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朗读教学探索
2009-03-17赵东芳
赵东芳
朗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特别是语感训练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学生阅读的主要形式之一,也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基本训练。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那么如何在教学中加强朗读训练呢?
一、朗读有助于抒发感情发展语言
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应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学习语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依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
如:教学《桂林山水》时,通过朗读描写桂林山水的句子如漓江静、清、绿的水,桂林奇、秀、险的山可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能使他们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可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感情,从而发展语言能力。
二、朗读可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韵律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可让学生逐步学会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如《火烧云》、《观潮》等课文,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火烧云》中:“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通通的,好像天空着了火。”“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红红的。大白狗变成红的了。红公鸡变成金的了……”通过朗读,学生脑海里出现了晚霞斜照大地的瑰丽画面。“火烧云的变化极多,红通通的、金灿灿的……”朗读可帮助、诱发学生去观察自然,感受大自然的美。又如《观潮》中:“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于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千万辆坦克同时开动,发出山崩地裂的响声,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抖起来。”教师用绘声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天下奇观”。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人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朗读可提高想象力激发情感
朗读可将语言文字创设的意境美展示出来,而这意境美是需要借助想象实现的。众所周知,想象是树立形象感的核心,是激发情感的关键。学生朗读时不仅要从语感出发,而且还要始终伴随对具体形象的感知、联想、想象。由想象开启的生活图景比语言文字打开的天地更广阔,更具有形象感,因此也就能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德国戏剧家席勒指出:“想象越生动活泼,也就更多引起心灵的活动,激起的情感也就更强烈。”
如:在教学《爬天都峰》时,课文讲天都峰极陡,铁链仿佛从空中挂下来似的。教师可以从爬陡坡去引导学生想象天都峰的险以及小女孩和老爷爷爬天都峰的艰难,领悟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学生通过想象再现了语言文字描绘的情景,产生了身情实感,大大提高了朗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教学中,由于学生认识水平和心理特点的差异,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应相同,其侧重点也应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读的训练,其中朗读的指导与训练必不可少。有效的朗读指导使学生从中受感染,能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并且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可见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总之,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每一位教师都应该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科学地进行朗读教学,这样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学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