不能再从单一方面考虑,而要以开放的视角来看整个世界的变化和发展。

新技术的开发和新经济形态的产生带来了一个以信息、知识为标志的新经济时代。这个时代孕育了一个新阶层的出现。这个阶层的人拥有较高的学历、收入和地位,较为密切地关注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不仅需要大量的经济信息,而且还需要能够为他们“代言”的媒介。于是专业意识和市场意识表现得极为强烈的新兴财经报道产生,并且一直到现在,都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行为。

《中国经营报》原是经济新闻重振时期创办的报纸,发展的20多年里能够突破旧观念,进行分众化探索,在新世纪不断散发活力。2001年1月创办的《21世纪经济报道》以冷静的经济学理性、娴熟的操作技巧和完善的发行渠道迅速抢占了财经新闻的高端市场。《经济观察报》创办于2001年4月,“理性和建设性”是他们最高的办报理念和口号。

新时期,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经济环境,面对不断兴起的科技浪潮,面对市场细分化的趋势,新财经新闻报道特点在以下三方面表现:

1.全球的视角,全新的理念

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是我们恢复大国地位,参与国际经济规则制定的重要举措。但是,全球一体化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对于媒体来说,用传统的视野、知识和思维来解释和判断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已经不可能了。所以,新财经新闻报道着眼于世界,站在世界的高度来报道国内外发生的政治经济事件。2002年,《经济观察报》把“两会”放在中国加入WTO这样的大背景下,以《WTO新政》为专题进行报道,所有的报道无不选择全球视角,并将时政新闻和财经新闻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给人以新颖独特、厚重充实之感。

2.财经新闻故事化

财经新闻往往会因为它的艰涩难懂让人望而却步。财经新闻故事化的优势在于不同层次的读者可以各取所需。层次高的读者可以在故事化的讲述中看到经济生活中深层面的信息来指导自己的经济行为,而层次较低的读者并不会因为难懂而放弃阅读,至少他还可以从中获得娱乐或消遣。《中国经营报》通过专栏《与老板对话》来分析企业如何决策、如何运营和许多企业背后的故事。2008年2月23日,这个专栏中一篇名为《混搭商人》的文章用白描的手法将冯仑——一个中国社会转型期商人的形象描写得生动、丰满。

3.突出人文关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经济新闻报道要全方位、多角度地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就应该在报道中贯穿人文关怀的报道理念,对人文关怀做出新的追求:站在人的视角关注经济发展,在经济生活中关注人的命运、尊严等伦理道德及其他精神层面,在传播经济信息过程中把经济活动向人性化的层面升华。④2008年10月30日《21世纪经济报道》刊登一篇名为《悲情乡医背后:农村公共品困局》的文章。文章讲述我国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短缺、滞后和从业人员的经济状况,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乡医的同情和尊重,也反映出了我国经济新闻媒体对“三农”问题的关注。

结语

从30年前的一般性政策宣传到今天为受众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从30年前呆板单一的报道体裁、报道方式到今天丰富多彩的体裁、层出不穷的报道技巧、手法、方式的运用,从30年前单纯关注国家和企业到现在的全球报道的视角转变,经济新闻在报道内容、报道手法和报道角度等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观和长足的进步。

全球经济的进一步融合使中国经济呈现出多元、活跃、开放等特性,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和思想。经济的快速发展给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的经济新闻报道相比,中国的经济新闻在时效性、服务性、客观性、可读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我们的经济新闻报道要继续探讨市场规律和受众规律,加大新闻事业改革力度,为中国经济新闻报道寻找更广阔的生存空间和发展道路。

注释:

①陈力丹:《经济新闻理论与实践的几个问题》,中华学术网,2006-01-16。

②沈毅:《中国经济新闻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7月第一版,267页。

③戴铭:《中国证券报道研究》,四川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④吴玉兰:《构建和谐社会视角下经济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武汉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506~510页。

白贵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导;李博宇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07级研究生)

编校:施宇

猜你喜欢

嬗变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韩国人眼中的改革开放40年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采集方式的嬗变
文化强国视角下的区域文化嬗变动态浅析
关于衡州花鼓戏的嬗变及传承探微
浅析清代中后期以来的戏曲声腔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