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

2009-03-20杨东平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接班人建设者哲学

要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和谐社会的视野中,重新认识、审视现代教育的功能和价值,超越政治本位和教育的经济主义模式,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合拍的、能够兴国的教育,这需要构建一种全新的教育理想和教育哲学。

按照“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教育不仅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基础性、战略性事业,也是关系千家万户、关系每一个学生的民生事业。而且,“以人为本”意味着以每一个人为本。绝不能把教育仅仅定位于培养、选拔少数尖子生,使学生能够升学,而应当定位于促进每一个学生的成长,使他们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自我实现和终身幸福。

具体而言,要改变在计划经济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年代形成的教育口号,如“接班人”、“劳动者”、“建设者”等。因为,“接班人”是高度政治化的和针对特定人群的要求,与中小学教育全民性、基础性价值不尽一致;而“劳动者”、“建设者”的表述不仅缺乏科学性、理论性,并且隐含了对人力资源价值的偏重。学校教育新的培养目标,我认为可表达为“培养现代社会的合格公民”。

“全面发展”的方针也应当重新审视并予更新。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高理想和终极目标,用它作为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学校工作的具体方针,便难免走偏为要求学生门门优秀的“平均发展”,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特长发展。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在每一个个体的活力和创造性上的,有赖于个性的充分发展。因此,我认为新的教育方针应更具针对性和操作性,可改为“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协调发展”。

此外,要从“应试教育”走向“生活教育”。生活教育是比“素质教育”更科学的现代教育理论。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脱胎自杜威的教育哲学,却是在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中形成的,对矫治应试教育弊端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它不仅指“教、学、做合一”等具体的教育方法,而且强调重建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的关系,改造学校与社会、教育与生活、书本与实践相脱离的基本问题,因而是能够统辖教育基本问题的顶层理论和教育哲学。□

杨东平,北京理工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教育和文化学者。本文内容来自杨东平博客(http://blog.sina.com.cn/yangdongping),内容略有删节。本文地址为:http://blog.sina.com.cn/s/blog_492471c80100c24f.html

编辑 付江泓

猜你喜欢

接班人建设者哲学
建设者
《金忆元街的建设者》
建设者
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
未来的接班人,准备好了吗?
菱的哲学
“劳动者”与“建设者”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加油!接班人
可敬的特殊『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