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教学的监控与评价探索
2009-03-20刘畅
刘 畅
2007年9月,北京市基础教育改革正式进入高中新课程实验阶段。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学科教师,这都是一个崭新的开始。
本次课改在美术学科方面也呈现出不少新的变化,包括对教材的充实(必修与选修共9个模块)、对学段和学时的要求(每个模块18学时)、学生学分的评定等,都与以往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有所差别。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美术所包含的多方面知识,提高修养,也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更深入地接触专业美术技巧的机会,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和想象、创造能力。由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总存在着距离,在每一次改革的初期都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问题。
一、学习手册提出的背景
首先,面对长久以来应试教育所带来的影响,包括学生、家长,甚至整个社会对于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学习都形成了一个固有态度,许多学生认为美术之类的课程跟考试无关,在这些学科上花心思根本没有必要,这种“漠视”的态度是直接影响美术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其次,学生们原有的学习基础普遍薄弱,水平也参差不齐,面对高中教材中如此庞杂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18课时中达到多方面的提高的确不容易。
现实情况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我们只能通过其他方式来保证教学的有效进行。新高一入学后,我们美术教研组针对以上的主要问题做了多次研究,综合了原有的一些可操作方法,并提出了“制定学习手册,强化课堂管理,监控学习过程”的教学研究。
二、学习手册的内容设置
作为教师,我们能够理解学生面对升学重压下对于某些学科的“取舍”态度,但是如果我们就此接受这种行为,不但无法保证应有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效果,更不能完成学校作为社会教育机构最根本的“育人”职能。
我们教研组的老师,一方面通过研究教学增加学生对课程的兴趣和关注程度,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强化对课堂的组织管理与监控,不但要保证教学实施的效果,更要在意志品质、责任心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达到育人于心的目的。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与考虑,我们建立了《高中美术课程学生学习手册》,并对使用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作了分析和总结。
“美术学习手册”是对学生整体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一项记录,其主要内容包括:
①“手册使用指导”——即前言部分,包括对新课程教学的简要介绍和学生应如何使用手册,应填写的相应内容,及最终评价标准等。
②“学习内容”——包括“学习主题”、“学习日期”、“学习方式”等,用以记录学生出勤情况的部分和记录每节课所学习到的重点知识、重要作品的“课堂笔记”部分。
③“课后评价”——包括“课后感想”、“教学建议”、“自我评价”等相应内容,主要帮助学生总结收获,提出建议,提供与老师进行书面沟通、加深了解的方法。
④“自我检测”——包括“随堂检测”、“单元检测”、“阶段检测”等,学生通过对课上知识的自我检测和不定期的单元、阶段检测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印象,保证学习效果。
⑤“学习研究报告”——可包括任何形式的内容和问题,或相关背景及资料的提供,旨在引导学生进行研究的方向和方法,检验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学习手册的特色项目
高中鉴赏课与初中欣赏教学相比,专业知识增加了许多,从专业术语,流派划分到鉴赏基础、技法介绍等都难度较大,加上课时有限,仅凭每星期一节课的听讲是很难达到课改所要求的标准的。所以,“课堂笔记”就显得尤为重要,“学习内容”一项可以帮助学生们迅速了解课堂重点、难点所在,并根据自己以往的学习基础对自己认为有用的其他相关知识个别记录,如有疑问还可以在笔记中的“课后感想”一栏中明确写出,教师查阅笔记时就能发现问题,给予解答。通过手册中这两个主要的项目,一方面,学生需要在课堂上更集中注意力听讲并设法快速记录要点,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笔记情况检查他们的学习态度和听讲效果,同时还可以作为反思教学的一个辅助手段。另一方面,实施新课程后,学分制成为衡量学生学习的首要标准。以往学生们在美术课上的确“轻松”、“自在”,但过于缺乏约束导致了学生学习习惯差,课堂表现散漫,轻视学科知识,而学习手册也可以成为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用以端正学生学习态度并最终评价学生。
此外,学习手册中在每个阶段学习结束后还配有相应的“随堂检测”和“单元检测”,问题形式多以选择或填空形式出现,数量虽不多但都是对主要课程中重点问题与知识的回顾与总结,用以帮助学生学得准确、扎实。第一学段结束时,通过“阶段测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整体的学习状况,调整教学策略。到期末进行模块测试时,这些随段检测也成为命题的主要范围,在不给学生增加额外负担的基础上尽量做到“有的放矢”。
开学后一个月,学习手册初见成效,课堂纪律较以往有了明显改进。听讲时,学生们由于需要随时记录上课内容,表现得更专注和认真。由于学生的出勤记录、课堂效果在学习手册上都一目了然,省去了老师每次上课都点名的费时。
三、存在问题与改进措施
在手册使用的过程中,老师们也发现了一些以往没有注意到的问题,例如,使用初期我们发现有不少学生不知道该如何记笔记,抓不住重点知识,把笔记记成“流水账”。而真正能达到要求,表现出较好学习能力的学生只占少数。针对出现的问题,我们进行了必要调整和方法改进,如:在第一次检查手册情况之后,单独抽出特定时间就如何听讲和做课堂记录的问题给学生们具体讲解,要求提得格外细致和明确;同时在课堂使用的课件中,用改变字体颜色或加注标记的方法对每节课的重点知识加以提醒,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脉络,强调知识的逻辑关系;或者利用板书直接突出学生记录的重点;通过提问来引发学生建构知识等。经过一次次指导,学生学习手册的整体记录情况明显改善,逐步趋于完善。
四、学习手册的实施成效
除了监控课堂教学以外,学习手册的其他几项内容也带给了老师们一些新的收获。
第一,“课后感想”让老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定时批阅学习手册,老师看到许多学生写在“课后感想”中的真实想法和感受,不仅包括对课内尚未理解的知识的疑问,还有许多对课外相关知识的深刻感受。
第二,“教学建议”推动教师调整教学。学生在“教学建议”中对老师提出了不少中肯的意见,为教师的教学出谋划策。有一位学生这样写到:“老师,我刚刚听了一场巴洛克音乐的演出,想更多地了解一些关于巴洛克艺术的知识,您可以帮我吗?”老师看到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结合学生的要求,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把建筑、绘画和音乐方面的知识进行了重组,在教学计划之外特意安排了一节“走进巴洛克艺术”的课。
第三,“互动交流”增进了师生的情感交流。美术学科由于周课时只有一节,教学班又较其他学科多出许多,所以老师们即使拥有非凡的记忆力也不可能将所有学生的名字叫得上来,学生也很难对老师有更多的了解,通过这种形式的交流,拉近了师生彼此间的距离,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言教和身教,在课堂之外还能对他们的行为品质有所影响。老师们的付出学生们有所感受,当学生看到老师为自己的学习写下了那么详细的批语时,很受感动,相应地表达了自己努力提高美术修养的决心。
由于学习手册基本上是按照课标所规定的18个完整学时来印制的,每个学时一页,装订成册,手册要定期上交给教师检查,所以这的确增加了老师们的工作量。但通过半年来的实践,我们看到了这本小小的学习手册的巨大作用。它具备了对于学生行为习惯应有的约束力,保证了课堂教学效果。在学期结束时,我们对使用模块学习手册的统计中,有高达92%的学生笔记达到合格以上水平。而在最后的模块测试中,教师命题的范围主要围绕手册中的阶段检测和单元测试,学生们更发现了使用学习手册的真正好处。对于那些认真学习和复习的同学来说,一学期的努力和坚持换来了考场上的轻松和自信,取得了理想的成绩,许多学生表示这样的成绩比起老师单凭印象或出勤率给分数更显公平。
学习手册改变了学生们以往对美术课的学习习惯,帮助他们在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下更有效地学习。这些方法的探索,一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许在经过几年实践之后,这其中的某些方法已经被证实是不合理、不科学的而不再使用,也许有些做法成了比较完善的惯例被延续了下去,一切都需要实践的检验,这正是教学研究的魅力,更是科学实施课改的有力保证。□
(作者单位:北京市宣武分院二部教研室)
编辑 王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