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振兴发展中的能源安全问题研究
2009-03-19刁秀华
刁秀华
摘要: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中国东北是个能源资源丰富的地区,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开采奠定了东北地区重工业的基础,使其成为全国工业化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东北地区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已由原来煤、电、石油基本自给的地区转变为煤、电不足和石油输入的地区,能源资源已进入枯竭期。而与东北地区接壤的俄罗斯东部地区是世界上能源丰富的地区,从资源、区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具有融入和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充足条件,完全有条件成为东北能源的原料基地。因此,为从区外提高东北地区的能源保障能力,今后要不断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
关键词:中国东北地区;俄罗斯;能源合作;能源安全
中图分类号:F426.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9)01-0072-06
一、东北地区的能源概况
(一)东北地区的能源生产与消费
东北地区能源资源比较丰富。国家对东北的石油、煤炭资源开发较早。随着能源的开发和大规模经济建设,建成了以大庆油田和辽宁七大炼油厂为主的石油开采和加工基地,尤其是大庆、吉林、辽河三大油田,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分布不均,黑龙江省是能源资源丰富的省份,尤其是石油和煤炭的储量与产量在全国均名列前茅,是国家重要的煤炭、石油工业基地,其中石油储量居全国首位,大庆油田和东部煤田都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此外,该省的天然气、水力等资源也较为丰富。
2000年,东北地区的能源生产总量为23121.28万吨标准煤,其中辽宁省为9877.2万吨、吉林省为1750.08万吨、黑龙江省为11494万吨标准煤;全区能源消费总量为19072.9万吨标准煤,其中辽宁省为9877.2万吨、吉林省为3527.7万吨,黑龙江省为5668万吨标准煤。
在石油产量方面,近年来东北地区基本呈下降趋势,但下降幅度不大,从1995年的7496.9万吨下降到2004年的6430.79万吨。其中,黑龙江省产量最高,1995~2004年石油总产量为52860.49万吨,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74.34%;辽宁省为14196.19万吨,占东北三省总产量的19.97%,该省石油年产量比较平稳,基本维持在1400万吨左右;吉林省产量最低,只占东北三省总量的5.69%,不过,吉林省的石油产量却呈上升趋势,但长势并不大,2004年产量仅为480万吨。
在石油消费方面,近年来东北地区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1995~2004年,东北三省石油消费总体增幅高达82%。其中,1995~1997年、1999~2000年、2003~2004年增长较快。2004年,东北三省的石油消费总量为7600万吨,其中辽宁省消费量最多,为3659.15万吨,占东北三省总量的62.65%。1995~2004年,辽宁省石油消费增幅较大,约增长80%,而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石油消费变化幅度不大。2004年黑、吉两省的石油消费分别为1 500万吨和700万吨左右,分别占东北三省总消费量的25.49%和11.86%。
从总体上看,自2003年起,东北地区出现了石油产量小于消费量的状况。2003年,石油缺口为400万吨,2004年增加到1200万吨。从各省情况来看,黑龙江省的石油产量一直大于消费量,但对外供给能力却在逐年下降;辽宁省石油产量一直小于消费量,1995~2004年间对省外的依存度达到了60%,且石油缺口增加较快,从1995年的960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2200万吨;吉林省石油产量也一直小于消费量,1995~2004年间对省外的依存度为40%,石油缺口比较稳定,基本保持在300万吨左右。
“十一五”期间,东北三省不仅石油供需形势严峻,且对外依存度仍将会上升。从各省情况来看,辽宁的石油消费量将有所增加,但幅度不会太大。由于石油产量的下降,石油供需紧张形势将会进一步加剧。吉林省的石油消费量和生产量均将大幅增加,但供需形势会有所好转;而黑龙江省的石油仍将是供大于求的局面,但随着产量的不断减少与消费量的不断增加,其对外供给能力将会不断减弱。
由此可见,东北地区的能源供应形势不容乐观。在东北三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目标中,预计到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产量将为5800万吨,其中辽宁为1200万吨、吉林为1100万吨、黑龙江为3500万吨。届时,吉林省的产量将增加128%左右,辽宁将下降6%,黑龙江下降幅度最大,约为25%。在能源消费方面,到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9800万吨,比2004年增加28%;其中辽宁增幅最小,基本保持在5500万吨;吉林和黑龙江增幅较大,分别为56%和85%。2010年,东北三省的石油供需缺口将达到4000万吨,与2004年相比有大幅增加;总体对外依存度为40%,其中辽宁省对外依存度将会上升,吉林省对外依存度将会减少,而黑龙江省对外供给能力将有所减弱。
(二)东北地区面临的能源安全问题
当今世界,有人把能源比作国民经济的“血液”。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石油安全对保障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至关重要。它不仅是重要的战略物资,而且已成为政治、军事和外交关系的重要筹码,因而在考虑国家安全和经济安全时,石油安全成为世界各国优先关注的问题。
众所周知,随着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对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因而能源需求的增长速度正不断上升,已远远超过了能源生产的增长速度。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并不是一个短期的问题,本世纪中国石油供需失衡已成不争的事实,能否拥有充足而稳定的能源已成为影响和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对中国来说,石油安全问题的解决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和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石油安全问题显得更为紧迫,它已日益成为我国战略安全的隐患和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由于多年的开采和粗放使用,东北地区的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储量不断减少,尤其是建国以后该地区基本上是生产要素高投入、资源高消耗、废弃物高排放的重工业型结构,对资源的消费量大,已由原来煤、电、石油基本自给的地区转变为煤、电不足和石油输入的地区,能源资源已进入枯竭期。截至2004年底,东北三省的石油剩余可采储量为8.9亿吨,按2004年产量计算石油保有年限仅为14年,按2010年产量计算仅为15年。
目前,黑龙江省能源生产以一次能源为主,原油和原煤占一次性能源总产量的97%。能源生产和利用中存在很多问题:从煤炭看,一是集约化开采水平低,后续项目不足;二是长期以来只注重产量,深加工项目较少,综合利用水平较低;三是安全欠账多。从石油方面看,大庆油田已经进入开采递减阶段,而替代产业发展并不快。吉林省
在能源方面面临的问题是一次能源短缺,影响了该省经济发展的后劲。辽宁省能源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常规能源储量不足,主要品种资源储量逐渐萎缩。2005年,辽宁省能源生产总量为6771万吨标准煤,而能源消耗总量为14684万吨标准煤,能源供需缺口不断加大,对外能源依赖程度明显增加。
“十一五”时期,东北地区的能源供求矛盾仍然突出,存在着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能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今后,国家将更多地从整体上考虑东北地区的能源建设布局。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副局长许永盛认为,东北地区的能源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国家组织编制该地区的能源发展整体规划,这是振兴东北战略中的重要步骤。据介绍,东北地区能源专题规划的初期规划为五年,重大问题将展望到2020年。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根据国家能源发展战略方针,分析东北地区亟待解决的区域性、战略性能源问题,确定地区能源发展目标;二是围绕规划区域内各省市共同关注、单一省市又难以自行解决的重大能源问题,提出协调发展的思路和开发重点;三是提出东北地区能源结构调整方案,筹划东北地区“十一五”实施的重大能源项目布局,并研究东北地区能源发展相关政策和配套措施。
二、俄罗斯的能源资源
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商。据俄罗斯科学院社会政治研究所2004年出版的《俄罗斯:复兴之路》报告显示,俄罗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自然资源几乎能够完全自给的国家。有资料表明,俄罗斯的石油探明储量占世界的6.1%。据《BP世界能源统计2005》公布,2004年底全球天然气探明储量为179.53万亿立方米,其中俄罗斯稳居榜首(48万亿立方米),占世界的26.7%。俄罗斯的能源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那里是其最重要的燃料动力生产基地,是世界上能源资源最丰富的地区。据俄罗斯科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院评估,东西伯利亚及远东陆地和水域油气原始可采资源量为850亿~900亿吨油当量,其中石油为200亿~220亿吨,伴生气为1.5万亿~2万亿立方米,凝析油为30亿~50亿吨。
目前,俄罗斯石油供给远远大于石油需求,因此,其石油出口能力极高,堪称世界第一大能源出口国。自1996年以来,俄罗斯石油与天然气出口基本呈上升的态势。2004年,俄罗斯原油出口量为2.3亿吨(同比增长9%),2005年出口2.5亿多吨,2006年出口2.48亿吨(占其产量的51.6%),2007年出口量达到了2.58亿吨(同比增加了4%)。根据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最新预测,到2010年俄罗斯的石油开采量将达到5.14亿吨,比2006年增加7.1%;石油出口量将增长到2.69亿吨,增幅为6%,出口增长将以欧洲市场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以及通过“东西伯利亚一太平洋”石油管道向亚太地区市场增加石油出口为依托。
未来中长期,俄石油出口依靠的主要产区将是西西伯利亚、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可见,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在能源领域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俄能源资源为双方的合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是双方能源合作的基础性条件,无论是能源产量还是资源前景,俄罗斯都可以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能源资源供应地。
三、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与阻碍因素
(一)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有利条件
1.从地理位置看,东北地区与俄远东地区毗邻。俄罗斯是个能源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资源出口商。由于俄罗斯石油资源丰富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都靠近中国东北地区,这使双方的石油合作具有很大的地缘优势。
2.从政治方面看,目前中俄两国处于历史上关系最好的时期。2004年,中俄两国签订了《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标志着两国睦邻友好关系的确立和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进一步加强,而中俄能源合作是充实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最重要领域,占两国中长期经贸和投资合作的很大一部分份额。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米哈伊尔。卡梅宁在2006年3月接受俄新社记者采访时称,能源合作是中俄经贸领域最重要和最大型的项目之一。他认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发展,特别是近两年的发展态势具有蓬勃稳定的特点。因此,东北地区要把握好这一机遇。
3.从政策方面看,中国于2003年10月提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2004年3月,国务院召开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全面部署、启动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各项工作,一些政策相继实施。在《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称,东北地区将优化发展能源工业,坚持节约优先、环境友好、油煤并举、多元发展的方针,优化生产布局和消费结构,加强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建设国家能源保障基地。面对能源结构不合理、常规储量不足、一次能源短缺等问题,国家发改委提出东北地区能源建设将走一体化之路。
从俄罗斯方面看,日益重视并加大了对东部地区的开发力度,2007年1~2月俄政府成立了远东和外贝加尔地区发展问题委员会,统筹东部开发进程,并希望将远东振兴规划与东北振兴规划相衔接。因此,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政策的导向作用,扩大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促进东北经济健康、稳步、持续、快速地发展。正如胡锦涛主席在访问俄罗斯西伯利亚时所指出的:“中国正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俄罗斯制定了开发远东和西伯利亚战略。这些都为两国加强地方合作带来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动力。”
4.中俄两国领导人高度重视能源领域的合作。早在2000年11月普京总统发表的《俄罗斯东方:新的前景》中曾指出,俄罗斯将大规模开发西伯利亚与远东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希望中国等东北亚国家参与。2004年10月14日,普京总统访华时,重申俄方关于同中国能源合作的决定始终未变,希望中国能够参与俄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油气的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2006年中国成功地举办了“俄罗斯年”,2007年俄罗斯成功地举办了“中国年”,互办“国家年”活动受到了两国最高领导人高度重视与全力推动。俄工业能源部部长赫里斯坚科认为,2006年已成为中俄能源合作的关键性一年,两国建立了新的能源合作结构。他认为,中俄两国企业在能源方面的合作,已从简单的原油贸易过渡到在中俄两国和其他国家境内共同勘探油田的新层面。因而,从双方能源合作的趋势看,现在已不仅是简单的买卖关系,双方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正在不断拓展,正在从一般贸易逐步向生产合作及相互投资的方向发展。
(二)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阻碍因素
尽管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存在上述有利条件,双方能源合作的潜力也很大,但至今所取得的实质性成果并不多,备受关注的中俄石油管道合作几经波折。前几年的“安大线”及斯拉夫石油公司股权拍卖风波等都暴露出两国在能源合作
上的分歧。总的来讲,这些问题的出现既有俄方的原因,也有中方的问题;既有俄国内因素,也有国际因素;既有政治因素,也有经济因素。
首先,目前在俄罗斯尤其是远东地区,仍存在着“中国威胁论”、“中国扩张论”、“中国商业移民”等宣传及言论,一些俄罗斯人对快速发展和正在崛起的中国仍存有疑虑,担心中国进行“人口扩张”和“资本扩张”。近年来,在俄罗斯的中央报刊及远东和西伯利亚报刊上时常有谈论“中国威胁”的文章,认为中国公民在俄罗斯的活动对其国家安全造成了威胁。如有文章称,“中国有十几亿人,而西伯利亚只有一千万……中国人已经越过乌拉尔找工作和寻矿……再过几十年连哈巴罗夫斯克的工资都要用人民币支付”。这无疑给双方的能源合作造成了不利影响,是能源合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因素。
其次,从国际上看,在中国开发利用俄罗斯能源资源方面,美国和其他西方垄断资本也对中国形成了“抢占”之势。如前些年,当我国还在同俄罗斯就能源合作进行谈判之时,英国的BP公司就投巨资购买了俄罗斯“露西亚”石油公司的不少股份,部分控制了原本拟向中国供气的俄罗斯东部最大的凝析气田克维克京斯克的勘探开发权;美国埃克森和美孚石油公司、日本三菱公司都购买了俄罗斯萨哈林石油公司的股份,日美两国还联合投资了俄罗斯萨哈林三个石油开发项目中的两个,其中萨哈林-2号油气项目已于1999年投产,萨哈林-1号项目于2005年10月开始采油,2006年10月开始出口石油。此外,还有近些年搞得沸沸扬扬的中日能源之争问题等等。总之,在今后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中,还将面临着来自世界主要石油消费国的更激烈的竞争。
再次,从中国方面看,也存在着不利于双方能源合作的因素。如中国的能源协调管理机制不力,缺乏相应的政府机构和适应国际经济合作的决策机制,因此,不仅决策慢、反应迟缓,而且出现了国内多家公司在国外相互竞争的局面,某些个别公司还垄断了一些国外资源的开发,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中俄能源合作的进展。
四、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意义与对策
(一)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意义
中俄两国是近邻,无论从地缘政治高度,还是从两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互补需要角度看,继续加强双方的能源合作都十分必要,也非常现实。从双方共同的利益追求看,能源合作符合双方的共同利益,可谓是一个双赢互利的合作。从中国方面讲,解决石油安全问题,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保障。今后,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能源缺口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石油供给和需求之间的矛盾在国内已无法完全解决,必须借助国际石油市场来解决。随着中国石油消费和对外依存度的增加,迫切需要增加能源进口渠道,以实现石油进口多元化的能源战略,这就迫使中国必须寻找稳定安全的能源供应基地。而无论从经济、政治,还是运输安全的角度看,与俄罗斯的合作均有利于减轻我国巨大的油气缺口给油气安全带来的沉重压力,满足中国能源多元化的要求,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
从俄罗斯方面讲,近年来石油天然气工业是俄罗斯经济的主导部门和出口创汇的重要基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俄罗斯之所以能摆脱自苏联解体以来困扰多年的经济危机并进入经济恢复性增长阶段,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石油天然气工业。由于国际油价的大幅攀升,丰富的油气资源给俄罗斯带来了巨额财富。1999~2001年,俄罗斯约90%的GDP增长得益于能源出口的拉动。而俄罗斯的预算收入也随之大幅增加,早在2000年初就实现了财政收支的平衡,结束了高额的财政赤字局面。同样,巨额的石油美元也使俄政府在2001年10月首次提前偿还了在IMF的借款。对俄罗斯来说,中国为其提供了一个参与国际石油市场的巨大机会,中俄石油合作可以为俄罗斯东部地区的石油资源找到稳定的市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远东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资源开发,可以弥补俄罗斯能源业投资的不足,对改变该地区经济发展长期落后的状况意义重大。因而它绝不会无视中国这个潜力巨大而又稳定的油气市场,中国已成为俄罗斯能源外交的重要对象,这从“泰纳线”石油管道的最后修建方案中便可见一斑。
在中国政府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决策大背景下,努力实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特别是其远东地区的区域经济合作,推动双方能源合作,无论是对中国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还是对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东北地区背靠石油和天然气极为丰富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应该也必须加强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而且有利于维护该地区的经济安全与政治安全。
目前,依靠能源产业振兴国家经济已成为俄罗斯政府的既定政策,俄罗斯把吸引国际投资作为能源政策的重要内容,因而其对外能源合作将不断加强。为了本国的能源安全,俄罗斯正不断谋求能源出口的多元化,而中国也正在实施能源进口的多元化和“走出去”的战略,两国的能源安全战略存在着利益的结合点。为了更好地参与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计划,俄方已采取了若干实际步骤,如2008年前基本建成从东西伯利亚的泰舍特到斯科沃罗季诺的东向石油管道工程,该管道建成后其支线将延伸到东北地区的大庆,并与由大庆途经整个东北地区直至大连市的输油管道相连接,从而使东北地区各大城市都将受益。可见,俄罗斯原油供应对于东北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日益加剧,东北亚地区将成为世界上备受瞩目的地区之一。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能源合作备受关注,而东北地区无疑是我国参与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前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引进和合作开发俄罗斯东部地区能源资源,对缓解东北地区资源紧张局面,大幅提升东北经济区与周边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具有重大意义。也就是说,双方的能源合作不仅有利于东北地区的长远发展,而且对我国以及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东北亚地区甚至是世界的发展都有好处。
(二)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对策
综上所述,俄罗斯从资源、区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具有融入和参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充足条件,完全有条件成为东北地区能源的原料基地。为此,应采取如下一些对策:
第一,抓住我国实施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战略的机遇,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和区位优势,全力推进与俄罗斯能源合作的进程,为东北地区振兴提供能源保障,使其成为对俄经济合作的前沿。俄科学院院士、远东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长巴克拉诺夫认为,黑龙江省应该从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上游,即从地质勘探作业着手,推进能源领域的合作。因此,黑龙江省地质勘探部门可与俄远东地质勘探部门建立直接业务联系,制定联合勘探远东油气资源的规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为解决东北地区能源安全问题,应由政府出面推进与俄罗斯相关主管部门开展深入的能源对话与交流,要加强能源企业间的合作。在振兴东北的机遇中,应支持能源领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推进能源产业集群化,发挥龙头企业的规模拉动和产业带动作用,顺应区域经济加快发展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对能源需求的形势。
第三,应组织东北地区与俄罗斯官员和专家,详细研究制定深化双方能源合作的具体规划,商讨建立区域或地区间的合作机制,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合作风险和损失。如双方可建立区域性燃料能源合作开发会晤机制,以保持经常性的业务对话,共商区域燃料能源领域合作的重大方针与政策,制定联合开发和利用油气资源的具体项目;建立对俄能源合作的统一协调管理机构,加强双方的信息沟通和交流,为合作顺利开展创造条件。
第四,为了避免在与俄东部能源合作过程中形成竞争态势,东北地区内部应加强经济合作,不能只看到眼前利益,要从长远发展角度出发,保护本地区能源安全。为此,应加强东北地区内部的行政区域联系与市场区域联系,使东北地区能源建设早日走上一体化之路,为对俄东部经济合作营造一个平等互利的环境。
第五,要积极推进双方间全方位能源合作的展开,东北地区不仅要考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天然气等燃料能源,还要加强在液化气、电力及核能等方面的合作,并考虑在节能、提高能源使用效益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开展合作。
第六,在今后的能源合作中,要逐渐把资源开发合作引向资源加工合作,可依托东北地区的资源加工业基础,通过在俄开办资源加工企业或引进俄资源进行加工的方式,推进双方资源加工产业合作的发展。如可以东北地区的大庆、吉林、辽阳三大石油化学工业中心为主体,与俄共青城(将成为俄大型炼油中心)开展油气资源加工合作。
责任编辑: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