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脑、动口、动手”提高语言能力

2009-03-20李晓兵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时时动脑情境

李晓兵

语文学科最基本的能力素质包括:听、说、读、写。然而,通过笔者近几年的教学反思和对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发现思维训练、听说训练和写作训练三个方面尤为薄弱,即学生的脑、口、手在课堂上没有得到充分的训练。为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狠抓了“三动”(动脑、动口、动手)的调控,即加强兴趣培养,让学生时时动脑;认清口语表达作用,让学生时时动口;强化写作实践,让学生时时动手。

一、加强兴趣培养,让学生时时动脑

1.运用直观,培养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直观手段最主要的就是多媒体设备的应用,当然也有直观教具、学具的运用等。例如,在讲《醉翁亭记》时,为了讲明本课的醉翁亭之所在,教师边板书、边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寻亭要经历的景点”,并依次标明顺序。结合画讲解醉翁亭的位置非常直观,很好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2.巧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巧设提问呢?这个“巧”字应表现在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上,能否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促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境界上,这需要教师对于问题的精心设计。

如在讲《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时,这一课的主要问题是“易地”,于是让学生思考:“一块方圆不足50里的小城,为什么秦王和安陵君争得那么厉害?你从课文的什么地方看出这个问题的重大?”这一提问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给学生指明了深入学习的方向。

二、认清口语表达作用,让学生时时动口

1.听话能力的培养

这里所说的“听话”,是指学生要把别人的话听清楚、明白,掌握其全部内容,了解其深刻含义,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

2.说话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改革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应该注意以下3个方面:

(1)创造良好的“语言场所”,鼓励学生敢说。创造良好的“语场”,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在课堂上,我们破除“一言堂”的陈旧模式,鼓励学生多说、敢说。对于敢说,教师要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切实有效的训练,训练学生敢说的基本程序是大胆、大声、大方。

(2)设置最佳的“语言环境”,激励学生多说。设置最佳的“语境”要求教师对教材进行艺术处理,使其成为说话材料,让学生有话可说。艺术处理教材,要注意发挥学生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选准刺激学生非说不可的兴奋点,形成热烈的说话氛围。

(3)训练清晰的语言思维,达成学生会说。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只有思维清晰而有层次,语言才清楚而有条理。所以思维和语言训练应同步,即敢想——敢说,多想——多说,会想——会说。上每一节课,都要质疑问答,培养敢想、敢问、敢说的精神。

三、强化作文实践,让学生时时动手

1.坚持口头作文,提高从口述到写作的训练

口头作文的好处在于使学生思维少受限制,有一定自由发挥的余地,学生见景生情、遇物有感,这种情境作文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可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思维,提高写作水平

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思维,发挥学生的内驱力、创造力,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1)情感驱动方法。在一次感悟作文课上,我们的主题内容是“感悟生活,学会自立”。教学以唐代孟郊的《游子吟》的诗切入,让学生感悟到母爱的伟大,学生诵读后在情感上与诗句产生了共鸣。同时,让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列举父母对孩子的关爱。此环节,为后续的写作提供了素材,酝酿了感情。

(2)角色体验方法。在学生练习场面描写时,他们自导自演剧目《白毛女》、《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皇帝的新装》等。在表演过后,请学生进行口头说话训练,然后再应笔成文,效果显著。过程可概括为进入情境——担当角色——理解角色——体验角色——自己与角色同一 ——产生感悟。由于学生的主动参与,让他们收获了真情实感,为写出精彩的作品做好了铺垫。

语文学科的能力素质,即听、说、读、写能力,其核心是语言和思维能力。“三动”调控是提高学生能力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落实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社会性等多属性的基础。□

(作者单位:北京市顺义区北石槽中学)

编辑 王宇华

猜你喜欢

时时动脑情境
不同情境中的水
动脑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都市度假屋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导数时时用,“忽视致误”防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肯动脑就会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