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中“爱”的艺术

2009-03-17周秋菊

学周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心灵交流情感

周秋菊

爱学生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每位教师不仅要做到心中有爱,还要讲究爱的艺术、爱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你的爱。然而,实际生活中往往并非如此。有关研究机构曾对几所学校进行随机调查:问题一(对教师):你热爱你的学生吗?答案是90%以上的教师回答“是”;问题二(对学生):你感受到教师的爱了吗?结果回答“是”的只占18%。如果我们的爱学生没有感受到,那么还会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作用吗?

一个教师倾听学生的心里话,这是一种享受,也是教师的一种荣誉和学生给你的奖励。不是每个教师都可以听到学生真实的倾诉,尤其是那些处在“弱势群体”的差生和“问题学生”的真情倾诉,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的心海中找到自己的航标。

一、学会倾听,让学生靠近你

人在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渴望别人尊重的愿望。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育,就必须尊重学生,这是爱的前提。深入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此时学生就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关怀。他就会愿意把自己的想法、愿望、要求、困惑告诉你,求得老师的关怀和尊重,求得老师的宽容和理解,求得老师的帮助和解释。只有这个时所进行的交流,才是心与心的交流,才是灵魂和灵魂的激荡。

(一)共情艺术

首先,“人都有自尊和他尊的需要”。学生向老师敞开胸怀沟通和交流的前提,是双方建立一种相互尊重、平等和信任的关系。

其次,共情艺术还要求我们学会换位思考,从对方角度出发去体验当时的情感和心情。我们要充分理解学生的心理感受,学会换位思考。在共情的基础上相互理解和信任,建立朋友式的平等关系才能畅所欲言。

(二)赞美先行

只要真正施以“爱”的情感教育,必定会达到心灵的共鸣。“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心与心的呼应,情与情的交流,是最难能可贵的情感因素。“赞美先行”旨在通过先肯定学生的优点和成绩,让对方情绪处于一种积极状态,减少抵触和对抗情绪,在和风细雨中提出批评和建议,指出不足和问题,使教育工作人隋合理。

(三)倾听和情境设计艺术

我们把“说”的权利交给学生,留给自己“听”的机会。心理学家波普认为:“会谈是发生在两个个体之间的对话式交流”。会谈是一种交流的主要形式,也是一种艺术,我们要避免居高临下、审讯式的交流,因为这样的情境会让人产生焦虑、紧张和不安全的心理。最好在肯定、理解和尊重的气氛中委婉提出要求,即既要让学生认识错误,又能使他们愉快接受。

(四)运用群心理和暗示的艺术

实验表明,积极的暗示通过显意识进入潜意识,到达意识的深层部分,并能持续的存在。对于那些缺乏自信心、性格内向、容易自卑的学生,我们更应该随时随地多给一些积极暗示,为他们高声喝彩。

二、学会倾听,让对话走向纵深处--

“一个真正的发言者必须是一个真正的倾听者,能听懂我们日常听觉范围以外的深层含义,能倾听世间各物对我们说的话。”课堂是学生放飞心灵的天堂,时时使课堂成为精神愉悦的、畅快的交流场所;双目平视,敞开心扉,关注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个性差异,主动地去指导他们,去满足他们的需求,走进他们的世界,达成心灵的共鸣。这需要我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四心”人手

1平常心。霍姆林斯基把教师热爱学生作为“教育的奥秘”。因为爱,所以教师不会压制学生,不会专横地对待自己的学生;因为爱,他总是要蹲下身子,以怜爱为怀,友善地看待学生。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以一颗平常心,用和善欣赏的目光,倾听学生的心声,进行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

2细心。倾听需要教师全身心的投入,教师注意力要高度地专注,还要有警觉意识,将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相结合,这样才能从学生的话语中,倾听出学生独到的见解,倾听出学生丰富的情感;倾听出学生的困惑或者疑虑,倾听出学生的欲望需求,倾听出学生的差异。

3耐心。课堂上学生时常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在这种状态下,教师不要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要有充分的耐心和执著的精神。课堂气氛的活跃与热闹也是有度的,有时短暂的沉默之后,时常会绽放智慧的火花和创新的光芒,对话教学中留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的意见,在听取“他人”的意见时,在审美享受的同时会感到“他者”的美好,从而打破自己的封闭状态,走出自己的小圈子。

4信心。对话建立在信任基础上,对话就可以成为水平关系,意味着彼此之间的开放与回应。离开了对人的信任,对话就无可避免地退化成家长式操纵的闹剧。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应该充分地信任学生,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把他们看成是一个个特征鲜明的个体,充分发展他们的个陸。无论是对话中有失偏颇的观点,甚至是一些“异端邪说”,教师都应该积极引导,切不可训斥或者嘲笑。在训斥与嘲笑声中,失去的是学生的信任,得到的是永远的缄默。

(二)“五运用”实施

1充分运用开放性提问。在倾听时,通常使用“什么”、“怎样”、“为什么”等词语发问,这样的提问会引出当事人对某些问题、思想、情感等的详细说明。但须注意问句的方式、语调,不能太生硬或随意。

2恰当运用封闭性问题。以“是不是”、“对不对”、“有没有”、“行不行”、“要不要”等词语发问,让学生对有关问题作“是”或“否”的简短回答。进而收集信息,澄清事实真相,验证结论与推测等等。但是不能过多使用,否则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压抑其自我表达的愿望与积极性,产生沉默和压抑感及被审讯的感觉。

3善于运用鼓励和重复语句。如“嗯”、“讲下去”、“还有吗”等,来强化学生叙述的内容,并鼓励其进一步讲叙,且引导学生的谈话朝着一定方向深化。

4准确运用说明。把学生谈话内容及思想加以综合整理后,用自己的语言反馈给学生。说明最好是引用学生谈话中最有代表性、最敏感、最重要的词语。使得学生有机会再次剖析自己的困扰,从而清晰准确地作出决定,并为会谈的深入打下坚实基础。

5有效运用情感反应。通过把学生的情感反应进行综合整理后,反馈给学生。在运用这一技术时,要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瞬间的情感体验,并及时进行反应,使学生深切体验到被人理解的感觉,从而朝着更深入的境界迈进。

(三)层次保障

1零距离接触。首先,表现在缩小师生空间的距离,教师应该走进学生中间,不妨弯下腰来,仔细倾听学生的对话。其次,师生心理的零距离,要有一种“功成身退”的思想意识,要有一种“功成弗居”的精神境界,不妨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让学生之间进行直接的“交谈”与“交锋”,从而使信息能够实现“零距离”的交互。

2全方位沟通。人际沟通大部分靠肢体语言获得,因此,要求教师不仅耳到、眼到,更要心到。在倾听时不仅要全神贯注,认真思考,通过点头、微笑、提问、解析、安抚、意译等方式作积极反应和意见反馈。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体会,才能使目光传情,让心灵贴近,使思想交融。

3纵深处发展,钟启泉先生曾说:“对语性沟通超越了单纯意义的传递,具有重新建构意义、生成意义的功能。”各种不同视界的碰撞,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当学生的发言因思维阻塞难以进行的时候,当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需上升到理性的时候,此时应引申话题,巧妙启发,这样就可以给学生以新的启迪,可以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达到心的深处”。当我们在要求我们的孩子认真听讲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要蹲下身子,弯下腰,静下心来,倾听花开的声音,融入我们的身体里。使我们血液随之流动。

猜你喜欢

心灵交流情感
如此交流,太暖!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唤醒心灵
情感移植
在大地上寻找心灵的栖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