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建设学校文化

2009-03-20李有毅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09年3期
关键词:校本学校课程

名校与名校长:北京市第十二中学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是北京市首批示范高中校、北京市重点中学;李有毅,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北京市人大常委,1999年任十二中学副校长,2006年任校长。

中学阶段是人的成长过程中基本品格、基本素质形成的最关键时期。人才的培养需要和学生的发展需求相结合,培养什么样的人要锁定在国家的教育目标上,反映在每个学校的办学理念及价值观上,办学理念及一切价值取向都会和这个学校的文化建设息息相关,所以建设学校文化应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

学生发展主要来自四个方面的需求:一是思想道德素质,二是知识文化素养,三是思维创新能力,四是合作交往及国际视野。

要让学校文化建设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就要把学校文化构成要素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精神文化真正渗透于师生的学校生活过程之中,这样才具有文化的意义。因此,我认为在办学过程中,紧密结合学生发展需求需要关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

校风是一个学校的思维方式和治学态度。校风体现学校倡导的精神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我校提出的求真、崇善、唯美的教育理念,就是要给学生创设一个诚实的环境、一个实事求是的环境、一个能讨论问题的环境、一个在利益冲突面前服从于公正的环境。

教育的本质在于求真,符合规律则为真。教师要具有真情、真心和真诚,做真学问,让教育充满智慧,教学生做真人,做实在人,诚信、阳光,醉心于学问。教育的目的是育人,育人的核心在于培养与时代相适应的社会人,这就要求学校的德育回归其崇善的本真,与自然为善、与人为善、求心灵之善。通过学校教育,通过师德高尚、人格健全的教师来培养心智健康人格健全的学生。唯美,这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有了真和善,才能谈及美。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建设追求和谐而美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而美的人际关系、和谐而美的心灵与智慧。

教风是学校文化的重点。学校文化建设要紧紧抓住教风,促进学风,并进而带动和塑造优良的校风。

在当前开放的大环境下,要扎扎实实推进“静心教书、潜心育人”的作风,努力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准,增强教师职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从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德育意识、师德修养、行为举止、治学风范、学识涵养、协作精神等方面,寻求切实可行并符合学校实际的方法。

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中,这样描述他中学时的历史老师郭蕴璞:“在课堂上,郭老师不是一个口才很好的人,说话还有点磕巴,他的讲义每年都会根据考古发掘的最新成果以及学术界的最新学说加以补充修改,所以他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最新的知识。这也是我在教学中的追求。”

在正课中没法讲随时变化的世界形势,郭老师就在课外举办讲座。季先生说:“郭老师的讲座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对我们的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郭老师永远活在我的记忆中,一直到现在。”

可见,上世纪20年代,先哲们已经做到了现在课改所提倡的教风,我们惟有做得更好,让被淡化和虚无的教学质量观得以强化和落实。

学风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风气,而且是通过创设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环境作用于学生的外在表现。学校要把做人的教育作为德育永恒的主题,必须使我们的德育工作以润物细无声的状态体现在学校教育的每一环节。主题德育形式和内容要不断创新,要有适应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活动平台;要真正建立起一整套系列化、时代性强、有内涵、受学生欢迎的学校活动文化;要让一系列主题教育活动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有德育的意义,更包含满足学生多方面发展需求的重要意义,如艺术节、国际文化节、体育节、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月、团队主题教育活动等,需要年年坚持,年年出新。学校要鼓励和支持师生大量开展社团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团活动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提升活动层次和水平,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只有活动,才有真正的教育。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学习也变得有意义和有意思了。通过大量活动对学生进行公民教育、生命教育、感恩与责任教育、心理教育等,从而培养人格健全、素质全面的中学生。

二、课程建设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建设学校文化的根本

课程是教育的载体,是培养人的基本途径。课程的基本功能与学校文化的基石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人,因此,课程建设要和学校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开发校本课程的实践过程中,我认为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从教师想开什么课程、能开什么课程出发,而是把不同类型学生发展需要作为课程建设总的出发点和评判标准,紧紧把握住当代文化发展的脉搏、社会文化发展的热点、学生文化的需求,以高新科技发展前沿领域的最新成就、科学发展史、当代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科技发展引发的人们观念、伦理道德、生活方式变化等作为主要内容,涵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学校要着力引入智力资源,增加课程资源开发与实施上的投入,以适应学生日益增长的多元发展需求。

第二,校本课程不在于数量多、主题新奇,关键是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贴近学生个性化需求。我们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但才有不同,因为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以课程建设要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标准、课程目标和实施平台,注重从不同深度和广度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向成才,我校提出三个“百分百”的目标:百分之百的学生掌握一项体育运动技能;百分之百的学生根据自身兴趣和特长参与学校以国学社、科技俱乐部和模拟联合国等为主体的社团活动;在中学6年内,百分之百的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完成100个探究性实验,精读或泛读100本课外书籍,聆听由专家、教师和学生主讲的100个具有专业水准的学术报告。为了满足部分学有余力又有兴趣特长的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我们选择了科技教育作为突破口,组织实施了以科技创新俱乐部、翱翔计划、资优生工程为主要平台的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每年为几十名学生提供大学实验室导师一对一指导,定期提供高水平专家讲座,引导学生参与更高水平的科技创新竞赛等,让更多的学生能够真正成为“有学识、有见地、有视野”的优秀拔尖人才。

第三,在校本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上,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具体的知识点,而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思维方法、科学态度与创造力为宗旨,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思考和研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发现和解决问题。

第四,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要有强有力的管理系统。我认为,学校要以管理和服务作为抓手,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发展性;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需要着力优化教与学的方式和评价方式,尊重和激发教师创造性的个性劳动,强调教师与学生在思维和实践中进行更深入和更广泛的沟通与互动,从而实现教师的教学艺术和学生的学习动力、学习效果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为此学校形成了以项目推进、课题引领,团队研修的课程建设模式,提升学校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水平。同时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学科课程、课外活动、主题教育活动、竞赛活动等有机结合,优势互补、相互渗透,充分发挥学校课程建设的综合效益。

第五,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是教师。校本课程的开发意味着一种责任,即学校有满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责任,学校必须抵制一切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和做法,教师应该努力开发并实施好满足学生发展需求的课程。同时,校本课程开发意味着一种机会,即学校特别是教师都有机会得到发展,教师在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和反思中,将逐步加强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归属感,形成良好的课程意识,掌握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技术,加快专业发展的进程。因此,校本课程的开发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机会,也是孕育校园名师的好平台。

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师生认同的精神灵魂,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的标志,它应当体现时代的发展,体现这一时代要求的人文情怀。在继承学校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我们从学生发展需求出发,创新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建设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最终形成以学校文化建设为引领、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学生为目标的办学模式,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校文化,让学校成为师生终生留恋的地方。□

编辑 王雪莉

猜你喜欢

校本学校课程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学校推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