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物资源优势建设特色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2009-03-24吴伯志
吴伯志
摘要:云南农业大学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和特色,围绕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合理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构建起以农科为优势、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在专业建设中,培养了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在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作用。
关键词:专业;特色;建设;资源;产业;人才培养
云南农业大学围绕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于2000年以来,进一步加大特色专业建设的力度,在人才培养模式、办学机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建设了一批特色专业,茶学、园艺和烟草特色专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建设特色专业的思路与措施
紧紧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突出服务优势与特色产业,构建高素质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为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1、进行专业结构调整,突出特色专业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围绕云南生物资源多样性优势,按照“拓宽专业,加强基础,强化能力”的原则,调整传统农科类专业,发挥农科专业的优势,突出专业特色,重点加强茶学、园艺、烟草等特色专业建设。
2、围绕社会经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定位,确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002年以来,以“准确定位,体现特色;加强基础,通专结合;优化结构,更新内容;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注重人文素质”为核心内容,先后三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学分制,全面打通公共课、基础课、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加大选修课比例,实行选课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文化素质的改善,推进教学质量的整体提高。
3、加强学科建设,优化人才培养条件。根据人才培养需求,围绕专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专业建设,加大投入,加强师资和教学团队、学科和学位点建设,带动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在此基础上,申报国家级、省级教学研究与建设项目,提升学科队伍水平,优化人才培养条件。
4、加大硬件建设投入,构筑实践教学平台。根据“统一规划、加大投入、相似整合、功能分区、资源共享、确保必需、高效管理”。的思路,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校、院两级本科教学实验室体系,逐步形成校级实验教学中心、院级实验中心和专门实验室三个层面的实验支撑体系。根据需要、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灵活多样,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5、拓宽深化校企合作,探索有效的合作机制与模式。本着“互惠互利、资源共享、合作双赢、灵活多样”的原则,加强和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与特色和优势产业企业的多样化的合作办学机制与模式,改善办学条件,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根据企业发展需求,开展科学研究、改革人才培养内容与模式,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二、特色专业建设成效
1、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特色突出的专业体系
紧紧围绕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依托相同或相近门类优势学科,进行了专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农科为优势,特色突出,总体布局与结构合理,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茶学专业突出普洱茶科学和茶文化的传播研究,以教学为中心,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办学道路,开展以普洱茶为核心的特色教育及项目研究。与龙润集团及各茶叶企业密切合作,培养茶叶科学的复合型人才。建成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和云南普洱茶研究院,在利用有益优势菌种提高普洱茶品质、普洱茶特征成分分析研究以及品质标准制定与研究等方面达到领先水平。
园艺专业面向整个园艺领域,突出花卉产业优势,在云南丰富的种质资源和气候类型的多样性研究和利用中彰显特色。特别在将园艺植物栽培理论与云南立体气候的特点紧密结合起来,凸显鲜切花栽培、蔬菜反季节栽培的理论与实践;云南园艺种质资源的调查收集利用与种质创新,彰显资源优势;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突出云南特色花卉、蔬菜高效栽培;结合生产实际开展科学研究,解决生产关键技术;加大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与荷兰瓦赫林根大学联合培养现代园艺专业人才,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烟草专业坚持“教学科研生产紧密结合,以科研、生产促教学,创新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注重理论和实际的结合”,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烟草专门人才。突出云南烤烟清香型特点,开展育种、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在烤烟栽培、烟叶调制、烟草病虫害防治、生理生态、烟草营养、农业推广理论与实践方面具有较强的科研力量和学术水平,形成特色。与各级烟草公司、烟草科学研究所广泛合作,开展教学、科研、生产,建立了有效的产学研结合机制,2007年被批准为云南省烟草产业研究生教育创新联合培养基地。
2、构建了有利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培养方案
学校先后3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准确定位,体现特色;加强基础,通专结合;优化结构,更新内容;强化实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个性,注重人文素质”为核心内容的人才培养方案。
按照“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推行以学分制为重点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了“两线并行、三平台加六模块”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两线并行”即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行,实践教学贯穿于整个培养过程;“三平台”即素质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六模块”即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选修课。已形成支撑茶学、园艺、烟草等专业的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学科共同课、专业基础课等统一课程模块。实践教学和选修课比例均达25%。将教学与科研、生产、社会服务相结合,构建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一条主线(贯穿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三个结合(教学、科研、生产服务),五个环节(专业劳动、实验、实习、科研训练、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体系。
结合人才培养方案,茶学、园艺专业探索、实践形成了“学位证书+职业证书”培养模式,即本科学位证书和茶艺师、插花师国家职业技能证书。园艺专业探索形成了“1+1+2”培养模式,即第1年强化外语学习,第2年外语和专业基础课并重和第3、4年到国外学习专业课。烟草专业探索形成了“5-2-1”培养模式,即前5个学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在校内农场完成农事操作等田间实践内容,第6-7学期到基地一科研机构、烟草企业等进行为期7个月的毕业生产实习,第8个学期完成其他教学任务及毕业论文环节。
3、建立了有效的校企合作机制和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
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与茶、花、菜、烟草等企业及科研院所密切合作,建立了“校企共建学院”,“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科研单位”的产学研深度有效合作形式,取得了1+1>2的合作效果,形成了双方合作
互补,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赢的合作办学机制和效益显著的实践教学模式。学校与企业合作共建学院,企业投入部分资金改善实验、实习条件,学校与企业合作科研、技术开发,学校为企业提供人才培训等支持。与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合作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贴近实际开展各类实习、实践;合作开展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技术培训。企业、院所支持,完成实习实践,资助学生学习、开展各类活动等等。这种模式改善了学校教学条件、增加了教学投入、充实了实践教学队伍、丰富了实践育人途径;企业得到了智力、人才、技术支持。提升了企业无形资产;科研院所得到技术力量,保证了研究项目正常进行。通过合作,教师、科研人员有了更广阔的活动舞台,学生除了在企业能够参加生产一线实践,得到切实锻炼外,还得到企业资助,使贫困生生活状况得到改善。
普洱茶学院采取共建形式与龙润集团合作。龙润集团为学生实习提供平台,为教师教学、科学研究提供舞台;学院为龙润集团提供智力支持、提升企业形象,为集团培训员工、提供技术人员。与龙润集团、风庆茶厂等企业、茶厂合作,建立了7个相对固定及10余个灵活的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定期到实习基地参观茶厂、茶园,跟班管理茶园、采茶、制茶等开展教学实习和生产实习,结合茶园更新、改造,茶树育种,产品开发等进行毕业实习。
园林园艺学院与昆明世博园股份有限公司、通海丽都花卉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共建了10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采取与茶学专业相似的模式,学生到基地通过参观、跟班操作、参与技术研发完成教学、生产及毕业实习,保证了各实践环节按要求进行。
2002年以来,烟草学院先后与多家烟草企业进行科教合作,通过两种模式开展教学与科研、教学与生产和实习与服务合作,实现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的有机结合。模式一:以科技合作形式与云南省烟草科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合作。学生到研究所参与不同科研项目,由课题负责人及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开展实习研究。学生在完成实习的同时,为课题提供人力支持。模式二:以科技服务形式与烟草及相关企业合作。与企业签订科技承包合同或项目合作研究合同,组织学生参与科技推广和项目研究,同时完成生产、毕业实习,实习指导由教师与企业技术员共同承担。
4、实践教学平台日臻完善
通过资源整合,在校级层面建成了与茶学、园艺、烟草及其他植物生产类相关的3个国家级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中心,即国家农科专业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农业生物多样性应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普洱茶认证中心。在院级层面建设了茶学、园艺、烟草专业教学实验中心。依托产业优势,成立了云南普洱茶研究院、云南普洱茶认证中心、普洱茶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实验中心、花卉研究所,同时建成茶文化、茶艺茶道、烟草展览室、烟草评吸室、插花艺术与花文化等特色实验室。在学校实习农场建设了云南特色花卉及温带果树教学基地、烟草学院种植和烘烤加工基地、茶树品种园校内教学实践基地,共建了28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茶学专业7个,园艺专业10个,烟草专业11个),有效支撑了“一条主线,三个结合,五个环节”的实践教学体系,为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提供了较为完善的实验实习平台。
各级各类实验实习场所,尤其是特色实验室,在满足实验实习的同时,成了公共交流的平台,促进了校内外、省内外、国内外的交流,推动了合作,在我校的和谐快速发展中产生了重要作用。近三年,仅到茶文化室、普洱茶产业化研究与示范实验中心访问交流的就有老挝总理、波兰副总理等国家领导,国际奥委会市场部主席海博格、省市领导、国内外院校领导、科技人员等各类来宾1000多人次。参与接待的学生在展示我校同学风采的同时,受到了各方面的综合锻炼,因此,特色实验室成了综合实践的最佳场所。
5、教学科研相互促进硕果累累
15以来,茶叶、花卉、果树、蔬菜、烟草方面共获得各级各类研究项目83项,其中主持国家科技支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自然科学重点基金2项,云南省烟草公司攻关项目2项。在研经费达7000余万元。申请专利技术20项。培育蔬菜、花卉新品种15个。发表科研论文120篇。获各级各类奖42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云南省烟草公司科技进步奖2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奖各3项、云南省教育厅优秀教学成果奖2项,云南农业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7项。
通过特色专业建设,提高了专业实力和社会影响力,人才培养质量逐年提升,毕业生就业形势较好。2004年以来,茶学、园艺、烟草特色专业为社会培养了900多名毕业生,年终就业率超过90%,一次就业率达到85%以上,就业工作多次获得表彰和被媒体报道。园艺专业先后输送51名学生到荷兰深造,已学成回国的学生已成为云南花卉产业的骨干。跟踪调查表明,用人单位认为“云南农大学生专业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工作勤奋,踏实肯干”。在对毕业生的总体素质、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等10项指标的调查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总体满意率为92.48%,业务素质的满意度为83.7%,知识结构的满意度为86.7%。
课程与教材建设彰显特色。编写了《云南普洱茶》、《云南鲜切花栽培技术》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教材和专著,出版各类书籍57部,其中面向2l世纪烟草系列教材10部,“十一五”规划教材9部,烟草行业培训教材4部,普洱茶协会培训教材4部。建设了“茶文化学”、“蔬菜栽培学”、“烟叶调制与分级”等校级一类课程12门、校级精品课程3门。其中“烟草栽培学”、“鲜切花栽培”、“普洱茶文化学”为云南省精品课程,“烟草栽培学”2008年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开设了“茶文化学”、“花文化”、“插花艺术”、“茶艺茶道”等公选课程,年均选课1000多人次,选课学生来自20余个专业。
紧密结合特色优势产业,彰显资源优势,云南农业大学建起了茶学、园艺、烟草等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园艺专业、生物技术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特色专业建设点。农学、植物保护、动物科学等9个专业为云南省重点专业。形成了与边疆民族地区产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省部级重点学科相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责任编辑:张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