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凯歌之2008年冬的涅槃之作《梅兰芳》大解构

2009-03-18

电影文学 2009年4期
关键词:孟小冬陈凯歌枷锁

傅 敏

1993年,陈凯歌凭借《霸王别姬》让中国人第一次在戛纳电影节上获奖,跻身“第五代”导演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倍受文化界的重视与认可。出身于艺术家庭的陈凯歌和中国传统文化缘分很深,他的影片充满了对更和谐、更明智的人类生存状态的关切与向往,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扎实的艺术功力,表达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美学追求。并调动多种电影手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沉重而犀利、平和而激越的电影风格。

曾几何时,一部《无极》让名导陈凯歌的声望跌到了冰点。2006年陈导低调地筹备起电影《梅兰芳》,期间,除了在剧本上下工夫外,陈凯歌自己也做足了功课,查阅了大量资料,并得到了梅葆玖先生的大力支持。2008年深冬,新作《梅兰芳》横空出世,片中人物塑造得非常有韵味,富有内涵,影片的流畅度、情节选材、人物的表演都非常到位,短短几天票房过亿。

一、典型人物剖析

看完该片,我第一次感觉到戏剧是那么美,不论是京剧的唱腔还是昆曲的唱腔竟是如此婉转悠扬!而戏人在过去的艰难也是让人心酸,而那不是历史的梅孟的爱情深深打动了我,爱可以不浓烈,可以不激情,似有似无,行云流水般竟也如此诗情画意。

觉得陈凯歌选对了演员了,余少群(少年梅兰芳)的扮相、身段、眼神、台风都很出色。尤其是那扮相,的确是美,表演稍显青涩,倒也是符合了少年版的定位,有自己的个性。干起事业来有冲劲,天不怕、地不怕,很可爱。余少群一上场便引来观众的惊叹,其中更多的是惊叹怎么能有一个男的扮起来那么像女的,或者简直就是个女的。通览整个影片,有几句台词始终萦绕心头:“你想看一个脏了的梅兰芳么?”“我们是干净的,梅兰芳是干净的……”正如黎明一样,干净、单纯,却又富有个性,温文尔雅中透露出刚毅,把梅老先生的不屈精神演绎得很好。梅先生的儒雅、隐忍、不屈、孤单、执著,都已经被黎明很好地诠释出来。“黎明就是黎明”,《梅兰芳》不是《霸王别姬》,怎么讲?用黎明戏里对日本人说的一句话:“台下我可是个男人!”张国荣的程蝶衣就是把自己当女人了,而黎明的梅兰芳从始至终就是一个男人!这就是最大的区别!黎明没有让我们失望,更没有辜负我们对他所寄予的期望,黎明拿捏得很好,很好……有人说,看过《梅兰芳》之后才知道黎明有多么的温柔。是啊,很温柔。孟小冬的扮演者章子怡,在片中留着齐耳短发,清纯、漂亮,老生的扮相也颇为惊艳。她的戏份不多,但个性已经跃然银幕之上,准确把握了孟小冬沉静、坚韧,有点淡淡忧郁的性格特征,演浩了这名传奇女子。孙红雷的表演十分到位,人戏了,尤其他在影片快结束时,那种激动的感觉真的惟妙惟肖,演技真的很棒。细细回味,觉得在某种程度上孙红雷才是真正的主角,他就是台上台下两个梅兰芳对比转换的核心。

二、纸枷锁

片中多次提及的纸枷锁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是梅兰芳一生挥之不去的梦魇。我一直在想;片中的纸枷锁到底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静静思来,也许,纸枷锁最可怕的就是它明明是用纸做的,一撕就能挣脱,可是你却怎么也不敢挣脱。梅兰芳大师不平凡的一生也许在他看完大伯的信的时候就已经决定了——那注定供人赏玩的命运。卖唱乞笑的运途。他把所有的感情都给了“梅兰芳”而自己的感情却久久地压抑无处宣泄。并非他不想,只是又有谁能懂他呢?芝芳吗?不,虽然体贴,虽然一生都是为了维护梅兰芳而生,但对于畹华而言她太世俗了;邱如白呢?与其说是知己,倒不如称他是自己事业上的教父,正是他看管着自己的内心,拒绝任何人的进入。惟有孟小冬懂他,只有孟小冬能理解他内心深处的孤独与痛苦,但孟小冬知道他们是不可能的,所以最终个性的她选择了离开。有时,梅兰芳是如此缺乏勇气,以至于当他明白自己连最心爱的女人都留不住,他惟一能做的只是在化妆间里发抖,一句戏词儿也想不起来。他总是要别人驱赶、逼迫才能向前,也许到死他都没能把那纸枷锁撕破。

三、品头论足

整部电影的节奏控制得很好,前紧后松,情感上却是前抑后扬。集中突显了国粹京剧的迷人魅力,弘扬了高尚的民族精神和气节。很喜欢第一段戏,古典的意境,精彩的表演,十足的张力,让人心生好感。特别是余少群饰演的少年梅兰芳,面相俊雅,穿着一袭月白的长衫,气质千千净净,扮相、身段、眼神、台风都很出色,实在是我喜欢的类型。后半部看似节奏缓慢,但是情感却是跌宕起伏,波涛汹涌……导演的功力真的是很好。以至于不少观众一次次地走进剧院,一遍遍地为十三燕的执著感动,为孟梅恋感动,为福梅情感动,为梅兰芳的爱国之情感动。梅兰芳大师真的是在台上比女人还女人,在台下却是一个铁骨硬汉。影片通俗好看,内里更触及一个个不灭的灵魂,令人动容畅怀,《梅兰芳》保持了陈凯歌先生的一贯签名——优雅、美丽而有力的视听语言,复杂而顺畅的镜头内部调度,镶嵌在故事里的杂耍蒙太奇、富于哲理意味的台词。这部片子拍得很精彩,里面的所有演员都诠释得特别棒。

当然影片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公映后争议也出现了:一是配角的锋芒绝对盖过主演——“除了梅兰芳以外所有的人都很精彩”。影片《梅兰芳》给人的感觉上,好像梅兰芳这个人物是个平台,而在这个平台上表演的却不是梅兰芳本人,而是其他人。名人传记这种题材难以把握之处在于,既要受到名人后代的制约,又要缩短现实与戏剧之间的差距以增强可观性。配角往往可以完整地毫无保留地展示在观众面前,因为他们可以被直接大胆地描写,没有任何后人在此发表自己的意见保护他们形象是否可以出街见人。于是这个梅兰芳一点都不讨人欢喜,因为剧中的梅兰芳从未以真心示人,流露过自己的喜怒哀乐。看完这部戏,我们与梅兰芳,仍然天各一方,互不相识。二是结构过于简单,前50分钟是少年梅兰芳与十三燕的戏,与主演黎明、章子怡没什么联系,段落之间的断裂感,直自得很。而后面直到结局与前50分钟的戏相互辉映也只是以十三燕的信做一些回映而已,力度不够,分量不足。另外,前后两段戏挖掘不深,缺乏突出的矛盾冲突,后半段的处理略显粗糙,而且很多东西都避讳了。一些场景演得要不就是过了,要不是就显得不温不火,要不就是沉闷得不知所云,不再有深沉古典的意境,不像是人物传记影片,倒好像成了一部现代戏。最后,部分细节处理还值得商榷,比如:黎明的声音还是不到位,不够温柔、柔软,没有把梅兰芳柔软细语的特点呈现给观众。这是一大遗憾。而黎明在整个剧中的戏份少了一些。还不足以撑起人物传记片梅兰芳这个主角的地位。有些角色的装束扮相,从出场到最后没有更多的变化,缺少层次感,时间感,就稍显不够真实。

四、结语

选择梅兰芳这样一个主题和人物,就注定选择了无法做一流的电影。做一流的电影,大多应选择虚构结构的故事和人物,像这样传记人物故事虽然也有《公民凯恩》那样优秀的影片,但所选人物也是有区别的,梅兰芳大师在京剧的历史上是重量级人物,而并不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人物。纵观梅兰芳的一生,繁华淘尽是无尽的寂寞,正如现在离我们越来越远的京剧,不是任何人的错,实属时代变迁的无奈。扮戏,他做到尽善尽美,比女人还女人;生活,他也不能容有瑕疵,一个真正的男人。在追求极致的路上,梅大师独自经受着常人无法体会的折磨。曲终人散后,观众可以自由离戏,满足离场,但是戏中人,场中角,却是终生也离不开舞台的了。因此,他的人物价值具有京剧性,而不是电影性。梅兰芳这个人物离开京剧就所剩无几,而他却不曾对电影有过任何影响,他离开电影还有京剧,还有京剧的辉煌。况且,现实中还有很多因素约束着陈凯歌导演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之无法自由前行,虽然存在争议,但无疑,《梅兰芳》是一部成功之作,导演陈凯歌巧妙地拿捏着艺术品位和商业化的分寸,体现出驾驭影片的高超实力。能把《梅兰芳》拍成这样已经不容易了,梅兰芳也只能拍成这样,在这一点上大众应当理解陈凯歌。

猜你喜欢

孟小冬陈凯歌枷锁
女儿歌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孟小冬删戏
命运的枷锁
陈凯歌 大师下山了
孟小冬情归杜月笙
枷锁 ——阿伦德(荷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