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意识传播概念初探

2009-03-24

新闻爱好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受传者传播者意图

刘 玮

无意识传播概念

在现代心理学中,无意识通常是指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本文中无意识传播的概念采用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侧重于不知不觉,没有意图这个层面,即传播者在没有意识到的状态下发生的传播活动。

结合心理学和传播学的相关研究成果,我们可以把这种传播者本身不具有传播意图的传播行为称为“无意识传播”,其具体含义为:

传播者在无意识状态下,推动社会信息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行为。

无意识传播模式

模式的定义和功能。所谓模式,是科学研究中以图形或程式的方式阐释对象事物的一种方法,是对事物进行的一种直观的、简洁的描述。①与传播理论不同的是,模式一般是用来描述现象的,而理论往往是对现象进行解释。在传播学中,传播模式通常试图指出在传播过程和传播现象中最重要的部分。因此,理论与模式的完美结合,更有助于我们对传播现象的理解。

无意识传播模式图

在此模式图中,A为传播者,X0、X1、X2、X3……Xn是传播者A所了解的信息。X0是传播者A原本想要传递的信息。值得注意的是,X0可能处于无信息状态,即传播者本不想发出信息,所以X0的信息量可能为零。在社会环境因素、个体因素的作用下,X0的传播过程并没有实现,因此图中X0的传播路径用虚线表示。A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发出了他原本不想表达的信息Xn。Xn经传播路径,被受传者B接收。在社会环境因素和个体因素的作用下,受传者B完成了解码过程,明白了Xn的意义,并向传播者A发出了关于信息Xn的反馈Xn。一个无意识传播过程就此完成。

这个模式图呈现了无意识传播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过程。尤其是X0的停滞传播(用虚线表示)与Xn的无意识传播(用实线表示)的对立,突出展示了无意识传播的本质。此模式与无意识传播理论的结合,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无意识传播。

作为社会行为的无意识传播

“无意识传播是传播者在无意识的状态下,推动社会信息传递和社会信息系统运行的行为。”这是我们通过抽象思维得出的理性结论。无意识传播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其现象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是很常见的。

无意识传播现象在亲身传播中的存在。亲身传播指的是以人类自身为媒介,尤以语言为主要手段、以表情动作为辅助手段的传播方式。在亲身传播中存在着大量的无意识传播现象。

一般来说,人际之间的无意识传播现象多表现为秘密被拆穿这种形态。传播者通常作为秘密的持有者,本不想让受传者了解到秘密的内容。由于传播者无意识地发出了一些语言或非语言的符号,使受传者得到了启示。受传者经过一系列的解码过程,了解到了传播者主观上本不想表达的信息。

另外,语误也是无意识传播现象在亲身传播中的重要表现形态之一。所谓语误,是指在实际语言活动中,语言的使用者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时对语言规范的消极偏离。②语误大都是在不符合传播者意图、传播者处于无意识的状态下发生的,因此都是无意识传播的表现形态。

无意识传播现象在大众传播中的存在。在大众传播中,无意识传播现象更是屡见不鲜。由于受到社会因素和传受双方个人因素的影响,媒介的报道倾向和受众的接受倾向经常是不吻合的,即传播媒介本想通过报道来表达意图A,但由于某些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影响,媒介所传递的内容并没有恰当地表达意图A,而是表达出了意图B。换句话说,媒介本不想表达意图B。这些不恰当的内容被受众接受,从而产生了媒体的报道倾向与受众的接受倾向之间的偏差。这种报道倾向与接受倾向存在偏差的大众传播现象就是大众传播中的无意识传播现象。对于大众传播中的无意识传播现象,我们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方面,产生负面效果的无意识传播。有些媒体的报道意图是好的,但却能产生负面的社会效果。一则表扬先进的报道,不仅不能扬善,反而引起了受众的反感,使先进人物十分尴尬;某些揭露性报道,不仅无助于克服社会的阴暗面,反而使社会的丑恶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些“意外”的产物多是由于编辑、记者粗心大意或看问题不客观、不全面、不深入、不了解受众造成的。

另一方面,产生正面效果的无意识传播现象。事实上,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正面效果的无意识传播现象也是存在的。具体说来,记者在写稿件的时候本想表达意图A,可其采写的稿件却集中反映了意图B。出人意料的是,意图B比意图A更具报道价值。因此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1994年4月15日,《鞍山日报》上发表了一篇名为《人心为何如此冷漠》的文章,文章描述了一精神病患者当街猛砍一名八九岁的男孩儿,围观的数十人中,仅有一妇女上前救助,结果被歹徒砍断手脚,全身上下被砍数十刀的悲惨事件。“当时,正值下班高峰,这小广场人来人往,数十人在围观,竟无一人上前营救……身高只有1.52米的白雪洁冲了上去。她抱起血肉模糊的男孩就跑,一步、两步……恰巧一辆出租车通过,白雪洁摆手去拦截,车不仅未停,还险些把她撞倒。”作者用悲愤的笔调质问:人心为何如此冷漠?显然,这是一篇关于人性道德缺失的负面报道。但在稿件发表之后,广大受众却被白雪洁舍己救人的高尚精神所感动,在全鞍山乃至全省掀起了“向英雄白雪洁学习”的高潮。文章产生了积极且意义深远的影响。诚然,这种“无心插柳”的例子很多。但作为媒体,不应在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上下工夫。踏踏实实地增强探究新闻价值的能力才是硬道理。

注释:

①沃纳·塞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传播理论:起源、方法、应用》,华夏出版社,2005年版。

②陈一:《现代汉语语误》,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编校:张红玲

猜你喜欢

受传者传播者意图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陆游诗写意图(国画)
制定法解释与立法意图的反事实检验
论传播在现代博物馆中的应用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科技档案信息受传者的地位与类型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
亳州五禽戏社区受传者研究
亳州五禽戏社区传播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