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冲突与情感表达

2009-03-18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关系分析情感因素比较

张 琦

[摘要]对美术中的情感因素及其关系分析可以深入理解美术的本质问题,也是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批评和在时代背景下对美术作品的诠释,理解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中出现的理论与作品,对当代研究时代的情感性与作品的创作和原创性有指导意义。同时对中外美术作品的理解与情感关系分析,也有助于理解中国当代美术的发展,美术的本质性与情感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前者是后者的源泉,推动力和表现对象,而后者的美感中又包含前者。

[关键词]现代性;美术作品;情感因素;关系分析;比较

情感与美术作品之间的关系问题,东西方的美学家和艺术史家都对此进行了探讨,既有宏观的整体把握,也有微观的具体论述,既有抬高情感在艺术中的地位,也有贬低的。“人观其画上所画古人也,视画古人,如视死人,见其面不如观其行”。从中国最早的史论著作中可以看出其首先要强调的因素,美术欣赏。实际上就是一种审美活动。是对美术作品的判断、辨别、评价、把握与认识。“审美享受就是在一个与自我不同的感性对象中玩味自我本身,即把自我移入到对象中去”。从现代美术的创作来看。即便是当代的高度抽象的美术流派,也无法完全把情感从他们的领域中清除出去。那么美术与情感因素有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它在具体形态上又有什么样的表现呢?什么样的情感审美对现代中外美术创作和批评有重要影响呢?

一、现代美术作品中的本土文化审美

首先,本土文化对中外现代美术的审美因素。我们常说,艺术的源头在于生活,确实,如果没有生活这一源头活水,艺术创作的生命力和持久性是不可想象的。美术同样如此,对生活的情感因素同样是美术创作的重要源泉之一。克罗齐(Btnedtto Croce 1866-1952)把精神活动分为认识与实践,直觉与理性。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有双关的关系,而直觉的来源又有对社会的情感关系,基于对社会的认识和美学的观点。在西方(以欧美为中心)现代美术的创作中,地域化的本土文化对美术创作有重要影响,出现了以反叛式审美为主要特征的美术作品,这与在现代不同的学说有很大的关系,像弗罗伊德(S.Freud1856~1939)的精神学派。美学流派中最有影响的“表现说”,艺术是表现的,它总要把世界中的某一精神要素表现出来,如人的思想感情,宗教信仰等等,即便是表现山水景物的“宏观化”艺术,实质上也是表现一种精神要素,因为所谓的山水景物,已经被人化了,是带有人的感情色彩的,这些被表现的东西,正是现代美术创作的源泉。

与西方现代美术不同的是中国现代绘画是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审美的结合,在1918年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就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说》,强调美术的普遍性,新文化运动同时有推波助澜的作用,林风眠提出“艺术与宗教忽然发生了分化作用,其主要原因,乃在两方方法之不同,而此所谓方法,正是何以为人类解释宇宙同人生的哑谜的方法,仍是用以满足人类求知的欲望,与感情的归宿的方法”,作为西学者同时其创作根基在于创作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我们可以从他创作的彩墨仕女人物画中可以看出他的努力,而潘天寿在拉开距离说则提出在现代绘画中很关键的主张。“学习中国画的艺术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强调中国画的根基性,虽然西方绘画在很大程度上对中国绘画有很大影响,但是在中国也一直在探索西方绘画的民族化问題。五六十年代,有许多画家用他们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表现少数民族地区优美风情的绘画作品,它们的艺术品味和艺术成就也都很高,此后的文化大革命使这一艺术流派的影响慢慢减弱,一直到80年代。才又开始续上了传统。大致说来,一部分相关作品因为有当年的上山下乡的生活而积累起来的感情因素,从而显示出其中的情感力量,然而可悲的是。90年代以来的商业化介入,终于使绘画成为机器化大生产模式的复制品。也就是说,它们纯粹是一种缺乏生机的装饰和点缀,已经不再是以艺术表现为目标。而根究其根源,正是情感源泉的缺失或艺术家的急功近利所致。

二、文化冲突中现代美术作品的双重审美

一方面,外来文化的影响。在现代美术的创作也有对外来文化的审美情感,西风东渐与文化冲突。西方的古典主义,自文艺复兴以来,宗教题材的美术作品蔚为大观。从实质上说,它们是借助于神的外农而展现丰富和深刻的人性,但是其中却也不乏深厚的具有人道主义色彩的悲天悯人的宗教情怀,其中蕴含着艺术家的浓重的人文关怀,而之所以如此,正是因为他们本身就具有那种感情。

在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之间。情感因素的辩证运动路径及过程也有着自己的独特性,明代学者李贽在《焚书,杂说》中曾对情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展现作过非常深刻而形象的论述:“且夫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可名状之怪事,其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其口头又时时有许多欲语而莫可气以告语之处,蓄极积久,势不能遇,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快垒,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既已喷玉唾珠,昭回云汉,为章于天矣,遂亦自贞,发狂大叫,流涕痛哭,不能自止。”这里是以诗文创作为例的,但和美术创作相比而言,也有诸多相通之处,毕加索的创作的“格尔尼卡”。是因为格尔尼卡事件而异常激愤,于是决定用这幕悲剧作为主题,不可否认,“格尔尼卡”显示了毕加索杰出的绘画才能。他用一个典型的野蛮战争事件为素材,定格了一个惨烈的瞬间,却把格尔尼卡的苦难上升为全人类的悲剧,其终极性的精神意义是无穷无尽的,但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里的感情因素。可以说《格尔尼卡》在主要层面上表现了毕加索的强烈感情,这一点是不为过的。

实际上,这里面涉及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即艺术家是怎样受外物所惑,积聚情感,深化情感,继而又选择突破口把所积之情感外化为艺术作品的,这个过程是艺术诞生的过程,也是情感由内化开始至外化的(物化)结束的过程。关于其中的情感内化和外化问题,李泽厚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情感的人化就是对人类情感的塑造和陶冶。人有七情六欲,这是维持人的生存的一个基本方面,它的自然性很强,这些自然性的东西怎样获得它的社会性?比如性变成爱这个问题,性作为一种较重要求是动物的本能,人作为一种动物存在,也有和动物一样的要求。但是动物只有性,没有爱,由性变成爱是人独有的。因此人们感情虽然是感性的个体的,有生物根源和生理基础的,但其中充满了理性的东西,有着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历史的内容”李泽厚在这里所说的情感的人化有些笼统,因为它既包括感情的内化,又包括了感情的外化。

三、结语

对于现代美术的创作而言,“物”作为触发美术学创作的外在源泉时,它的感情色彩既是主体所赋予的,同时也因为历史的文化积淀而获得了较为固定的象征意义并以此对创作主体的美术发生影响。由此看来,其作用是相互的。例如中国画中经常出现的牡丹花,它本身的鲜艳美丽和创作主体的情感并不是无关的。绘画者往往会把自己的一种人生得意之情投射到牡丹花上,从而使牡丹花也带有了这种情感色彩。另一方面,文化积淀已使牡丹变成富贵的象征符号之一,而此含义的获得也会对绘画者产生同样的情感作用。例如色彩也是这样,而且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也使其产生出一种差异性。如中国认为黄色是富贵和权力的象征,和人的感情相对的,它代表的是人的一种满足、得意向上的感情要素。但对西方却不是。康定斯基说:“黄色是典型的大地色,如果我们用黄色来比拟人类的心境,那么它所表现的也许还不是精神病的抑郁苦闷,而是其狂躁状态。”美术表现情感的过程是极为复杂的。它涉及心理学乃至社会学,人类学等多种学科及问题。需要更深入地进行探讨。

美术作品的美感中包含着大量的情感因素。不只是美术。对于所有的艺术作品都是如此。李泽厚说:“艺术如果没有情感,就不成其为艺术。我们只讲艺术的特征是形象性,其实,情感性比形象性对艺术来说更为重要,艺术的情感性常常是艺术之所在。”我们在欣赏一件美术作品时,会有一种情感产生,而这种情感的一个重要来源就是艺术品中的情感因素。毫无疑问,美感是一种非常复杂而高级的人类特有感觉,但是它其中既有动物情的纯生理因素,也有社会性的纯精神因素,是多种因素的复合体,比如我们在面对安格尔或者雷诺阿的女性画作时,既有不可避免的性冲动。这是极为正常而且十分必要的生理基础,同时,我们还因作品的伟大艺术魅力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升华,从而深深沉醉于这一方艺术的美的天地之中。

猜你喜欢

关系分析情感因素比较
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情感因素对高校训练队训练影响分析
落实“两个关注”,促使课堂评价走向有效
设计艺术在创意产业发展中的作用与关系分析
同曲异调共流芳
托福听力指南:如何搞定“比较”和“递进”结构的讲座题
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系分析
关于德育移植的一点思考
网络学习社区中情感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