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009-03-19

西伯利亚研究 2009年1期
关键词:俄罗斯

张 丹

2008年9月13~16日,由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主办、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黑河市社科联协办的“俄罗斯社会发展:历史与现实”学术研讨会在黑河召开。来自国内和俄阿穆尔国立大学的八十余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会长于沛,黑龙江省社科院院长曲伟和黑河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姚龙出席会议并致辞。

此次会议有以下三个突出的特点:1.议题广泛。大会共收到论文50余篇,涵盖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外交、社会等方方面面的内容。许多新问题、新看法及新的研究角度的提出,令与会学者深受启发,拓展了进一步思考的广阔空间。2.强调历史与现实的紧密结合。“历史研究是否要有现实性”是史学界常议的话题。本次会议提交的论文绝大多数都与现实密切相关,学者们认为:研究历史必须着眼于现实。真正关注现实,才有可能以更深广的目光切入历史……成为一名无愧于时代的历史学家。3.重视对当代问题的研究。本次会议有16篇研究当代问题的论文,占总数近1/3。学者们紧密追踪国家的发展形势,积极地献计献策,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另一角度来看,这种研究也打破了“当代不修史”的传统观念。正如一位学者所说:当代人写当代史最大的优势是当代人能直接观察、亲身感受、耳闻目染当代史本身,至少能部分地直观到历史的所谓“本来面目”。诚然,修当代史会受到诸多方面的局限,但我们也应看到修史者“身临其境”的绝对优势。

下面将列举此次会议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

俄国地处东西方之交,故俄国社会发展的摇摆性和探索性是俄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俄国向何处去的问题曾一再被提出。17世纪以来,不同的阶级和政党用或革命或改良的方式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伴随着十月革命的胜利,俄国最终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本次会议有5位学者就20世纪初社会革命党的恐怖运动、十月革命的原则和20世纪50年代对斯大林模式的改革及其失败的原因进行了探讨,为社会主义国家探索发展道路提供了有益的启迪。

关于俄国社会革命党的恐怖运动问题。作为民粹派运动的最后一个发展阶段,社会革命党也试图采用恐怖主义手段推翻沙皇专制制度,有两位学者对这一恐怖运动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解国良(苏州科技学院人文学院历史系)在《俄国社会革命党的恐怖运动》中阐述了恐怖运动的兴衰过程。他指出:1.俄国革命运动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各阶层需要一个安定的环境休养生息。2.恐怖行动是俄国知识分子改变社会结构、实现社会转型的手段。它产生于俄国这个有着战争环境又长期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国家。秉承社会良知,冲破等级局限的知识分子以极端的方式发泄着自己的不满,最终酿成了一场冲击政权、搅乱社会的大动乱。曾媛媛(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俄国社会革命党政治恐怖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系统阐述了社会革命党政治恐怖主义的理论、实践活动、失败的原因及恐怖主义作为一种革命斗争方式的效能问题。她认为:1.社会革命党政治恐怖主义失败的原因在于社会革命党对恐怖组织管理松散、对政治恐怖主义认识错误;沙皇专制制度力量相对强大和俄国专制主义文化传统相对深厚。2.社会革命党的政治恐怖主义不是俄国革命未来的发展道路。

关于十月革命的原则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开始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赵士国(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十月革命的原则解读》中阐述了十月革命的八项原则。他指出:1.十月革命的原则就是以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并结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2.苏联社会主义道路的失败最关键的因素是列宁去世后苏共逐步以至最后完全背离了十月革命的原则。

关于斯大林逝世后苏联的发展道路问题。斯大林逝世后,苏联出现了一个“政治真空期”,各方力量围绕着国家发展道路的问题展开了激烈的夺权斗争。有两位学者的论文涉及这方面的内容。王桂香(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在《发展道路的抉择——后斯大林时代的博弈》中利用解密的档案文献和新的研究成果,阐述了斯大林的死亡及其影响、贝利亚事件、赫鲁晓夫和马林科夫的政治较量三个方面。她认为:1.马林科夫、贝利亚、赫鲁晓夫不管是谁登上国家权力的宝座,都会对斯大林治国模式进行反思,走上改革的道路。2.20世纪50年代改革失败的原因是,以争夺领导权为主要目的的改革导致国家机关和党的机关围绕着苏联国家发展道路的抉择展开博弈,改革内容的思想分歧让位于权力斗争,最终使改革的方向偏离了社会发展的要求,错失了改革的良机。徐元宫(中央编译局)在《战后苏联的政治斗争与改革趋向》中将1945~1958年苏联的政治斗争划分为四个阶段:1945~1948年;1948~1953年;1953年3~8月;1953年9月~1958年2月。前两个阶段是斯大林为了维护战前推行的苏联制度,对社会思变力量予以压制,对党和国家及军队领导人进行政治清洗。后两个阶段是斯大林去世后,高层领导人为争夺领袖地位展开政治斗争。与王桂香对20世纪50年代改革失败原因的分析有异,徐元宫认为:改革失败的原因在于改革者只看到了现象,没有看到本质;只看到了人,而没有看到他们置身其中的制度及其种种弊端。另外,保守势力和反对改革势力的存在和阻挠也直接影响了改革的深入。

二、民族问题和中俄边界问题

沙皇俄国从16世纪开始对外扩张,到20世纪初,已成为一个地跨欧亚两洲的大帝国,与众多国家接壤。如何正确处理错综复杂的民族关系,如何妥善解决领土争端,直接关系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及地区局势的稳定。在本次会议上,争取民族自决和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

关于泛突厥主义问题。张来仪(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俄国泛突厥主义研究》中将泛突厥主义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并对国内学术界较少研究的第一个阶段,即俄国泛突厥主义兴起的背景、运动过程及特征进行了考察。他指出:1.第一阶段是19世纪后期至20世纪20年代俄国的穆斯林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发起的以反抗沙皇专制政权强制推行的“俄罗斯化”为主要目标的文化启蒙和社会政治运动,是突厥语穆斯林争取独立和发展的意识形态。而后两个阶段的泛突厥主义致力于将土耳其、俄罗斯、中亚和中国境内所有操突厥语的民族联合为一体,企图建立“大土兰”(突厥斯坦)。2.国内学术界不应将政治行为的极端形式——恐怖主义、分离主义与俄国突厥语穆斯林的传统价值观捆绑在一起。

关于犹太复国主义(锡安主义)问题。高龙彬在《<自我解放)与列奥·平斯克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中剖析了平斯克著述《自我解放》一书的时代背景、平斯克的犹太民族观、解决犹太人问题的具体途径。他认为,该书是犹太复国主义史上的一个重要标志。郭宇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在《十月革命前俄国的政治锡安主义运动》中阐述了锡安主义运动的历史渊源、产生和实

践。此外,金雁(中国政法大学)的文章也与犹太人有关。她在《东欧的犹太人与哥萨克》中阐述了犹太人和哥萨克势不两立的原因。她指出:1.虽然这两个群体从16世纪就同在一个地区生存,但在生活习俗与价值观上却有很大的差异。2.沙俄的反犹情绪历来比较强烈,在政府的怂恿和支持下,两个群体之间原来的不和与冲突很容易表面化。从17世纪中叶到1920年,哥萨克先后三次大规模屠杀犹太人。

关于格鲁吉亚独立问题。左凤荣(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在《民族问题的爆发与苏联解体——以第比利斯事件为例》中指出:1.要求本民族权利的民族主义发展成民族分离主义,这一问题的恶性发展直接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在处理民族问题时努力寻求各民族利益的平衡、建立适当的协调机制是十分重要的。一味纵容极端民族主义势力的发展,或者只靠人的理智处理问题.显然都是不行的。

关于中俄东段边界问题。宿丰林(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关于中俄东段边界形成史问题》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1.中俄两国领土的毗连是通过俄国哥萨克的远征实现的。2.《尼布楚条约》是中俄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签订的,这是当时双方唯一都可以接受的划界方案。3.沙皇政府武力逼签《瑷珲条约》,又以“调停”为名逼签《北京条约》,这两个条约均是沙俄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4.1991年中苏国界东段协定是两国互谅互让、平等协商的结果,并没有损害俄罗斯的利益。5.2004年中俄国界东段补充协定是解决复杂的中俄边界问题的一个相对合理的办法。事实上,中国做出了很大让步。马蔚云(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在《1992~1998年中俄东段边界勘界立标过程》中对1992~1998年中俄东段边界勘界的前期准备工作、勘界立标过程及勘界结果进行了详细介绍。姜振军(黑龙江大学俄罗斯研究所)在《中俄国界东段问题最终解决的意义及岛屿开发的思路》中从政治、经济、地区安全三个角度阐述了东段边界问题最终解决的意义。

关于黑瞎子岛问题。孙晓谦(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中东路事件与黑瞎子岛》中介绍了黑瞎子岛“失”与“得”的经过。张宗海(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在《中俄勘分黑瞎子岛问题之浅见》中对黑瞎子岛的回归发表了自己的看法:1.黑瞎子岛的勘分是中俄长期谈判、互相妥协的结果,从中方的角度看并非“双赢”。2.俄罗斯的媒体、远东地方有关当局的政要和俄罗斯某些学人,配合了俄方在中俄勘界中的外交行动。宿丰林在文章中也提到某些俄罗斯政治家和学者在中俄勘界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瑷珲条约》问题。刘波(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瑷珲条约”一百五十年祭——兼相关地名考释》中从考据学的角度对条约中的瑷珲、松花江、乌苏里(江)、黑龙江四个地名的词源及相关方面进行了考证,以此证明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

顺便提及,为了纪念《瑷珲条约》签订150周年,与会学者在9月13日参观了位于黑河市爱辉镇的“黑河市爱辉历史陈列馆”。展览分为“黑龙江是中国北方民族的母亲河”、“十七世纪的黑龙江流域和中俄《尼布楚条约》”、“十七世纪末至十九世纪中叶的黑龙江流域”、“十九世纪下半叶的黑龙江和中俄《瑷珲条约》”、“‘庚子俄难和‘重建爱辉”五个部分。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海兰泡惨案》半景画,与会学者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我们将永远铭记“落后就要挨打”这个教训。

三、俄罗斯外交策略及外交关系

英国首相丘吉尔有一句名言:国家与国家之间,没有永恒的朋友,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这句话道出了外交的真谛。俄国可谓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其突出的才能在晚清以来列强争夺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利益交锋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恩格斯也称外交领域是俄国“一个稳操胜券的领域”。对俄罗斯(包括沙皇俄国时期、苏维埃俄国时期、苏联时期)的外交策略进行研究。无疑将为我国对外交往提供更多的借鉴。本次会议有8篇论文涉及近代、现代、当代的俄罗斯外交策略及外交关系问题。

关于俄罗斯的外交策略问题。钱可威(空军指挥学院科研部编辑部)在《外交胁迫和武力讹诈的绝妙结合——评(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前后的沙俄外交》中指出,两约签订前后沙俄对远东的外交有两个特点:1.极尽纵横捭闽之能事,具有极强的组织临时或长期国际联盟的能力和意识,在操纵和利用联盟为其火中取栗的同时又能注意不为联盟其他成员所利用,精心维护自身相对超脱、“公正”的形象,从而便于以仲裁者的身份实施欺骗讹诈。2.处心积虑,善于炮制、寻找和把握扩张“理由”。李玉君(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在《斯大林、契切林的外交思想和政策》中对20世纪20年代斯大林和契切林的外交政策理论分别进行了分析。她认为:苏联20世纪20年代的对外政策把握住了列宁思想的方向,保持了外交政策的稳定,为苏联国内建设创造了和平有利的外部环境。刘显忠(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在《1926年中东路冲突后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让步及其实质》中指出:1.中东路冲突后,苏联由忽视中方的权益转变为开始考虑中方的感情和权益,推行使道路“中国化”的政策;在利润分配、平均用人和限制局长权力等方面逐渐作出了一些让步。2.这种让步是在苏联主导下的有原则的让步,主要是当时的形势所迫,其实质是要保住中东铁路,维护苏联在中东路的既得利益。陈晖(南京大学历史系)在《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对日政策评析》中利用解密档案,探讨了1931~1935年苏联对日政策经历了“中立、不干涉”、“试图与日本订立互不侵犯条约”、“倡导签订中东铁路协定”这样的策略演变。张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俄罗斯的中国政策与中国的策略应对》中分析了后普京时代俄罗斯对华政策的走向:1.俄将会进一步淡化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特殊色彩,对华政策将会表现出趋同于对待其他大国的倾向。2.俄将会更加理性地对待俄中战略协作伙伴关系。3.俄将会更加重视与中国的经济合作,经济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将成为稳定两国关系的基石,也成为衡量两国关系的重要指标。

关于俄日关系问题。初祥(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国内战争时期苏俄远东与日本之间的渔业问题》中介绍了日本借干涉俄国革命之机,占领北萨哈林,在苏俄远东水域实行“自治”捕鱼政策的情况。他指出:“自治”捕鱼政策的实质是以武力为后盾对苏俄渔业资源的公开掠夺。

关于俄中关系问题。李浩(江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梁永康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西北国际援助生命线——苏联对华援助问题研究(1937~1941年)》中研究了西北国际交通线在抗日战争期间发挥的巨大历史作用。文章认为,西北公路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后开通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并且从未中断的一条国际通道。在全国抗战的早期阶段,是唯一“一条保证苏联援华物资顺

利运抵中国抗日前线的重要交通线”。

关于俄罗斯与东亚的关系问题。李兴(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阿伊科在《民族主义与俄罗斯东亚能源外交战略论析》中指出:1.俄罗斯对东亚的能源外交处于主动地位,带有民族主义色彩,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2.俄罗斯对东亚的能源外交战略不是为了遏制中、日、韩等东亚国家的发展,而是为了利用能源优势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提升国际地位,服务于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四、中俄文化交流

中俄关系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文化因素从深层次发挥着独特作用。近20年来,随着中俄关系的根本改善,双方人员往来频繁,文化交流空前活跃,已呈现出两个大文明接触和碰撞的局面。这一点在边境地区表现得尤为突出。因此,正确理解和解读中俄之间的文化差异,增进相互间的理解与信任,对积极推进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将发挥重大作用。本次会议有8篇论文涉及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两国人民在远东地区的文化互动,在华俄侨、在俄华侨的文化交流情况。

关于中俄民族宗教互动问题。阿尼霍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埃杜阿尔多维奇(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教研室)在《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俄罗斯远东俄国人与中国人的民族宗教关系》中指出:当时俄中民族关系模式主要是“封闭”式模式,但在部分俄中居民中也有“开放”式模式。俄中民族宗教关系很复杂,不仅表现为相互间的不信任和偏见,双方还有积极的睦邻友好关系。科贝佐夫-罗曼·亚历山德罗维奇(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教研室)在《现阶段远东边境地区俄国人和中国人的民族宗教互动问题》中指出,现阶段在中俄边境地区形成了完全新型的民族宗教局面。1.新教在远东地区占主导地位。在中国东北地区,基督徒人数稳定增长,主要是新教教徒。2.远东居民中存在着人数不多、但始终倾向于中国的宗教和秘术的人群。远东地区的俄国人对中国的节日和宗教文化传统的兴趣在日益增长。这些表明,在俄国远东的宗教信仰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中国元素。

关于中俄文化交流问题。扎比亚科·安德烈·帕甫洛维奇(阿穆尔国立大学宗教学教研室)在《俄国人与中国相互交往的历史经验》中回顾了从17世纪以来俄中在远东的主要历史事件。他认为:两国人民的关系不仅是通过政治条约和经济协约得到加强的,而且是通过他们的集体记忆和相互接受得到加强的。客观的历史事件通过两国人民的意识和记忆变成一种主观的现实,成为一种历史经验。这种历史经验保存在两国人民的意识中,成为两国人民和两个国家之间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王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黑龙江省对俄文化交流的现状与趋势》中介绍了黑龙江省对俄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形式。

爱芬季耶娃·加琳娜·弗拉基米洛夫娜(阿穆尔国立大学文学与世界艺术文化教研室)在《哈尔滨俄侨档案资料中的中国和中国人形象》中描述了在哈尔滨的俄侨眼中的中国人形象:中国为他们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从惊奇、恐惧到简单的好奇,再到惊叹、充满敬意及至深深的感激之情,旅居中国的俄罗斯侨民从各个领域感受到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热情。石方(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犹太研究中心)在《哈尔滨的东正教堂与墓地》中对俄侨在哈尔滨留下的东正教堂和墓地予以介绍。王晓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近代中国东北地区的俄国移民》中,阐述了近代东北地区俄国移民的发展脉络。扎比亚科.安娜·阿纳托利耶芙娜(阿穆尔国立大学文学与世界艺术文化教研室)在《北满俄罗斯人的文化经验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关系》中指出:积极浸染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借此认识自身的创造潜能,是俄罗斯侨民精神救赎的途径之一。

张建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旅俄华工与十月革命前后中国形象的转变——纪念(瑷珲条约)150周年》中指出:旅俄华工不仅促进了中俄两大民族的相互认识、两大文化的碰撞交流,而且促进了现代中国正面的政治一革命形象在俄国(苏联)的形成。

顺便提及。位于黑河市王肃街的《旅俄华侨(旅苏、俄留学生)纪念馆》系统地讲述了中国旅俄华侨和旅苏、俄留学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与会学者有幸在9月13日到此参观。纪念馆共分为《“闯崴子,跑远东”的岁岁月月》、《列宁最信赖的人》、《追求真理的革命先躯》、《为消灭法西斯而战》、《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和《黑河——旅俄华侨的绿岛》六个部分,用中俄两国文字和一千多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和实物,全方位展示了近百年来中俄友好的历史。学者们衷心希望中俄世代友好,永不为敌。

五、俄罗斯史学史

史学史是史学认识自身的学问。它是从古今中外史学发展过程中,总结出方方面面的优秀史学遗产,为当代史学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这对历史学自身的建设以及对相关学科的发展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十几年来,俄罗斯出版了不少史学史方面的专著,这些书反映了俄罗斯历史学界对研究课题及对学术著作中陈旧学术观点的方法论上的反思。本次会议也有4篇这样的史学史论文。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学者参与其中,为俄罗斯历史编纂学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于苏联集权体制的形成问题。高晓惠(中央编译局世界所)在《俄学者关于苏联集权体制形成的若干研究》中指出:1.对于苏联集权体制的形成,更多地从斯大林、托洛茨基、布哈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等党的领袖参与其中的角度得到了仔细研究,对于其他方面还较少涉及或完全没有加以阐述。2.国外的历史研究对俄罗斯历史学家有着显著影响。3.现在的迫切任务是撰写一部综合的学术著作,论证苏联集权体制的产生、建立,这一现象的主客观前提,革命后俄国领袖们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等等。

关于苏维埃日常生活史问题。黄立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在《当代俄罗斯苏维埃日常生活史研究》中指出:1.俄罗斯意识形态多元化和苏联历史档案解密后个性化、多棱面史料的出现,为苏维埃日常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契机。2.日常生活史的研究内容非常丰富,有大批成果问世。3.俄罗斯学者着重研究政权与社会的关系,大多选择政治转折时期并依据当地史料进行区域史研究。4.俄罗斯学者对微观研究方法评价不一。因此,如何将微观和宏观的研究方法在原则上整合起来是今后史学界的重大任务。

关于1932~1933年饥荒问题。李燕(燕山大学)在《“苏联1932~1933年饥荒”问题研究综述》中指出:1.在20世纪40年代中期,一些流亡到美国和加拿大的乌克兰侨民首先提出了20世纪30年代乌克兰的饥荒问题。2.争论的主要问题是“饥荒有没有发生过”;“饥荒的范围、死亡人数”;“饥荒发生的原因”;“斯大林对这场饥荒应负的责任”。3.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正在走向明朗化。

关于宗教问题。黄秋迪(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俄罗斯研究所)在《俄苏学者关于西伯利亚萨满教的研究》中从萨满教的起源、性质和职能、地位和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介绍。

除了以上五个方面以外,郭春生(中国人民大学国际

关系学院)在《“耐普曼”与20年代苏维埃社会》中从“耐普曼”的内涵、生产和生活方式、习气和作风、大众意识中的耐普曼四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他认为:突然暴富起来的耐普曼与苏维埃大众文化格格不入;苏维埃政权也认为耐普曼就是资产阶级,从政策上予以打击。这些注定了耐普曼最终消亡的命运。戴桂菊(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在《汉语东正教网站资料库的学术价值评析》中对“台湾基督正教会”网站、香港“圣彼得圣保罗教会”网站、美国“中国正教会”网站的学术价值进行了分析。她指出:1.这三家汉语东正教网站能够为了解东正教教堂礼仪文化提供大量的文字和直观素材;为研究东正教哲学和神学提供丰富的典籍;为认识俄国东正教在中国的变迁提供宝贵的资料。2.由于这三家均不是专门的东正教学术网站,因此,研究人员在使用网络资料时要采取扬弃的态度。此外,网站中一些专有名词和术语的译法与汉语东正教研究界不同,使用时要转换成我国学界约定俗成的用法,也要注意它们与我国学界公认的术语之间的差别。

此外,前面已经提到,此次年会还邀请了俄罗斯阿穆尔国立大学的学者。他们是:哲学博士、教授扎比亚科·安德烈·帕甫洛维奇,哲学副博士科贝佐夫·罗曼.亚历山德罗维奇,哲学副博士、副教授爱芬季耶娃.加琳娜·弗拉基米洛夫娜。哲学副博士、副教授阿尼霍夫斯基·斯坦尼斯拉夫·埃杜阿尔多维奇,语文学博士、教授扎比亚科·安娜·阿纳托利耶芙娜。这五人均是哥萨克的后代,有两人还是俄罗斯共产党党员。9月15日,参加年会的部分中国学者与这五名学者进行了座谈。俄学者就苏联解体对阿穆尔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哥萨克的复兴、俄罗斯共产党的现状、光头党、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阿穆尔州经济发展的影响、俄罗斯的民族精神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现将交谈中俄学者表述的主要内容概述如下,谨为研究相关问题的中国学者提供参考。

关于苏联解体对阿穆尔州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问题。苏联解体影响了阿穆尔州的建设发展。20世纪90年代是感觉最明显的时期,中央对远东的财政支持很少,针对远东的发展纲要也没有落实,远东人民感觉自己被抛弃、被忘却了。近年来,中央加大了对远东的财政支持力度和建设力度,如进行石油管道建设等。总体来看,远东的经济发展一直很慢,受中央财政影响很大。并且,中央不向地方放权,地方的发展因而受到种种限制。

由于阿穆尔州与中国接壤,边贸兴旺,因此,普通民众的生活状况还是不错的。俄方商人积累了很多资金,购置了飞机、汽车等。有一些公司变成了正规公司。中国的黑河也发生了巨变。整体来说,双边贸易非常活跃。老百姓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当然,也存在避关、漏税等现象。俄方学者也在阿州进行过类似“是否喜欢中国人”的社会调查,由于这种问询着重于个人的接触和感觉,这种个人印象又主要来源于买卖中的生意关系,当涉及到利益问题的时候,双方自然互不相让,这必然会影响到评价结果。此外,人的层次、素质、语言表达等方面因素也会对评价结果产生影响。调查显示,不是大多数阿州人都喜欢中国人。

与苏联解体前相比,阿穆尔州的居民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生活情趣上都发生了变化。在思想观念上:集体主义观念减弱了,个人主义观念在上升;人的主体性增强了,社会责任感在下降。须说明的是,莫斯科的生活节奏快,物价高,与远东在观念上的差别很大。除莫斯科以外,远东与欧俄地区在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上基本没有差别。因为文化空间是统一的,尤其是通过网络的传播,所有的人都能够获取相同的信息。二者的文化传统也是一致的,民族也是统一的。此外,二者还有一个共同点:政权与下层一直是分裂的,这种上下分层十分明显,老百姓的自我属性始终存在。在生活方式上:解体前的苏联是单一政权、单一意识形态,人也是单向度的人。现在,人的自由度增大了,可以出国旅游、疗养等;出现了社会分层;政治生活也改变了,人们可以宣传自己的理念。当然,也有赌博、色情、吸毒等现象。黑河的气氛非常好。吃住穿都很方便。俄罗斯人喜欢到这里买窗帘、订购衣服、度假,在这里洗浴。黑河的房价便宜,人身安全也有保障,因此,有一些俄罗斯人喜欢在黑河买房,尤其是给家里退休的老人买房。在生活情趣上:西方文化对俄罗斯有很大的影响,这与政府的外交政策有关,如流行音乐对年轻人的影响就很大。此外,俄罗斯人的生活情趣中还含有中国元素,如用中国的花瓶、瓷器、地毯、窗帘等布置房间。

尽管俄罗斯人在思想观念等方面发生了变化,但有一点却始终如一,那就是俄罗斯的大国心态,当涉及到国家民族层面时就会强烈地表现出来。俄罗斯渴望大国地位,渴望强有力的发言权。从民众普遍支持普京,大多数人赞同对车臣动用武力,与美国关系较僵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这一点。

关于哥萨克的复兴问题。哥萨克的复兴运动在八九年前基本结束。这种复兴主要是试图恢复哥萨克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存在的社会基础、经济基础都已经改变了,如现在边境有军队保护,不需要哥萨克。在20世纪90年代总统对各种政党、派别,包括哥萨克都予以支持,主要是由于当时在各种政治势力的角逐中,可以将哥萨克作为一种政治力量加以利用。到普京时代,国家走上法制化轨道,哥萨克只能作为一种形式保存下来。

关于俄罗斯共产党的现状问题。不能将俄罗斯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混为一谈:从政党的地位来看,苏共是执政党,而俄共是反对党、在野党;从意识形态来看,俄共也有苏共时代没有的内容。如选举战略、承认私有财产权等。可以说,俄共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从目前来看,俄共是俄罗斯现有的政党中唯一真正的反对党。由于俄共对当局的批评,当局也利用议会、传媒信息等对其进行严厉的打压,贬低其形象,如将俄共称为“老人党”、“昨天的党”,认为俄共的理念是乌托邦、俄共所有的计划都不能实现。但事实上,俄共的影响力仍很大,俄共通过议会斗争和宪法手段,努力争取获得苏维埃形式的人民政权。

1995年俄共在杜马选举中的得票率很高,2003年俄共获得的代表席位就大大减少了,而2007年俄共所占有的议席更少了,除了政府的打压外,也与俄共自身的原因有关。第一,干部队伍中的许多政治精英自我变色,离开了党,大大削弱了党的力量。这是最关键的原因。第二,当局对俄共采取了政治策略,在俄罗斯共产党内部搞分裂,拉出去一部分,掺进来一部分。第三,俄共内部的一些派别从俄共分离出去。应客观地看待2007年杜马选举中民众对俄共的支持率,虽然支持率下降了,但赞成俄共纲领的总体人数还是有所上升的,选民绝对数增加了几百万,在杜马中的席位也略有增加。

关于光头党问题。光头党成员大多数是男孩,也有女孩子。从语态、标志上一眼就可以将他们辨认出来。这些极端逆反的年轻人原封不动地照搬了法西斯的意识形态,这是极端民族主义的表现。每年4月份希特勒生日时光头党的活动较猖獗。虽然全国各地都有光头党。各地之间有联络员,但他们尚没有形成完整的组织a俄罗斯在法律上不允许光头党存在,对光头党绝不手软,坚决取缔。大部分百姓也不接受,民众对他们使用法西斯党旗的符号非常反感。

关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对阿穆尔州经济发展的影响问题。中国的发展模式为俄罗斯指明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在中苏敌对时是军事重镇,天天戒严,对普通居民的心理有很大影响。现在中俄双方不再敌视,俄方将许多部队从布市撒出,原来放置武器的地方现在都充斥着商品。

关于俄罗斯的民族精神问题。俄罗斯的民族精神里总是存在一个“大我”,这与过去的大家族传统崇拜,也就是村社传统很有关系。俄罗斯人非常崇尚权威:妇女顺从男人,小孩顺从家长,家长顺从村长,村长顺从省长,省长顺从沙皇。苏联的解体刺激了俄罗斯的民族观念,俄罗斯人民认为自己是统一的俄罗斯族,自我认同感增强。从这一点上看,俄罗斯更多地具有东方特征。

责任编辑:王超

猜你喜欢

俄罗斯
俄罗斯猫展
战机在叙被击落惹恼俄罗斯
另辟蹊径
先救谁——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人手不够 ——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隔离墙——原载“俄罗斯漫画网”
“鸿门宴”
同舟共济
严防死守
墙怎么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