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新的起点出发开创新华社新闻报道工作新局面

2009-03-24

中国记者 2009年2期
关键词:工作

何 平

为期两天的新华社2009年工作会议即将闭幕。这次会议是在全社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实施《新华社2008-2015年工作设想》,努力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事业新局面的关键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两天来,与会同志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批示精神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工作设想》的贯彻实施,对李从军同志的工作报告和今年《工作要点》进行了深入讨论。大家普遍认为,通过这次会议,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任务,进一步振奋了精神、鼓舞了斗志。会议开得求真务实,富有成效。

下面,我受社党组委托,就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做好今年全社新闻报道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总结成功经验,努力改进不足,不断深化对新闻宣传工作规律的认识。

刚刚过去的2008年,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大悲大喜,跌宕起伏,惊心动魄,风云变幻。作为党和人民的新闻工作者,在大局面前、关键时刻,我们用手中的笔和镜头记录历史变革,见证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我们用一篇篇文字、一张张照片、一幅幅画面,浓墨重彩地反映了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成功办好大事,妥善应对难事,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我们在抗震救灾报道中记录了气壮山河、感天动地的壮举,在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向全世界充分展示了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风采,在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中书写了波澜壮阔伟大历程的辉煌。《万众一心,托起生命的希望——献给英勇抗击汶川地震灾害的中国人民》《永远的奥林匹克一献给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从关键抉择到必由之路一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作为新闻工作者,我们报道真相、传播真知、揭示真理,我们记录历史、推动历史、创造历史,我们的理想与追求、责任与担当、辛劳与汗水,熔铸成一篇篇精品力作,唱响了时代的主旋律和最强音。

李从军同志在工作报告中,对全社一年来的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回顾总结,对新闻报道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回首2008年,我们经受了许多挑战与考验,也得到了一些体会和感悟,获得了不少经验和启示,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坚持”“三个结合”“三个统筹”。

——三个坚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提高原创率、首发率、落地率,增强报道的权威性、公信度和影响力。

——三个结合: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结合起来,把坚持正确导向和通达社情民意结合起来,把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和加强改进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切实维护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三个统筹:统筹公开和内部报道,统筹对内和对外报道,统筹传统形式报道和新形式报道,充分发挥新华社的整体优势,形成多媒体报道的新格局。

在回顾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们的新闻报道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和薄弱环节,与中央的新要求、人民群众的新期待和国内外不断发展变化的新形势还不相适应,与《工作设想》确定的目标任务还有不小差距。具体来说,一是报道组织指挥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统筹各种形式报道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增强;二是新闻采集能力还有待增强,自采率、原创率、首发率需要进一步提高;三是突发事件报道信息获取不够灵敏、反应不够迅速、应急机制不够完善,个别重大突发公共事件还有迟报、漏报现象;四是国际传播能力与国家地位不相适应,对外报道特别是以英文为龙头的外文报道需要着力加强;五是从策划、采集、编辑到加工、传输、营销全流程的多媒体报道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六是报道差错问题还比较突出,职业化水平有待提高。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把已经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进一步运用到新闻报道实践中,继续“三个坚持”“三个结合”“三个统筹”,进一步提高舆论引导水平。

二、把握工作大局,明确重点任务,在增强新华社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方面取得新的进展。

2009年是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一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庆之年,是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形势、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一年,也是新华社新闻报道充满机遇与挑战、可以大有作为的一年。

李从军同志在工作报告中深入分析了当前国内国际形势和新闻媒体竞争的态势,对今年的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这里,我着重就今年新闻报道工作和采编业务建设谈五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把握“一个统领”,围绕“两个重点”,注意“三个统筹”,实现“三个突破”,抓好“三个关键”。

(一)把握一个统领:以“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十六字总要求为统领。

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十六个字,内涵丰富,意义重大,体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党性原则与人民利益的统一,宣传规律与时代特征的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牢牢把握,将其贯穿到新闻报道工作各个方面,做到更加坚定地高举旗帜,更加自觉地围绕大局,更加主动地服务人民,更加积极地改革创新。要努力做到“四个必须”:

——必须把“高举旗帜”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灵魂和方向。旗帜就是形象,旗帜指引方向,旗帜凝聚力量。高举旗帜,就是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就是要深刻理解并充分宣传胡锦涛总书记12·18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动摇”是政治方向,就是要牢牢地坚持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不懈怠”是根本要求,就是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懈怠;“不折腾”是基本原则,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折腾。我们作为新闻工作者,一定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头脑清醒、立场坚定,我们的新闻报道,一定要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发挥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舆论引导作用。

——必须把“围绕大局”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首要任务。何谓大局?大局即全局。“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围绕大局,就是要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围绕发展经济和深化改革的大局,围绕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大局,围绕社会和谐稳定的大局,围绕营造客观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的大局。当前,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和“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改革攻坚期”和“矛盾凸显期”。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各种利益诉求相互碰撞,经济、政治和社会领域的各种矛盾相互交织,东西方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境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相互勾结。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同时也有一

些敏感时间节点,各种敌对势力必然会借初进行捣乱破坏,维护稳定、促进和谐的任务显得更加繁重和艰巨。在新闻报道工作中,我们要紧紧围绕大局,一切着眼大局,在大局中思考、在大局下行动,不断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

——必须把“服务人民”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根本宗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的主人。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我们要把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切实贯彻到新闻报道工作中,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作为根本指导,把尊重人民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作为基本要求,把反映人民群众的利益、愿望和呼声作为重要任务,把弘扬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作为突出内容,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标准,在报道中多一些人文精神,多一些人性化色彩,多一些人道主义情怀,使我们的新闻报道真正做到“真诚地和人民共患难、同甘苦、齐爱憎”。

——必须把“改革创新”作为新闻报道工作的动力和源泉。去年以来,新华社新闻报道有不少突破和创新。实践证明,做好新形势下新闻报道工作,根本出路在于改革创新。实践发展没有尽头,改革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在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清醒认识思想观念上存在的差距、方式方法上存在的不足、体制机制上存在的弊端,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要按照《工作设想》提出的战略转型要求和目标,把探索新闻传播一般规律与通讯社特殊规律结合起来,把探索传统媒体规律与新兴媒体规律结合起来,把探索已知规律与未知规律结合起来,在解放思想中改革创新,在改革创新中大胆实践,在大胆实践中不断前进。

(二)围绕“两个重点”: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为重点。精心组织好全年重大战役性报道。

1重点组织好关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报道。

当前,我们突出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持续加深、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的压力,突出面临外部需求显著减少、我国传统竞争优势逐步减弱的压力,突出面临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投资和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压力,突出面临人口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求更为迫切的压力。能不能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一个考验,也是对我们舆论引导能力的一次检验。

——要紧紧围绕一个总要求、两项重要政策、四个工作重点深入宣传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正确判断和决策部署。要紧紧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的总要求组织报道,突出报道确保增长是当前工作的首要任务,扩大内需是保增长的根本途径,调整结构是主攻方向,深化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改善民生是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深入报道中央总揽全局、审时度势,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应对危机的重要意义和积极成效。要紧紧围绕扩大内需十项措施所涉及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灾区灾后重建四个重点方面,及时发布权威消息,加强相关政策解读,充分报道各地区各部门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具体措施、进展情况和经验做法。

——要牢牢把握增强信心这条主线。信心就是力量,力量孕育希望。我们要从事关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增强人们应对金融危机信心的重要性。

增强信心靠什么呢?某种意义上说,信心来自信息。新闻媒体传递的信息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预期。正面的信息、积极的信息、利好的信息会带给人们以信心、以勇气、以力量。要全面辩证地反映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既要实事求是地报道面临的困难,增强人们的忧患意识,做好应对挑战的思想和心理准备,更要引导人们看到主流、看到机遇、看到希望,稳定心理预期,坚定必胜信念。要充分宣传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充分宣传应对困难和挑战的信心,来自党中央、国务院及时果断出台的政策措施,来自改革开放30年积累的雄厚物质基础,来自金融系统的稳健和货币流动性的充裕,来自中国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增强广大干部群众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信心和决心。

——要体现“三个善于”,做到“四个立足、四个着眼”。一是善于从难点中寻找亮点,围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就如何在危机中发现机遇、在挑战中寻找对策、在困境中逆势而上深入采访,组织报道。二是善于从基层中发现典型,报道各地各行业积极应对挑战、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方面的正面典型。三是善于从疑惑中设置议题,针对海内外关注的热点问题主动引导,发布权威信息,发挥解疑释惑的作用。“四个立足、四个着眼”是,一要立足难点、着眼亮点。既要清醒看到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更要善于发现基层干部群众应对挑战的积极探索、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二要立足微观、着眼宏观。要在充分掌握基层典型事例等微观信息的基础上,力求以宏观视角加以分析和解读,使报道更有深度、更加全面。三要立足国内、着眼全球。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和内需与外需两个市场、内部与外部两种资源,从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性上入手,组织一批有针对性、说服力的对外报道。四要立足今天、着眼明天。不仅要看到眼前遇到的困难,还要善于揭示趋势性、苗头性的动向与问题,特别是内部报道要针对不确定性,围绕可预见性,加强前瞻性、预警断口对策性研究,为中央决策提供参考。

2重点组织好关于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

搞好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对于激励全国人民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展示我国繁荣发展、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当前困难形势下,搞好这一报道对于振奋人们的精神、鼓舞人们的士气有着特殊意义。要根据中央有关纪念活动的总体部署,大力宣传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光辉历程、伟大成就和重要启示,通过报道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史、创业史和改革开放史,引导干部群众进一步认识,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选择改革开放是历史的必然,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壮大中国、富强中国,进一步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定广大干部群众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

新中国成立60周年报道时间跨度长、涉及领域广,总编室要加强总体策划,统筹安排、把握节奏、逐步升温。要围绕系列庆典活动,提前进行部署,做好充分准备,精心组织落实,使新华社

报道形成舆论强势,产生广泛影响。要注意吸收借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报道的成功经验,不断改进创新,防止简单重复。

(三)注意“三个统筹”:统筹重大主题(活动)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统筹权威发布与热点引导,统筹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

一是统筹好重大主题(活动)报道与突发事件报道。

搞好重大主题(活动)报道,是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的重要方式。今年重大报道较多,除了前边提到的重点报道外,还有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西藏民主改革5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新疆和平解放60周年、澳门回归1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活动报道。要加强报道策划,制订周密方案,精心组织实施,尤其要着力推出一批有深度、有分量、有影响的重点报道。要注意树立多维报道理念,强化立体报道意识,统筹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报道形式,积极运用网络、手机、报刊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不断提高新闻传播力,增强报道影响力。

在组织好重大报道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好应对突发事件报道。要根据中办、国办下发的《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应急办法》和中宣部发出的《关于及时为新华社提供权威信息的通知》精神,按照“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原则,把握好报道的“流向”“流量”“流程”。要进一步完善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快速反应机制,努力做到“三个第一”,即第一时间到达事发现场,第一时间报道客观事实,第一时间报道权威表态。

这里强调一下快与准的关系问题。中央把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授权给我们,意味着对我们的报道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突发事件报道贵在一个“快”字,重在一个“准”字。快而不准,损害的是公信力;准而不快,影响的是竞争力。二者必须统筹兼顾,有机统一。

要切实抓好有关文件的落实,在继续抓好与各地各部门建立信息沟通机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自身的报道应急机制建设,完善线索跟踪收集和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建立报道快速反应队伍、改进突发事件发稿流程,增强突发事件信息获取能力、现场采访突破能力和对复杂敏感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不断提高突发事件报道水平。

二是统筹好权威发布与热点引导。

权威新闻发布特别是中央授权新闻发布是新华社作为国家通讯社的重要职能,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强化中央新闻采访,把党和政府的声音更加及时地传播出去,把各种党务和政务信息更加充分地公布出去,把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的分析解读更加有效地报道出去,对发挥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要继续完善与中央部委的沟通机制,深化合作,密切联系,加强高端新闻采访,发掘高端新闻资源,把权威新闻的发布权牢牢掌握在手里。

同时,要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群众关切,做到热点事件不缺位,热门话题不失语。如果我们对热点问题视而不见,采取回避态度,就会脱离群众,就会丧失公信力,就会被边缘化。当然,直面热点并不是要炒作热点。事实证明,主动回应比消极回避好,正确引导比任意炒作好。要针对社会普遍关注和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问题,如就业安置、社会保障和股市楼市等,主动设置议题,正确加以引导,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

三是统筹好正面报道与舆论监督。

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报道为主,是党的新闻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要弘扬主旋律,吹响进军号,通过报道伟大祖国不断前进、改革开放不断发展、新的奇迹不断创造、先进典型不断涌现的日新月异、丰富多彩的时代气象,使广大干部群众受到鼓舞、得到激励、看到希望,使全国各族人民更好地凝聚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凝聚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中。

舆论监督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必然要求,是党和政府改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工作者的重要职责。舆论监督的实质是人民民主监督。要进一步加强改进舆论监督报道,以“党和政府明令禁止”和“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现象为着力点,坚持准确监督、科学监督、依法监督、建设性监督,为激浊扬清、维护正义、解决问题、改进工作提供舆论支持。

(四)实现“三个突破”:对外报道要有新突破。视频等多媒体报道要有新突破,言论报道要有新突破。

第一,对外报道要有新突破。

2008年,我们在汶川地震等重大灾害事件报道和北京奥运会报道中发挥了有效影响国际舆论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就新闻信息传播而言,仍存在着“反差”“落差”和“逆差”。

所谓“反差”,是指中国改革开放、快速发展、与时俱进的真实面貌,与西方媒体所曲解和妖魔化的中国“舆论形象”形成较大反差;所谓“落差”,是指我们的新闻信息传播能力不强,与我国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之间存在较大落差;所谓“逆差”,是指西方媒体对我进行的新闻信息强势输入,与我们的声音难以传播出去形成较大逆差。

因此,能否争取并掌握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权”、影响国际舆论的“话语权”、遏制“西强我弱”态势的“主动权”,关系到我们能否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也关系到新华社在国际上是否具有影响力。努力缩小并不断消除这些“反差”“落差”和“逆差”,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十分紧迫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成就,使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有了更多的理解和认同;抗震救灾斗争的重大胜利,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以及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有效举措,使世界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中国,越来越关注中国的发展走向。特别是中央有关增强国际传播能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的战略部署,使我们的对外报道面临难得的机遇。

加强对外报道,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应当着力增强三种能力:

一是进一步增强采集能力。增强采集能力的重点是增加自采新闻、原创新闻、首发新闻和独家新闻。如果我们总是大量转发或编发其他媒体的报道,那就只能当第二甚至第三第四,永远不可能成为第一。这种状况必须努力改变。一方面要大力加强海外阵地建设,调整优化布局,充实报道力量,逐步增加驻外分社、驻外记者和海外雇员的数量,使我们的新闻采集触角更加广泛地覆盖世界各地。另一方面要发挥好我们的“比较优势”,大力加强中国新闻的对外报道。

需要强调的是,目前我们的对外报道特别是国内分社的对外报道,无论在思想观念还是报道方式上,无论在力量配备还是发稿数量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与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很不适应。国内分社要积极适应“一个拓展”、强化“两种意识”、树立“两个观念”。适应“一个拓展”,即从以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

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强化“两种意识”,即世界性通讯社意识、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意识;树立“两个观念”,即内外并举的观念、内外有别的观念。在组织指挥报道时,把对外报道摆到与对内报道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把展示中国形象作为不可缺失的重要职责。

二是进一步增强传播能力。重点要解决好“五个说”的问题。一是谁在说?是由我们自己的媒体说,还是让西方媒体炒作,解决话语权的问题。二是对谁说?是否明确报道对象,做到内外有别,解决针对性的问题。三是何时说?是先声夺人还是慢三拍,是主动引导还是事后澄清,解决主动权的问题。四是说什么?是否把我们想说的与海外受众的需求相结合,解决贴近性的问题。五是怎么说?是否针对海外受众特殊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阅读心理进行报道,解决话语表达方式的问题。

总之,我们要学会运用国际社会通行的话语表达方式,学会掌握跨文化传播的技巧,努力做到“三个善于”,即善于通过故事叙述,增强报道的吸引力;善于通过细节描绘,增强报道的感染力;善于通过背景交待,增强报道的亲和力,让海外受众看得进、听得懂、能接受。

同时,要努力适应传播方式的新变化,在继续做好为媒体服务的同时,积极运用网络、手机、报刊等直接面向终端受众的传播载体和传播渠道,形成更加多元的新闻发布平台。

三是进一步增强辐射能力。辐射力体现为市场占有率。要努力提高新华社新闻信息产品海外用户覆盖面,特别是主流媒体覆盖面。要进一步拓展海外媒体市场,扩大海外用户特别是主流媒体用户,通过占领用户市场占领舆论阵地,通过提高辐射能力增强报道影响力。

第二,视频等多媒体报道要有新突破。

在舆论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要提升新华社的影响力,打造国际一流媒体,必须具备多媒体的采集能力、传播能力、辐射能力,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媒体用户和受众的需求,最广泛地占领各种媒体特别是新兴媒体舆论阵地。《工作设想》中提出了进一步加快发展视频报道的要求,这是关系到新华社实现战略转型的重要环节。当前,要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着力办好视频新闻专线。去年12月30日,新华社视频新闻专线投入试运行,今年3月1日将正式开播。要继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进度,确保专线如期开通。要在节目时长、发稿时效、报道内容、结构比例等方面不断改进提高。要尽快开办英文视频专线。要注意充分利用新华社新闻采集网络遍布全球、新闻信息权威发布以及对新闻事件调研深入的优势,把专线办得更有特色、更有水平、更有影响。

二是充分用好终端播出平台。最近,新华社“新华视点”视频版和《今日新闻》视频节目已在黑龙江卫视推出。这对我们来说,既是视频报道的播出平台,更是视频业务发展难得的“机遇之窗”。机遇可遇不可求。我们一定要十分珍惜并充分用好这一播出平台,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华视点”视频版的选题策划、采集编辑、制作播出工作,高立意选题、高水准制作、高起点推出,将其打造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公信度、美誉度的精品栏目,以品牌栏目提升新华社视频报道的整体水平。

三是积极拓展新的载体。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与电视媒体的合作,充分利用电视频道资源,另一方面要积极抢占网络视频、手机视频、户外屏幕、楼宇电视、车载电视等各种终端载体,占领新阵地,拓展新空间,形成新优势。

发展视频新闻,是形成多媒体业态的突破口和重要一步。要以此为契机,推动我们的报道理念和报道方式从文字和图片“两翼齐飞”,拓展为文字、图片、音视频“三位一体”,通过打造融文字、图片、动漫、音视频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多媒体新闻信息产品,最终形成多媒体的新闻业态。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发展视频等多媒体报道不是可有可无,也不是额外增加的工作任务,而是通讯社职能的题中应有之义,是适应媒体发展趋势、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的客观需要。否则,我们在产品形态上就有缺失,在覆盖领域上就有空白。为此,我们要积极探索形成适应多媒体业态要求的新闻报道组织形态,将多媒体的报道理念、运行模式和操作手法贯穿于新闻信息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体现在报道策划、新闻采集、编辑加工和传播营销等各个环节。

我们的目标应当是:服务各类媒体,覆盖各种终端,影响所有受众。

第三,评论报道要有新突破。

评论是新闻媒体的旗帜。既然是旗帜,就应当把它高高举起。我们经常讲,事实胜于雄辩。同时也要看到,事实不能代替雄辩。如果说报道事实能使人们了解真相,那么传播观点则能帮助人们获得真知。如果说发布新闻维护的是人民的知情权,那么发表评论维护的则是人民的表达权。

评论的优势,首先在于其导向性。提倡什么、反对什么,一针见血,旗帜鲜明,具有客观报道新闻事实无法替代的舆论引导优势。其次在于深刻性。评论基于事实,但比事实更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因而更深刻,更能给人以思考、以启迪。这是一个媒体是否具有思想高度的重要标志。再一个优势在于其原创性。在信息海量传播的条件下,媒体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体现在原创性上。而评论是原创性的,是不可复制和不可替代的。所以说,评论报道是强化新华社报道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品种,是增强新华社影响力的重要手段。

根据李从军同志加强社评、评论员(特约评论员)文章和“新华时评”等重点评论栏目三个层次评论报道的要求,去年以来,新华社在继续加强“新华时评”报道的同时,新开设了“新华国际时评”栏目,特别是着力强化了以新华社社评、新华社评论员和特约评论员文章为重点的高端评论。在北京奥运会、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等重大报道中,播发了一批体现新华社权威性的评论报道,产生了较大社会影响。

同时,我们必须承认,新华社评论报道基础比较薄弱,写作水平还不够高,相关人才也比较缺乏,与国家通讯社和世界性通讯社的地位还不相适应。新的一年,我们要着力加强评论报道,以全社舆情、评论和重点报道选题策划联席会议为主要平台,进一步加强对评论报道的选题策划、组织撰写和编辑修改工作。要抓紧评论人才培养,尽快形成一支具有撰写社评和评论员文章能力的评论队伍。要努力形成新华社自己的评论风格,坚持缘事而发、寓理于事、目光四射、扣人心弦,做到生动犀利、深入浅出、平等交流、以理服人,做到论点正确、论据充分、论证严密,力求揭示本质性、反映普遍性、把握趋势性、富于辩证性、体现贴近性,使新华社评论报道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抓好“三个关键”:报道指挥策划、调查研究、精品力作。

一是抓好报道指挥策划,充分发挥对新闻报道的“龙头”引领作用。

报道策划,是指围绕新闻事件,从指导思想、原则要求、报道口径、重点方面

等作出的总体部署和具体安排。搞好报道策划,有利于深化报道主题,有利于提升报道影响力,有利于推出精品力作。事实证明,谁的策划主动,谁的报道就主动;谁的策划能力强,谁的舆论引导能力就强;谁的策划高人一筹,谁的报道就高人一筹。

去年以来,新华社在报道策划方面进一步强化了“3+1”组织策划机制,即通过两周一次社编务会议、每周一次总编辑碰头会、每天两次总编室汇报会和每周一次舆情、评论、重点报道选题策划联席会对日常报道进行指挥策划。今年要在继续抓好“3+1”的同时,着力加强各编辑部和分社的报道策划,着力加强日常报道策划,着力加强应急报道策划,形成总体策划与分级策划相结合、日常报道策划与重大战役性报道策划相结合、事先策划与应急策划相结合的报道组织策划体系。

二是抓好调查研究,切实履行“耳目”和“智库”职能。

调查研究是新华社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的一大优势。要发挥好“耳目”“智库”作用,必须加强调查研究。调查与研究是有机整体。调查是基础,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研究是提升,没有研究,感性认识就上升不到理性认识。调查而不研究则失之于“浅”,研究而不调查则失之于“空”。我们要把调查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按照以国际问题和国内要情研究为重点,以实证和比较研究为特点的要求,在更高层次、更高水平上发挥对中央决策的参考作用。要在全社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积极倡导采编人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掌握第一手材料,准确分析研判,提出真知灼见,更好地为中央决策提供智力支持。

三是抓好精品力作,不断推出叫得响、传得开、留得住的示范性作品。

要树立精品意识。新闻固然是“易碎品”,但真正的精品佳作同样可以超越时空、沉淀下来、传之后世。今年,要围绕新中国成立60周年等一系列重大报道,组织精兵强将,加强报道策划,从稿件立意、谋篇布局、遣词造句,都要按照精品佳作的标准,本着“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态度,精心提炼主题,精心凝练内容,精心锤炼语言,字斟句酌,反复推敲,力求做到思想性与表现力的有机结合、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

三、聚精会神,奋发有为,以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把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新的一年,大事喜事多,敏感问题多。要完成的任务多,要应对的挑战多。对于新华社来说,正确引导舆论、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繁重;增强国际传播能力、遏制“西强我弱”舆论态势的任务十分繁重;适应媒体发展趋势,抢占新的舆论阵地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要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和社党组提出的工作要求,全力以赴做好各项新闻报道工作。

第一,认清形势,统一认识。当前国际国内环境对新闻舆论工作既有许多有利条件,也有不少不利因素。我们要科学辩证地分析形势,正确认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更加自觉地把思想统一到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上来,统一到中央对国际国内形势的重大判断和重要决策上来,统一到全国宣传部长会议对金年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部署上来,统一到社党组提出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上来,通过统一思想、统一行动,通过凝聚共识、凝聚力量,通过明确思路、明确任务,更好地为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服务。

第二。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精髓和本质要求。当前,我们解放思想,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新的思想高度上形成新的发展理念;就是要找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症结所在和解决问题的突破口,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方式方法、体制机制;就是要深入探索建设世界性现代国家通讯社的发展规律,掌握数字化时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方法和手段,不断适应媒体和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

第三,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今年新闻报道和采编业务建设任务十分繁重。《新闻信息采编业务实施要点》共列出了13个方面、84项具体任务。在实施过程中,要紧紧抓住一些重点工作、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以重点带动全面。

要围绕《工作设想》提出的“三个拓展”,抓准工作重点,取得新的进展。在由传统新闻产品生产为主向现代多媒体新闻信息业态拓展方面,重点发展视频报道,办好视频新闻专线,使视频报道的数量质量、内容结构、播发时效、传播效益、平台建设等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在由面向媒体为主向直接面向终端受众拓展方面,要重点加强新华网“搜索引擎”建设、“新华08'金融信息服务、手机用户拓展和社办报刊做大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的工作,更广泛地占领各种终端,更充分地满足各类受众的新闻信息需求;在由立足国内为主向有重点地更大范围参与国际竞争拓展方面,要加强中国新闻对外报道,加快推进海外阵地建设,向建成语种多、受众广、信息量大、影响力强、技术先进、覆盖全球的国际一流媒体目标迈出新步伐。

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进一步加强符合新华社报道工作实际的采编体制机制建设。要完善报道组织策划机制、重大问题调查研究机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反应机制、社会舆情分析研判机制、用户和受众需求调查机制、报道线索收集机制、新闻作品科学评价机制、采编业务考核机制等,逐步建立适应现代通讯社发展的组织架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模式。

要抓好职业化建设。按照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进一步完善指挥体系,细化采编流程,明确岗位职责,建立更加科学有效的工作制度。通过办好新闻学术年会、专题论坛讲座和业务研讨会等形式,加强交流和培训,不断提升采编人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准。

第四,求真务实,真抓实干。工作会议精神贯彻得好与否,关键在于工作作风是否务实。是不折不扣、真抓实干?还是以会议传达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是把会议精神变成可操作的具体措施,还是停留在空泛的表态上?这是检验每一个部门、单位和分社工作特别是主要负责人思想觉悟、精神状态和工作作风的试金石。提倡求真务实,就是要防止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就是要真抓实干,动真格、出实招,决不能把《工作设想》和《工作要点》束之高阁,而是要切实把任务分解到具体岗位,把责任明确到具体人头,把工作落实到具体环节,做到件件有布置、项项有检查、落实有措施、工作见成效。

第五,加强学习,提高本领。当前国内外形势复杂多变,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对我们把握大局、提高舆论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特别是要努力掌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当前,还要注重加强包括金融知识在内的经济方面知识的学习,提高经济报道的专业水准,增强在复杂形势下准确分析研判、正确引导舆论的能力。

第六。严格管理,防堵差错。新的一年,我们的新闻报道要努力出新出彩,但底线是不能出错。不出错永远是1。没有1,一切都无从谈起。这方面案例不少,教训十分深刻。一方面,差错总是会以各种形式出现,防堵差错工作决不会一劳永逸,我们必须警钟长鸣。另一方面,差错也是可以预防的,关键是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以严格有效的规章制度,以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精心处理每一篇文字、每一张图片、每一幅画面。每一位同志、每一个岗位、每一道环节,都要真正负起责任,切实看好门、把好关,不放过任何差错,确保导向正确,确保发稿安全。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新的一年给我们带来新的希望,中央对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对我们寄予新的期待。让我们从新的起点出发,以新的精神面貌,迈出新步伐,夺取新胜利,开创新局面!

(本文是新华社总编辑何平同志1月13日在新华社2009年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猜你喜欢

工作
我的工作
养工作比换工作更重要
工作能让人幸福吗
不工作,爽飞了?
选工作
厌烦工作了该如何自救
工作并快乐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