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作文教学中两个中心环节的指导方法
2009-03-17任虎存
任虎存
摘要:本文通过大量写作例证,阐明记叙、说明、议论三大文体的思维定向方法,进而从列举生活实例、借鉴文体和激情激趣等方面阐述如何使作者的创作意识由潜意识向显意识飞跃,从而迸发出创作灵感,实现课堂作文快速完成的途径,
关键词:课堂作文思维定向唤起灵感
作文的写作,学生除了必须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生活积累等基本条件外,确定思维定向(指向性)和唤起写作灵感是课堂作文指导的中心环节。如果说思维定向确定了创作主体进行写作时顺利实现材料与观点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可能,及时唤起灵感则是使创作主体的思维由潜意识向显意识迈进,进而实现飞跃,快速完成创作的一种突发性顿悟。
一、确定思维定向
定向思维是在动力定型驱使下、按照既定方向或程序进行思维的活动过程,是对思维对象、思维指向或思维角度的确定,它是思维的起点,是思维进一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一般来说,除少数写作尖子外,大部分学生写作前的思维定向性很差,因此,如何对学生进行思维定向的指导,就成为课堂作文指导的第一个重要环节。
1记叙性文体思维定向方法。记叙性文体包括了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中的散文、小说等。记叙文写作除了注意它的六要素外,叙事的记叙文选择事例要典型,尤其应注意写好最能体现事件意义的中心环节。如命题“永远的_______”,要求学生在横线上添一个词再去写作。以“永远的爱”为例,这是一个偏正短语,一方面应突出中心词“爱”,如老师、父母、同学的爱,亲情的爱,另一方面要注意“永远”。即永恒,这就要从时空方面去列举不但过去爱你,现在爱你、关心你,而且对你今后也能留下爱的传承的典型事例。写入的记叙文,着重要写的是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境界和精神风貌的语言、行动、细节等。如:《最后一课》教材是按记叙文来处理的,主要通过韩麦尔先生的讲话内容和动作,以及小弗朗士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来表现他们痛恨普鲁士侵略者,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又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是一篇写景散文,着重突出的是济南冬天的“温情”这一“神”,在对“形”的选择描写上,则紧紧抓住山景的淡雅、水色的碧绿等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而小说的写出作除了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这四个阶段外,主要要写出最能反映人物精神世界的肖像、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如《故乡》一文,重点是通过闰土、杨二嫂的外貌变化和语言来表现他们对“迅哥儿”的不理解的。因此,在写作记叙性文体时,应引导学生将笔触指向最能表现主题的材料的精心选择和组织上。
2说明性文体思维定向方法。说明性文体一般都要涉及到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明的顺序和方法。首先应抓住特征,即一事物与它事物的区别或同类事物之间的异同。如《苏州园林》一文,作者要说明的是苏州园林的特征——即所有苏州园林的共同特征:“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其次是说明的顺序。说明顺序应根据说明对象的空间布局、时间延续、逻辑顺序而定。如苏州园林既然是一幅“画”,作者就按空间顺序依次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最为主要的四个方面去写,从而使读者对苏州园林整体的美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再次是说明的方法。说明的方法应根据说明的需要,即事物的规模、形态、变化以及同类事物的异同比较等,确定具体的说明方法。总之,说明文应根据实际需要,确定单纯使用或综合使用多种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只要能说明事物的特征即可。
3议论性文体思维定向方法。初学写议论文,往往思维定向性差。一是表现在材料与观点不一致。例如有这样一个事例:一位科学家平时工作很努力,业余又钻研围棋,在接受了一个重要的课题之后,由于时间有限,他舍弃了围棋,终于在限定的时间内取得了课题研究的成功。一位学生在作文中用这个事例来证明“勤奋才能成才”这一论点,这在逻辑上显然不够严密,这个材料的核心应该是为了事业的成功要舍得割爱。二是论题的转移,一位学生在写《从一次成功说起》这篇作文时,前半部分写自己经过多次认真钻研和思考,终于做出了某道数学题,后半部分应该揭示认真思考与成功的关系,但这位学生却将话题转到成功的意义上来,她说:“这次成功,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提高了我学习的勇气。”这样思维就转到另一个角度去了。因此,根据怎样的事实论据、道理论据得出怎样的结论,这就是思维定向问题。教师应紧紧抓住这个点进行开导,才能避免学生的思维转移,实现思维定向。写出材料与观点一致的作文来。
二、唤起创作灵感
从广义上说,灵感是显、潜意识活动中,由相关知识信息组合而成、突现于意识领域中的即时性思维成果,其特点为相对的创造性、存在的暂时性、连绵的突发性。灵感的蕴育也有一个过程,只不过不在意识(显意识)范围之内,而在意识范围之外。在学生的思维定向后,已有了较强的创作欲望,这时及时地唤起他们的写作灵感,就成为课堂作文指导的第二个重要环节。写作灵感的产生是偶然性的,它是知识积累、生活积累在外界刺激的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顿悟。在作文指导过程中,教师的启迪和激励性的语言往往会唤起学生的写作灵感。使他们进入高效的写作状态。具体作法是:
1列举生活实例法。大自然姿态万千、变幻多端,人类社会生活内容异常丰富,很多都是学生直接观察和体验过的,或者通过书本、电视、录像、信息网络等媒体间接接触过的。由于他们对自然现象的“不留意”和对社会生活的体验不深,在写作时,储存在他们大脑里的信息往往不能整体地输出和浮现。因此教师要用生动形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语言唤起他们对生活经历、外界直觉对象信息的回忆和再现,哪怕是在小河边洗手时看到的一簇浪花,田间小路旁翩翩起舞的一只花蝴蝶,或是同学间、朋友间互帮互爱的生活小事,都能够激起他们思想的波澜,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另外,教师还应该用激励性的语言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激情,促使他们的创作意识尽快从潜意识向显意识转化。
2借鉴文体法。思维定向确定后,在激励性语言的作用下,学生已具有强烈的创作欲望,但文章形式大致是什么样子呢?这需要统筹安排一下,这就是布局谋篇的问题。此时教师应让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与本次习作在主题、体裁等方面类似的课文,使它的布局谋篇方法成为学生写作的凭借和参照。这种凭借和参照实际上又是对学生创作兴奋的抑制过程,正是在这种兴奋与抑制的最佳状态中产生灵感,从而进入写作过程,实现指令性命题的顺利完成。
3激情激趣法。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创作兴趣和欲望时,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地引导他们进行联想和想象,把握学生思维的“触发点”,唤起他们的激情,使他们大脑中平时积累的各种写作信息在胸中激荡。这种由教师的启发诱导唤起的写作意向在主题、体裁等指令性命题的作用下,潜意识积累使活动总量达到阈限,因而瞬间飞跃为显意识,从而产生灵感,使写作过程快速完成。而潜意识与显意识的反复相互作用在形式上往往表现为对文章主题的反复提炼和对文章结构形式、语言文字的反复修改。
综上所述,确定思维定向和唤起写作灵感是作前指导的中心环节。在写作指导中,两种环节的彼此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经过多次整合,共同完成了课堂作文指导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