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逐“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研究
2009-03-19林喜庆
林喜庆
摘要:“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归属一直存在争议。文章运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提出争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五个地区的优势与劣势、机遇与挑战进行比较分析,使各竞争主体的实力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
关键词: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竞争;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09)01-0009-05
目前,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经济区,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区已经成为国内外公认的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增长极。那么,未来中国经济成长的第四增长极在哪里?对此,许多有实力的地区都跃跃欲试,纷纷表示要争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然而,“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不是靠人为安排就能形成的,也不是靠喊口号就能够实现的,而是有赖于各区域经济实力的较量。
从全国范围来看,目前提出要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地区有东部的东北地区和海峡经济区、中部的华中金三角地区、西部的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毫无疑问,这些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竞争关系。那么,在这场争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角逐中,到底谁的实力更胜一筹呢?“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桂冠将花落谁家呢?笔者运用SWOT分析法,对争当“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各竞争主体的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rs)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使各竞争主体的实力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的反映。
一、各竞争主体优势分析
(一)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是新中国的老工业基地,曾经为共和国工业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创造过辉煌的业绩,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东北地区的优势主要包括如下。
1、资源优势
东北老工业基地有丰富的资源,多种矿产资源排在全国前列,如沈阳附近的钢铁、煤炭、石油等资源十分丰富,哈尔滨市周围的木材资源、石油资源、煤炭资源及大豆、亚麻、甜菜等农作物资源丰富。
2、产业优势
东北各省第二产业的比重大,门类齐全,产业分配较好,工业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其主导产业在国内乃至世界上都有一定地位,比如大庆的石油业,沈阳的装备制造业,长春的汽车制造业,吉林的化工业,大连的造船业,齐齐哈尔的机械制造业,哈尔滨的动力制造业等。
3、市场优势
东北地区人口比较密集,收入较高而且相对稳定,因此有较大的市场容量。例如,大连、沈阳、长春、哈尔滨,都是中国重点的中心城市,有广阔的市场需求空间,加上这些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作用,市场更为广阔。
(二)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是一个以台湾海峡为纽带的具有自身特点、自然集聚、独特优势、战略重要的区域经济体,其范围包括东岸的台湾省,西岸的福建省及浙南地区的温州市、浙西南地区的丽水市和衢州市、赣南地区的赣州市、赣东南地区的抚州市、赣东北地区的鹰潭市和上饶市、粤东地区的汕头市和潮州市、梅州市、揭阳市等地方”。整个经济区土地面积为29.08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03%;2005年末人口总数为10826万人,占全国人口的8.28%。海峡经济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独特的战略地理位置
海峡经济区以台湾海峡为纽带,包括海峡东岸台湾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岸的台湾与西岸的福建具有“地缘近、血缘亲、商缘广、文缘同、法缘久”的“五缘”优势,为两岸经贸合作提供了天然的纽带。海峡东岸台湾位处西太平洋航道的中心,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既是中国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又是中国通往西太平洋的门户,是中国与太平洋地区各国联系的交通枢纽和最近踏板。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南接珠三角,背靠赣、皖、湘广阔内陆腹地,毗邻港澳,具有联接两岸三地的区位优势。这两块战略地位极其重要而神奇的土地,组合成一体,构筑海峡经济区,无疑将为中国经济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也将大大提升中国在世界的战略地位。
2、发达的经济发展水平
海峡东岸台湾省经济发达,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近几年发展速度很快,经济发展水平已达到工业化中期阶段,个别地区如厦门已进入工业化的后期,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在各竞争主体中位居首位。以2005年为例,有关数据表明,2005年,台湾GDP为27203.3亿元,福建GDP为6560.1亿元,粤东GDP为1674.38亿元,赣东南GDP为1259.37亿元,浙南GDP为2226.02亿元,海峡西岸GDP达到11719.87亿元,接近东岸的1/2,整个海峡经济区2005年GDP为38923.17亿元,相当于全国GDP的21.4%,如果单从经济总量上看,那么该区域在全国就排“第一”或“第二”了。另外从人均看,该区域2005年人均GDP为35953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58倍,仅次于珠三角经济区,在全国各大经济区中位居第二。
3、丰富的岸线港口资源
海峡两岸岸线资源极其丰富,海峡西岸有6990公里海岸线与台湾相望,其中福建海岸线中大陆线3324公里,位居全国第二。海峡西岸沿海已经形成了功能较为清晰的港口群,厦门港、福州港、湄洲湾港、汕头港、温州港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主枢纽港,其中厦门港、福州港已进入全国十大港行列;东岸的台湾岛海岸线1139公里,已建成高雄、基隆、台中、花莲、苏澳五大港口。两岸众多的天然良港,不仅为两岸合作提供了便捷快速的海上通道,而且也是带动整个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三)华中金三角地区
华中金三角地区是指“以武汉为核心,以长沙、南昌为支点的长江中游经济区”。也有学者将华中金三角地区称为“汉长昌都市圈”,即以武汉、长沙、南昌三个已经形成的中心城市为核心,以浙赣线、长江中游交通走廊为主轴,囊括大武汉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赣三角城市群内的所有城市及沿长江沿浙赣铁路线的所有城市。华中金三角地区的主要优势如下。
1、区位优势
区内主要城市大都坐落在汉江、沅江及湘江、赣江等重要支流旁或支流与长江汇合处,坐落在铁路、公路沿线及节点上。区内既有实力较强、发展较快的中心城市武汉、长沙和南昌,又有比较密集的中小城市,城市之间距离较近。武汉、长沙、南昌三城市之间距离在四百公里左右,属于“三小时”经济圈。其中武汉在中国的经济发展格局中,起着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战略大支撑点作用,在促进全国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技术流等资源要素合理有效配置方面,其角色是其他城市所不可替代的。
2、人才与科技优势
该区域是全国的最重要的人才和科研基地之一。特别是武汉,其智力资源十分丰富,科教综合实力居全国前列。有关数据表明,武汉市拥有48所大
学,在校学生近50万人,仅次于北京和上海;武汉还有750个科研设计单位,1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9名,50多万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值得一提的是,武汉东湖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集团,在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型材料等五大领域中,科技开发实力处于全国领先地位。此外,区内另外两个核心城市长沙和南昌的人才资源和科技水平也各具特色,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3、工业实力较为雄厚
武汉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现已形成以钢铁、汽车、机械、高新技术为支柱,食品、服装、医药、化工为优势产业的综合性工业体系。尤其是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武汉·中国光谷)极具发展潜力。“中国光谷”、“汽车城”、“钢铁城”是武汉的三张城市名片。长株潭城市群集中了湖南全省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企业,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75%以上。南昌拥有飞机制造、汽车、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纺织服装等完整的工业体系。
(四)成渝经济区
成渝经济区以重庆、成都两个特大城市为“双核”,以四川省成都、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城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内23个区县为载体,其面积为16.5万平方公里,占川渝总面积的17%;人口达7000多万,占川渝总人口的55%。成渝经济区的优势主要包括如下三个。
1、区位条件独特
从地理空间看,成渝地区与既有的三个增长极核心城市相距较远,都在2500公里以上,受这三个增长极的“虹吸”效应相对较弱,因而有条件成为区域内要素的净流入地,从而比周边地区拥有更快的增长速度。比如三峡总公司把总部从宜昌迁往成都;五粮液的中国营销总部从上海迁往成都……伴随着要素的大量聚集,成渝地区逐渐成为了中西部地区的核心区域。家乐福、爱立信、诺基亚、科达、西门子、联想等大公司纷纷把中西区总部或西区总部放在成渝地区,香港贸发局、新加坡贸发局、欧洲商会等官方或民间组织也纷纷在成渝地区设立办事处或其他分支机构。
2、前期发展基础好,发展潜力大
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区域,其经济密度是西部平均经济密度的14倍,每万平方公里有1.73座城市,比全国平均水平多1.03座;每平方公里产出350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227万元。2006年,成渝经济区国内生产总值达8000多亿元,占当年川渝国内生产总值的66%以上。有学者预计到2020年,成渝经济区GDP总量可以达到4.8万亿元,可占全国GDP的8%,将仅次于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地区、京津冀地区,是最有条件成为中国第四增长极的板块。
3、产业结构具有互补性,区域一体化程度高
从产业结构来看,成渝经济区双方产业互补性较强。比如成都的优势在于金融、商贸、电子工业、旅游等,而重庆的优势在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业、能源、物流等,两者几乎没有什么雷同。从区域一体化程度看,目前国家正在修建上海一重庆一成都的高速铁路,设计时速为250公里,预计到2009年至2010年建成通车,成都到达重庆仅需1个半小时左右;同时,四川和重庆正规划向铁道部提出,再建一条成渝高速铁路,设计时速将提高到300公里,届时成都到重庆只需1个小时。这不仅有利于成渝经济区产业的互补,还有利于加强成渝经济一体化,降低产业成本,提高成渝经济区的竞争力。
(五)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包括南宁、北海、防城港、钦州四市加玉林、崇左两市,称为“4+2”中心城市群。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优势主要体现如下。
1、双重契合的地缘优势
北部湾(广西)经济区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大西南经济圈的中心结合部,是中国西部唯一的既沿海又沿边的地区,既是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大通道。又是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枢纽和前沿,是中国对外开放、走向东盟、走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区位优势明显,战略地位突出。
2、丰富多样的资源优势
北部湾经济区具有丰富的港口资源、旅游资源、海洋生物资源、矿产能源资源、动植物资源,环境容量大,腹地广阔,开发潜力巨大,可以为经济区的起飞提供强大的能量。
二、各竞争主体劣势分析
(一)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
东北地区由于受前苏联经济模式影响较大,计划经济色彩较重。虽然改革开放已有30年,但东北地区在许多方面还不能适应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要求,出现发展滞后、资源枯竭等一系列问题。
2、落后的封建主义传统
作为具有深厚农业社经济会基础的东北地区,封建主义落后传统的消极影响根深蒂固。具体表现在:封疆而治的割据意识,阻碍着省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小国寡民的封闭意识,阻碍着对外开放的现实步伐与历史进程;地方利益的狭隘意识,阻碍着市场经济的优势发挥与导出作用;惟命是从的专制意识,阻碍着人民群众积极性与创造力的有效发挥;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海峡经济区
海峡经济区的劣势主要表现如下。
1、海峡西岸交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
福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但福建自古以来就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经济发展的最大自然障碍就是多山。绵绵群山造成的结果就是交通极为艰难,道路崎岖,地域封闭,信息不灵。落后的交通千百年来一直是阻隔福建与中原联系以及福建内部交往的屏障。近些年来,福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交通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目前仍然无法满足海西战略的要求。
2、海峡两岸经济尚未实质性整合
海峡经济区的形成有赖于海峡西岸经济区和海峡东岸经济区实质性经济整合,然而,由于海峡经济区政治背景条件的特殊性,在目前两岸统一大业尚未完成,两岸三通伊始之际,海峡经济区还仅仅处于孕育阶段。
(三)华中金三角地区
华中金三角地区的劣势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区域内部离心力强
区域内部三省向心力不足,离心力强。华中金三角地区是以武汉为中心,以长沙和南昌为“两翼”的,然而这“两翼”却目光朝外,心有旁骛,大有往外飞的趋势。从湖南看,该省在长株潭城市群的基础上正努力构建以湘江为主线,以长沙为中心,以株洲、湘潭、衡阳、岳阳为次中心的“湘三角经济圈”,并欲促使“湘三角”发展成为中国第四大城市群和华南地区的经济、文化、教育、旅游、商贸中心;从江西看。该省正在建设(南)昌九(江)工业走廊和昌九景(德镇)城市群,力争与长三角经济圈接轨,其南部的赣州、抚州、鹰潭等市也积极向以福建为主体的海峡西岸经济区靠拢。由此可见,湖南欲将自己列为“华
南”的中心,而江西则将自己列为“东部”,它们脱离“中部”的明显倾向,使得区内中心城市武汉有可能面临孤家寡人的境地。这正如曾任武汉市长的李宪生指出的:“所谓中心城市,是指有周边而言,如果没有了周边,也就没有了中心。武汉目前正面临着失去周边的危险。
2、中心城市武汉影响力下降
改革开放以后,作为中部地区的龙头城市,武汉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了。改革开放前,武汉的经济总量处于全国城市第四位,仅次于北京、天津和上海,然而到21世纪初,武汉的经济总量已被广州、深圳、苏州、无锡、东莞等城市远远抛到了身后。此外,作为武汉城市圈内的核心城市,武汉经济发展一枝独秀的现象比较严重,与外围的周边城市尚未形成合理的相互分工和紧密的合作机制,武汉城市圈建设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区域一体化水平较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互动的体系还远未形成。
(四)成渝经济区
成渝地区的劣势主要表现如下。
1、城乡二元结构突出
成渝地区城市体系不健全,城乡二元结构比较突出。在成渝之外,除了绵阳城市化水平较高外,其余大部分地区是传统的农业产区,农业机械化水平低,农村劳动力所占比例非常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成都、重庆成为孤岛。
2、产业集群弱小
从总体上看,成渝地区产业集群偏小,缺少产值上百亿,甚至几百亿的产业集群。如武侯的鞋业、新繁的家具、新都的汽车配件、德阳的装备制造、夹江的陶瓷,虽有一定优势,但规模都比较小。
(五)北部湾经济区
北部湾经济区的劣势主要表现为两方面。
1、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不高,经济总量过小
在“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五个竞争主体中,北部湾经济区是唯一的省内经济合作组织,其土地面积4.25万平方公里,占广西全区土地面积的17.9%,经济体量无疑是最小的。以2004年为例,北海、钦州和防城港三市的人均GDP分别为10989元、5131元和10662元,北海和防城港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钦州则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资源供给不足
金融业总体规模过小,发展相对滞后;金融业组织结构相对单一,金融资源供给不足;金融结构不合理,城乡之间、区域之间金融发展不协调;金融业发展模式粗放,金融创新不足;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市场主体的直接融资比重低等。
三、各竞争主体机遇分析
(一)东北地区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支持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加快调整和改造”的战略部署。“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为国内外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也为东北地区经济大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机遇。
(二)海峡经济区
2006年3月,“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短短一句话,写进了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表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已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在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正以如虹气势向前推进。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实际上就是着眼于海峡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构建海峡经济区的前提和基础,海峡经济区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扩展和延伸,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三)华中金三角地区
2004年“中部崛起”战略正式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正从梦想走到现实。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为推进华中金三角地区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四)成渝经济区
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而成渝经济区是西部最发达区域。与此同时,2007年6月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下发《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已正式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中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快中西部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也为成渝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五)北部湾经济区
首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已于2008年1月获国务院批准实施,这表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其次,广西提出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已引起国际社会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广泛关注,这对广西发展也是一个机遇。
四、各竞争主体挑战分析
随着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这“三驾马车”在全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以及东北地区、海峡经济区、华中金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和北部湾经济区这些跨行政区划的地区纷纷加入“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角逐之中,表明中国正在从以行政区划为界的行政区域竞争转变为跨行政区划的经济区域竞争,以产业、生产要素等互动为基础的经济一体化的区域竞争格局正在开始形成。在这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角逐之中,既然“桂冠”只有一顶,那么,毫无疑问,这些竞争主体本身已经形成了竞争关系,它们面临的外部挑战也是相互的。
综上所述,在这场“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角逐之中,各竞争主体既有自身独特的优势,也有自身不利的因素;既各自面临着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些重大机遇,也共同面临着来自竞争主体间的相互挑战(表1)。那么,“中国经济第四增长极”的桂冠最终将花落谁家,我们拭目以待。
(责任编辑傅旭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