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课程改革探析
2009-03-17陈霞
陈 霞
摘要:高职语文教学目前存在诸多问题,本文从教学模式、课程结构、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方面入手,论述了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零距离对接”的语文课程改革。
关键词:高职语文;零距离对接
国家教育部规定高职教育的指导方针要以就业为导向,为企业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的一线人才,要求学生一毕业就能上岗,一上岗就能顶岗,一顶岗就能做出成绩。即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高职院校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岗位需要什么能力,就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因此,高职教育所有课程的教学均应以学生的就业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公共基础课的高职语文课程也不例外。
高职语文教学的现状
目前,高职语文教学存在诸多矛盾,使人才培养陷入困境。
语文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不一致目前,高职语文教学仍以文学为主线,对中学所学到的语文知识进行系统的深入与强化,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思想认识水平、语言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水平。强调知识的系统和深广,有时,还得围绕考试的“指挥棒”转。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知识记忆得较多,但实际操作能力很差,口头表达、应用写作、人际交往均达不到企业要求。
评价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岗位群)的知识能力要求不一致目前,高职院校的评价方式大多仍以卷面考试为主,即评价一位学生语文成绩好坏的标志仍是一张试卷。这样,考试就指引着学生不断地去识记语文知识而忽视对口头表达、应用写作等能力的训练培养。而职业岗位的要求是:学生具有准确的聆听理解能力、完整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规范的专业文体写作能力。
语文教材是基本稳定的,而人才需求却经常变化现代社会是一个知识型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新型行业和新型岗位不断涌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但语文教材和指导语文教学的大纲却基本稳定,甚至多年不变,这就形成了人才供求的矛盾。
语文知识是无限的,而语文教学课时却是有限的众所周知,作为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语文课程,其知识是无限的,而且学生将来的工作岗位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转岗换岗几率很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更多的语文知识,以适应不同的岗位要求。可是,高职语文的教学课时却相当有限,根本无法满足学生以后工作的需要。
高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思路
基于以上问题,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与其他专业课一样必须进行改革,紧紧围绕岗位要求,实行学校育人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语文教学中,这种“必需、够用”可以理解为准确的聆听理解能力、完整的口头表达能力、一定的阅读欣赏能力、规范的专业文体写作能力,概括起来就是四句话:“听得明白,说得科学,读得清晰,写得规范”。同时,还要激发起学生对语文的求知欲,让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以适应他们终身学习的需求。
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理论的基础上编制课程所采取的计划方式以及基本框架。现在的语文教学模式基本上是“知识本位”,即平时我们所说的“学科本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教学的整体性。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较为全面和系统,也有一定的深度。但是,由于它只偏重书本知识的学习,理论与实践结合得不够,使得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较差。而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要求学生具备企业一线实际操作人员的能力,因此,必须变“知识本位”为“能力本位”。“能力本位”就是把每一个具体职业或岗位的工作分解成若干项相对独立的工作职责;每项工作职责又可看作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一项综合能力;再根据履行每项工作职责的需要,把每项工作职责分解成若干工作任务;每项工作任务又可看作是从事该职业应具备的专项能力;最后,根据职业分析确定该职业应具备的各种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开发教学大纲,组织教学内容和编写教材。这种方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其教学单元也是针对某职业基本岗位的全部工作中的某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来设计的。简而言之,今后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应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以学生今后从事的岗位或岗位群所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和专项能力为依据,重新制定课程标准,并有针对性地编写“学习包”,即教材,然后,根据“学习包”实行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突出实用性、科学性、易学性的特点,充分体现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增强教育教学活动的目的性。
改革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学校课程体系中各种课程类型及具体科目的组织、搭配所形成的合理关系与恰当比例。“宽基础,活模块”,作为高职教育课程结构的价值取向,是可行的,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来说,也是科学的并富于创新精神的。“宽基础”是指所设课程内容不是针对某一单一职业,而是针对相关职业群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着眼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着眼于为学生继续学习打基础,着眼于专业技术的训练,着眼于转岗能力和关键能力的培养。“活模块”涵盖了一个职业群中的几个甚至更多职业所对应的“大模块”,供高职院校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组合,供高职学生根据个性特点和未来需求自由选择。按照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两大功能,可将语文课程分为六大模块:听力训练、实用口才、实用文体写作、公关礼仪、书法和名作欣赏。前四大模块作为必修课,应集中时间系统并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必修课可结合专业特点,以培养实用技能为主旨,开设诸如《普通话训练》、《演讲与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实用口才》、《社交口才》、《商务口才》、《广播词与语言艺术》、《财经应用文写作》、《论文写作》、《商务公文写作》、《硬笔书法》、《应用文写作》、《商务文书写作》、《广告文案》、《毕业论文写作》、《职业礼仪》、《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共关系》等课程;后两个模块作为选修课,供学有余力或感兴趣的学生自由选择,选修课以培养学生情感、创造性思维为主旨,结合学校特色、教师专长、课程资源优势等具体条件,开设诸如《大学语文》、《汉语言文学》、《历史文化名人》、《名著赏析》、《故事人生》、《中华文字趣谈》、《遨游童话世界》、《书法训练》、《名作欣赏》、《我爱电影》、《我爱博客》等课程。这样,既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务实性,又兼顾了语文陶冶性情的功能。
改革现有的教学方法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语文教学仍主要采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着重于知识传授,即使是课堂互动也是较为简单的你问我答,根本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种教学方法显然不利于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因此,高职语文教学应突出实践性和应用性,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全面采用“理论知识+实践训练”的课程模式,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创造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合作精神。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尝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入案例式、示范式、表演式、训练式、启发式、讨论式、实践式等多种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落实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尽可能多地上训练课和表演课例如,《普通话训练》、《演讲与讲口才》、《辩论的技巧与艺术》等课程要以训练与表演的课堂形式进行。教师要精讲,学生要多练。让学生在诗歌朗诵、绕口令训练、自我介绍、专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中锻炼胆识,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再如,《应用文写作》则应让学生不断练习各类文体的写作,在写作练习中,不断提升写作能力,而《商务礼仪》、《社交礼仪》则应在教师设置的各类“商务接待”、“社交活动”中练习,让学生真正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重点例如,管理类专业就要把“一副好口才”和“一篇好文章”作为训练的重点;市场营销专业应当注重“一副好口才”的训练,同时又不忽视应用文的写作和聆听归纳能力的培养;对于财务会计专业的学生则注重一手漂亮钢笔字的训练,以及掌握与财会相关的应用文写作。
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例如,利用录音、录像和多媒体进行教学,这样不仅可以给学生更为形象生动的教学材料,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主要的是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材和教学手段可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让学生主动积极创造性地进行语文学习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很快,现代社会也是开放的社会,信息渠道多元。如前所述,语文知识是无限的,而语文教学课时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与其教给学生有限的语文知识,不如利用有限的时间,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学习愿望,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交给学生一个课题,让学生去查找资料组织完成,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掌握学习方法,享受成功的乐趣,从而激发继续学习的热情。
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教学鉴于语文教学课时的有限性,必修课可以采用课堂教学训练为主、课外训练为辅的模式,而选修课则可以利用第二课堂兴趣小组的方式进行拓展教学。
改革现有的评价机制评价机制是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要想真正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人的“零距离对接”,必须改变现有的“一纸定终身”、“一纸定优劣”的评价方法。应根据不同课程的特点采用灵活的评价方式。例如,《演讲与口才》就可给题材让学生作即兴演讲,《辩论的艺术与技巧》就可以给一个辩题让学生去组织辩论赛,《商务礼仪》可以模拟一个商务活动让学生去安排接待,《公共关系》则可以让学生作一份PR策划方案,也可以几种评价方法同时运用。总之,语文课程的评价方式应与企业对人才的评价体系相一致,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方法,也要运用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评价机制,才能使培养的人才真正符合社会及企业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淑娥.关于高职“大学语文”如何定位的探讨[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4).
[2]陈智慧.高职院校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3]李玲英.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J].常州信息技术学院学报,2007,(10).
作者简介:
陈霞(1966—),女,江苏如皋人,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旅游商贸分院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文学和语文教育教学。
(本文责任编辑:李亚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