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教学中的有效德育刍议

2009-03-17乔仁波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学困生体育教师道德

乔仁波

现代教学论特别强调,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学生运动技能和知识的掌握,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体育课作为身体活动的学习课程,不仅担负着“育体”的任务,更担负着“育心”的重任。基于它特有的教学形式和学科特点,我们不能象政治课那样专题开展道德品质教育,也不能穿靴戴帽式地应付德育任务,而应当讲究渗透的技巧。面对课改的新形势,对体育课的德育渗透工作,有必要作出新的探讨和思考。

体育与德育的结合,就是要在体育课中渗透德育,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去影响教育者的内心,达到使人思想品德提高的目的。此外还可在传统体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体育精神的教育等等。由此看来,体育学科的教学内容中有着取之不尽的德育优势资源,我们体育教师应当去努力开发和充分利用。

一、德育目标贴近实际,细化德育工作内容

作为整个教育重要手段的学校体育,应该体现体育和德育两者的结合,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但在以往的体育教学过程中,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对学生的期望值往往过高,“或者对学生德育目标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另一方面也脱离了体育学科的教学实际。我们并不否认培养爱国主义精神、高尚道德情操,坚强意志等崇高目标的重要性、必要性,但是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而不是只培养少数道德尖子。我们当代社会首先需要的是那些众多遵守社会秩序公德、思想品质高尚,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所以,体育教学中落实道德品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应当是让学生学会做人、做事,努力成长为一个道德良好、心理健康、举止文明的合格公民。从“道德尖子”到“合格公民”,对于思想德育教育尺度起点的降低,并不意味着培养目标的要求降低,而是要更贴近当代社会的实际,更接近学生道德发展的起点,更符合体育学科教学的特点。课改以后,我们从许多体育老师设计的课堂德育目标上可以看出这一变化。请比较下列两表:

表一的目标内容空泛,要求抽象,难以指导实践。表二内容具体,要求实在,可操作,易达成,寓“德”于“学”中。这些不起眼的行为要求,符合学生的道德生活实际,更能达到进行有效德育教育的效果。

体育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无论是德育还是体育,对于学生人来说,近期目标由于其目标指向的具体性,期望值的适度性而具有吸引力和激励性。当然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学生的道德容量增大,我们可以逐步调高德育目标,不断提升学生道德品位,以满足学生道德发展的需求,这也是必须注意的一个方面。

德育内容的宽泛化还应当包括引进新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当然,在开发上述资源对学生施以道德品质感化的过程中,要注意摒弃通过一两次活动、一两次训练,可以速成一个良好品德的简单思维,千万不能忽视长期促其内化构建的功夫,只有这样才能把资源的客观优势转变成现实的教育优势。

二、美化德育渗透手法,优化学生心灵环境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是课程内容的现代化、人文化、综合化和生活化。这就要求我们在体育教学的德育渗透工作中特别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把学生的认知需求、情感需求、身心发展需求以及个性发展需求放在第一位,不断优化学生心灵发展的环境,使我们德育渗透的全过程充满人文关怀,让学生感受情感阳光的照耀和爱心雨露的滋润。让春风习习的绿茵场,成为学生心灵洗礼的快乐场。我们体育教师必须一改以往在品德教育中“精神卫道士”的面孔和“纸上谈兵”的做法,努力做好以下几个面的工作:

1关注个体差异,善待学困生

新课程标准强调充分注意学生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我们在体育教育教学中如果不顾差异,搞一刀切,势必使我们的工作变成毫无针对性,从而缺乏实效性。对体育特长生,我们不能娇宠放纵,对体育学困生更不能歧视冷落。特长生要提出更高要求,鼓励他们德才兼备,而对学困生要具体分析,给予具体帮助。

学困生中身体条件差的,我们可以通过降低难度,让他们通过一定阶段的体能锻炼和技能练习,不断提高兴趣,逐步改善体质状况,使之努力赶上中优学生。那些自信心缺乏的学困生,是心理上的弱势群体,多半是因为对某些运动项目从来没有接触过或了解甚少,在训练中会产生胆怯心理,加之经历几次失败,会加倍增加他的畏难情绪。恢复和激发一个人自信心的唯一途径就是让他们经历成功,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不断给予成功的心理暗示。缺少自信心的人往往有一个特点,就是在不被许多人看见的情况下,自己练习心理会放松些,这样,到了正式做动作或通过检测时就会少些紧张,因此教师要一方面让同龄好友充当保护人,使他们产生安全感,另一方面交代好技术要点后让他们自己练习、琢磨,总之,尽可能给他们创造心理轻松的环境。每有进步,教师不断给以肯定。这样,不断地获得进步、成功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克服困难与障碍的勇气和经验,从而增强了自信心。教师的热忱与公平,换来的是教育平等,收获的是每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与心理健康的同步增长。

2关注教育细节,以身作则

由于体育教学的特殊性,体育教师较之其他学科教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更多近距离的接触,这种接触的亲密性,可以使细心的体育教师能从许多不易察觉的细节中捕捉到渗透德育的契机,学生的一句话,一个表情、一个眼神,一个手势,甚至一件饰品都可以成为我们有用的教育细节,成为我们缔结师生情缘的纽带,也只有真正成为学生心灵上的保护神、情感上的知心人,教师才能使学生获得心灵上的安全感、归宿感、幸福感,我们的德育渗透工作才能做深、做细、做出实效。

有时候我们在进行德育教育的过程中,也不能一切“唯学生是从”,一个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是不可能由学生自发地生成的,而是其在课堂中教师进行思想价值引导下,或者在教育性活动中,在教师有目标、有计划地创造教育情境中自主建构生成的。由于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各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我们在实施道德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意味着限制和缩小教师的作用,学生主体作用恰恰需要教师的主导去发挥、去释放,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对学生道德情感、经验的认同,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建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心理能力的加强,都是教师主导职能的内容。

对学生道德信念、道德判断建构、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道德品位的提升、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心理能力的加强,都是教师主导职能的内容,问题是教师履行主导职责的方式要灵活多变。

第一,要不断提高润物无声、教育无痕的艺术,要努力做学生成长的忠诚伙伴和知心兄长或知心姐姐,要从思想上、心理上、生理上、生活上全方位关爱学生。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体育教师自身形象的重要性,因为教师的修养和水平是最现实、最直接的德育资源。一个正直、善良、品行端正的教师形象,是学生最有吸引力的道德榜样,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学会做人的无声引导要胜过千言万语。

第二,在我们体育教师对学生施以品德教育的同时,要脚踏实地去完善自己,以自身的修养去践行道德信条,达到言传身教、以身立教的目的,做到教学相长。我们还必须明确,教师的主导是一个始扶渐放的过程,是一个为不导而导的过程,也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和提高的过程,追求不导而能自主发展和师生同步提高的境界,正是新课改的宗旨之一,也是我们不断创新德育渗透工作所追求的一个理想境界。

猜你喜欢

学困生体育教师道德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体育教师如何上好室内课
体育教师要重视“听、说、读、写”
由“小学兼课体育教师”引发的思考
体育教师应重视自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