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和谐校园建设的现代大学评价制度研究

2009-03-19万丽娟邵兵家陆远权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代大学制度和谐校园

万丽娟 邵兵家 陆远权

摘要:和谐校园建设必须有制度的保障,建立科学的大学评价体系是促进和谐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论述了和谐校园和现代大学评价制度建设的意义,然后在对国外大学评价体系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针对当前中国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面向和谐校园建设的大学评价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和谐校园;大学评价;现代大学制度

中图分类号:G40-0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141-04

中共中央提出构建和谐社会,是加深对党的执政规律认识的结果,是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提出的全新历史性课题。“和谐”概念已经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随着高校的调整、合并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实现,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合理发展越来越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艰巨任务。一味追求规模,忽视教育质量提高以及学校成员之间的利益分化与矛盾的问题影响和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实质体现在教育教学方面就是构建和谐校园。和谐校园的建设需要现代大学制度的保障和制约,而作为大学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现代大学评价制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大学评价制度在引导学生择校、资金流向、促进大学竞争、吸引国人关注高等教育、动态反映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一、和谐校园建设的意义

和谐作为一种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可以归纳为“和而不同、求同存异”。具体延伸到和谐校园,主要是指学校协调、均衡、有序发展的态势。校园和谐主要是指校园内部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状态,主要表现为校园组织结构要素和谐、教育环境和谐、教师间人际关系和谐、学生间人际关系和谐、师生关系和谐以及自我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和谐等等。和谐校园是学校结构、质量、效益、规模和速度等要素的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建设对于学校这个微观主体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和谐校园是促进学校事业全面协调发展的现实需要

和谐校园建立在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基础之上,需要发达的物质技术基础为支撑。因此,需要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通过构建和谐校园,为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共同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在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增加社会物质财富等方面承担起高等教育应有的历史重任。

(二)构建和谐校园是增强校园创造活力的现实需要

创造活力是学校生命力和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力量和动力源泉,是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条件。构建和谐校园,就是要使一切有利于学校事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不断增强校园创造活力。

(三)构建和谐校园是实现校园安定有序的现实需要

和谐校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校园井井有条,学校的管理秩序、教学秩序和科研秩序都呈现出一种持续的、连贯的、平稳的运行态势,在校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每个人都能够从中获得人身和财产的安全与保障,实现校园结构稳定、关系融洽,广大师生员工能够心气平和地干事业、求发展。

二、建立现代大学评价制度的意义

构建高校和谐校园,就是要构建一种符合民主法制而又安定有序的高校运行机制,使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学校达到充分的和谐一致。制度和谐是形成和谐校园的重要条件,加强制度建设对构建和谐校园有重要意义。大学评价制度作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促进社会评价机制以及大学竞争机制的形成,引导社会资金流向,形成教育的充分竞争市场,积极提升高校的竞争力。

(一)现代大学评价制度建设是构建高校和谐校园的重要内容

没有制度就没有一切,和谐校园应该是制度健全并完善的组织。任何组织都是由人组成,而要使他们达到和谐统一、步调一致、同向运转,实现共有目标,就必须通过一系列和谐的制度来约束,借助制度的力量来进行控制,促使组织和谐发展。和谐校园的主要特征是安定有序、协调发展。而制度就像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影响并约束着高校内外的各种行为,保障着高校和谐健康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制度使学校像钟表的自动装置一样,是学校一切工作的灵魂,哪里制度稳定,那里便一切稳定;哪里制度动摇,那里便一切动摇;哪里制度松垮,那里便一切松垮并陷入混乱状态。”和谐校园最根本的表现是学生、教师、学校三者和谐发展,学生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健康成长,自主学习;教师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自主教学;学校能在这样的制度环境下发展壮大,自主办学。显然,这一系列的目标实现离不开制度建设。

(二)现代大学评价制度有利于引导高校资源的优化配置,形成开放竞争的态势

中国高校的职能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在社会竞争激烈、企事业单位对高校培养的人才要求不断提高的情况下,如何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复合型人才,能否创造出推动人类社会和国家发展的重大科研成果已成为各个高校竞争的焦点所在。在教育资金缺乏的现今,各高校只有努力提升自己的竞争能力,才能在生源质量、经费数额、生活待遇等一切需要政府更需要社会支持的资源竞争中取胜。虽然大学排名只是给各个大学排出先后次序,但其评价指标体系通常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各高校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方面的问题。大学排名的推出可以使高校有机会从大学排名的结果以及对评价指标体系的分析中找出自己的优势和发展潜力,发现弱势和需要改进的方向,促进高校合理竞争和健康发展。

(三)大学评价制度是维持国家对高等教育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

几乎所有的国家,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发展都与政府的政策直接相关,都是对政府政策的直接体现。从宏观看。高等教育评估活动的发展,是政府改革高等教育体制,推行高校教学效能核定,用绩效指标衡量高校办学效益和效率,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公众不断增长的需要等一系列政策的直接结果。从微观上看,政府政策导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本国高等教育评估发展的走向。在美国,政府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关注,引发了美国高校的“评估运动”;在英国,政府将“质量保证”引进高等教育领域,直接决定了英国高等教育评估体制的特征,导致工业质量管理模式成为高校质量保证措施的参照体系。在欧洲大陆国家,政府维持对高等教育传统影响力的政策,直接体现在评估制度中,如法国、丹麦、罗马尼亚等国的评估机构均属官方组织。

目前,世界各国采取的基本措施,是通过外部评估间接地对高等教育施加影响,强化高等教育的社会服务功能,保证高等教育服务于国家发展目标,满

足社会和公众的期望。

(四)大学评价制度引导社会对高等教育质量的监督,促进高等教育的良性发展

首先,大学排名不仅仅给大学排出先后次序,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可以揭示出学校在教学、科研、行政管理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每年一次的大学排名所形成的排名轨迹,可以动态地反映特定学校的发展规律。其次,大学排名结果使得高校一改往日深不可测的面孔,相关讨论拉近了高校和公众的距离,进而吸引国人关注高等教育。再次,大学评价中学校声誉指标的设定让更多的高校注重自己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从而自觉地抵制违背学校声誉、为自己带来负面影响的行为。公众对高校排名的关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对高校发展的监督作用。在美国,高等教育评估通常由多个主体进行,采用不同的方法。《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行榜。从1983年开始,目前已成为美国教育市场运作、招生战略制定和家长为孩子选择大学的重要参考指标。在西欧等国,传统的质量保障机制分为国家严密控制型和学术行业自治型,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两种类型出现相互融合的趋势,一个在国家政策主导下,由独立机构负责,学术界和社会共同参与的高等教育评估体制正在逐步形成。

三、国外大学评价制度的模式

世界主要国家高等教育评估在尊重高等教育多样化的现实基础上,结合本国国情发展自己的评价系统,在高等教育评估实践中注重学校的特点和个性,避免用同一标准衡量所有的院校。每一个国家的评价模式拥有各自不同的特点,目前主要有以下国家模式。

(一)美国的鉴定模式

美国高等教育鉴定委员会是从事高等教育鉴定机构认可的非官方组织,由高等院校校院长、学校代表和公众代表等人组成,其重要职能就是对鉴定机构进行认证。通过对高等教育评估机构的认证来促进大学学术质量的提高,调控评估机制,规范评估制度,为学生和家长、高等学校、政府和社会投资机构服务。

(二)英国的外部检查模式

英国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署,主要职责是加强英国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估和学科评估,完善高等学校的拨款制度。这是介于官方与高校之间独立的中间机构,代表政府与学术界双重利益,隶属于大学校长委员会并受其直接领导,一方面力图保持英国大学自治的传统,另一方面政府又能通过它对高等学校施加影响。

(三)法国的国家控制模式

法国国家教育评估委员会是独立于教育行政机构之外的评估机构,享有完全的行政自主,全面评价高等学校工作。其评估活动旨在加强高校的自治。增进高校的责任,它不强迫高教机构接受、实施其建议,而只是证实大学运行机制不良的症结所在,保证了评估的客观与公正。

(四)日本的内外结合模式

基于文部省制定的大学设置基准,日本建立了大学自我评估体制,各个大学可以按照各自的办学理念,设定适当的评估项目并建立相应的评估执行机构开展内部评估工作。为进一步确保学校教育评估效果,提高教育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专门设立了外部评估组织机构,即大学评价及学位授予机构。外部评估在内部评估的基础上进行,内部评估根据外部评估的内容、方法而实施。

可以认为,国外大学评价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促进大学发展为目的。评估的主体以中介外部评估机构为主,政府进行宏观管理。评估指标体系兼顾教学与科研。评估过程是内外部评估相结合,自评为主。评估结果向社会公开,作为制定教育政策的依据。

四、国内大学评价制度的现状

目前中国的大学评价主体分为政府行政部门和社会团体机构两类。政府行政部门包括教育部相关部门。社会团体机构主要有以武书连为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网大网络公司、中国校友会网等。

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根据《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的要“实行五年一个周期的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评估制度”,组织实施对全国大学的本科教学评估。评估从2003年到2007年为一个周期,共有592所高校参加评估。在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每年一度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公布制度,它与五年一轮的评估制度合为一体,专家进校评估每五年一次,但是统计公布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则每年一次。通过公布这些数据,增强高校自主办学、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增进社会对高等学校的了解和监督。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由被评学校自我评估、专家组现场考察和学校整改三个阶段构成的。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2002年开始启动学科评估,即通过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对全国各学位授予单位的各个一级学科的整体水平进行排名。评估周期暂定为三年,每次评估完成后,将征求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对指标体系、评估技术等进行修改。根据社会各界提出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评估方案,使评估更加公正、科学。学科评估通过采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客观数据来源于各学位授予单位填报并认可的基本数据表,以及教育部“211工程”办公室、教育部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等公共信息源。学术声誉来源于同行专家反馈的调查信息。将客观数据和学术声誉调查结果按照学科评估指标体系进行综合处理,即将客观数据进行线性变换,得到每个参评学科点的各项指标得分,结合学术声誉指标得分,根据指标体系权重集,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出每个学科点的综合得分,按综合得分进行排名。

以武书连研究员为组长的《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从1991年开始发布中国大学排行榜。由于理论基础扎实。评价方法严谨,得到学术界和大学的认同,在社会上有着很好的声誉。

网大公司从2000年开始发表中国大学排行榜,评价的指标包括声誉、学术资源、学术成果、学生情况、教师资源、物资资源。自2002年起,中国校友会网联合21世纪人才报等媒体连续五年开展中国大学评价研究工作,从高校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职能人手,评价以“衡量高校科学与人才的贡献能力”为目标,旨在反映中国高校为国家和社会做出的贡献,评价结果为中国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制定政策,促进高校竞争并提升办学水平,学生及家长报考院校、企事业单位选才及教育投资等提供参考,引导高校多为国家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五、国内大学评价制度在和谐校园建设中存在的不足

(一)评估主体相对单一,存在评估的行政行为化

现存评估活动对其本身进行评估较少,对政府行为缺乏评价与监督。中国现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下。管理者和评价者基本上是一身二职。不论是《教育法》还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其条款规定都是将评价指标的制定和实施规定为政府教育管理部门的本职工作,学术机构、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最多也只是处于从属地位。另外,现存的大

学评价机构很少,主要是以武书连的《中国大学评价》为主,民间中介组织很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评价实效性的发挥,必然影响到评估的客观公正性和科学民主性,不可避免地造成评估活动及评估结论极大的随意性。

(二)评估指标体系统一、单一

中国高校由于种种原因,在办学规模、师资力量、学科建设等方面相差很大,处于不同的层次和类型。现行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适用于各类普通高等本科院校,评估标准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追求一流、向名牌看齐的导向。评估指标体系的统一必然把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背景的高校放在同一标准下比较,使之更具统一性和可比性,但造成高校间评估的不公平,也不利于高校合理定位和发展。

六、构建中国大学评价制度,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一)建立各级各类中介性评估机构

中介性评估机构应该具有独立性,是独立的实体,独立于国家教育行政管理部门、高等院校和社会团体,独立地开展评估活动,并对所提供的评估信息直接负责,虽然接受教育行政部门或社会资助,但它不依附于教育行政部门或其他赞助机构。

为保证评估活动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科学性,结合中国国情,应该建立政府引导下的各级各类中介评估机构。建立国家、省、市级的评估中介组织或地区性评估中介组织,并在各级中介组织中设立以学科、专业、课程为对象的评估中介机构。这些中介机构是介于政府、社会和高校之间的具有独立地位的法人实体,它通过接受业务委托,对高校的办学能力和教育质量进行价值判断或诊断,并以评估结果影响委托人与被评估者决策的一种专门性评估组织。

加强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隐性质量的评估。隐性的潜在质量包括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才能如何,在经济社会生活中所起到的作用。对社会的贡献及社会认可程度。教学科研成果产生的社会效益如何,是否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建立各类元评估组织机构,实施评估机构资质认证制度。元评估组织机构的主要职能鉴定各级各类中介性评估组织的资质,只有通过资质鉴定的中介性评估组织才能进行高等教育评估活动,对评估服务的各评估行为主体进行指导、监督,检验评估程序是否科学、指标体系设计是否合理、评估过程是否客观、评估结果是否确切、公正,并受理有关评估的申诉事件。

(二)建立多元化评估专家库

专家队伍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专家的构成应建立以高等学校教育专家为主体、社会各界的学者、行业人士等广泛参与的专家结构体系。二是专家的素质,包括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专家的道德素质是保证评估结果公正性的必要条件,而专家的业务素质是专家与学校教育管理人员交流从而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同时,实施专家资格认证制度,对专家小组成员进行教育评估专业培训。建设一批高素质、高水平的评估专家队伍。

(三)实施分级分类评估

按照分类指导原则和中国高校的类型结构,在宏观层面上。国家应制定教育质量的最低标准,建立国内和国际高等教育质量认证制度。在中观层面上,构筑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级各类高等学校评估方案。在纵向上,国家级和省、市级评估机构应针对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等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的办学主体、目标、质量、机制、层次的不同,分工协作,建立多元化的评估指标体系,鼓励不同起点的院校形成办学特色。在横向上,建立学科、专业、课程评估指标体系,实施分级分类评估,把评估对象放在特定环境中进行考核,以确定其在相同层次、相同类别高校中人才培养质量的水平。在微观层面上,高校要重视教育质量的产出性评价,完善学校内部评估体系,对教学过程和毕业生质量进行评估、监控。

(四)以人为本,充分开展同行评估和学生评教

首先,评估组织者、评估专家、被评估对象都要以开放的、开明的、宽容的心态对待大学评估,以评估促发展。对于评估组织者来说,要着力推动建立一个严谨科学合理的评估体系,让被评估者内心认同,乐意接受。探索一种常态的、人性的、务实的评估操作方法,不要让被评院校处于被动的对立地位,构建一个客观、公正、独立的监督机制,让评估更具公信力、权威性。对评估专家来说,也要以开放的、开明的、宽容的心态去评估被评院校,客观、严谨、求真务实地开展工作。对于被评院校来说,更需要以平常心态对待评估,要遵循高校办学规律,着眼长远,深入加强内涵建设。

其次,评估主体和评估对象适时对话沟通,相互理解。评估的信息采集应放在平时,不应在评估时才提出要求。评估时除检查信息是否符合学校的实际外,更重要的是评估专家与学校教师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同时共同讨论如何改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

再者,在评估过程中,要树立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为主体的观念。尊重同行专家和学生,吸收同行专家和学生参与评估,开展同行评估和学生评教。尤其是在校内自评和整改阶段。要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将教师和学生放在主体位置,消除对立和矛盾情绪,真正实现评估的目的。

(五)加强各高校的特色项目评估

学校特色评价应把握立足特色的形成与完善的评价。特色评价应以诊断性评价为主,帮助学校从社会需要、自身条件等方面分析特色形成、发展的可能性,从思想理念、实施计划、工作协调等方面分析特色建设中的问题,根据特色建设情况、目标实现情况,督促学校及时提升特色品位,以特色为龙头,带动整个学校工作。要尊重个性,鼓励创新。特色是个性化的表现,不宜以固定划一的标准进行评价。要允许独创,促进特色的发展。要全面合理地把握特色理念与实践的统一,整体水平与突出优势的统一,现状与潜力的统一,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六)科学合理地运用评估结果

首先,要确保评估结论真实、客观、公正。其次,学校的自评报告、整改方案、专家考察报告和评估结论向社会公布,树立评估的权威,并让全社会关注、监督高校评估。再者,评估结果应与拨款及相关政策相联系,真正将评估结果作为考察学校领导工作绩效的重要内容,作为高校评选各项先进和学校增设本科专业、学位点、招生计划、经费投入、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教学科研立项的重要条件。同时,对所有院校应坚持评价结论的有效期制,经过五六年时间进行复评或抽查,以保证院校质量的稳定,同时杜绝为应付评价而进行的一次性突击建设,使加强教学工作成为学校工作的常态。

(责任编辑彭建国)

猜你喜欢

现代大学制度和谐校园
关于我国大学章程建设的探析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终身教育视阈下的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