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音乐新课程实施中的亮点

2009-03-17文铁林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思维评价

文铁林

自音乐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音乐教师投入了很大的热情,音乐教育呈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新气象。之所以会出现这样喜人景象,是与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的科学理念分不开的。那么,新课程采取了哪些新的举措呢?

一、强化音乐审美体验

音乐艺术最本质的功能,是给人美的鉴赏。培养审美体验能力,是音乐教育的主要核心目标,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观和情操,是培养一代人的大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手段创设艺术氛围,提高学习兴趣。教材方面:第一,在内容方面所选音乐作品要艺术性与思想性相统一,情感性与知识性相融合。第二,在形式上体例要富有新意,设计要图文并茂,文字要精炼可读,结构要合理,能给予学生视觉上的美感享受并产生丰富的视听联想,为学生的音乐审美想象留下足够的空间。教师方面:第一,给学生充分的思维空间,允许学生有独特见解、有“另类声音”。教师要避免用总结性的语言去限制、框死、替代学生的思考。而要提出问题,提供方法来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第二,要留出学生亲身体验的时间。“满堂灌”式的课堂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要求,在课堂中留出余地让学生自由讨论。亲身体验,让他们从真实感受出发,主动地、有意识地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中的要素变化,以自己喜爱的方式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第三,肯定学生的体验。教师的鼓励是促进学生自主体验的动力,教师要克服自己的偏见,从学生的闪光点中找到表扬的切人口,用幽默的语言肯定学生,真诚分享学生体验带来的成就感。

二、凸显音乐课程特点

音乐课程应体现音乐学习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在以听觉为先导,动觉、视觉积极介入的审美感知方式引领下,加强音乐课程、相关艺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的结合,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个性发展的前提下,尊重学生个人爱好,给予学生应有的学习选择权,为他们提供基础型、拓展型、研究型的学习内容,在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的过程中,为学生在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里获得自主发展的空间创造条件。中小学生的音乐心理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并具有可塑性特点。首先,发展的速度不平衡,有的孩子很早就显露出音乐才能,有的则晚一些,这是由于生理机能成熟的早晚各不相同。其次,音乐心理发展的个性差异明显,这是由于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教育状况、个人天赋和接受教育的主观能动性等方面不尽相同。音乐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对学生要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平等发展的机会,课堂教学要面向大多数,对差生不可歧视或放弃,应加强个别辅导,鼓励、期待他们,增强其学习自信心。对特长生可根据个人意愿进行重点培养,走音乐专业人才的发展之路,也可鼓励他们参加学校音乐社团,培养高素质的音乐爱好者。

三、重视音乐实践与创造

促进学生发展是新课改的指导思想与核心理念。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促进学生在“三维目标”上和谐发展;其次,注重学生过程性发展。传统教学过分注重结果,轻视学生发展的动态变化和其呈现成果的过程。国家新课程标准指出:生动活泼的创造活动能够激活学生的表现欲望和创造冲动,在主动参与中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思维得到充分发挥。音乐教育对创造性思维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敢于创新。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使学生思维活跃,敢想,敢说,敢问,敢于发表意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热爱、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满足每位学生的表现欲,巧妙运用激励性语言、动作、神态,激发学的创新欲望,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肯定学生的想法,更进一步的提问学习,这样完全将他们的创新热情调动了起来。第二,大胆探索,鼓励学生尝试创新。课堂教学应给学生提供更多尝试、探索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不受教师“先入为主”观念的制约时,自己“试一试”,可试出学生的创新意识,迸发出创新的火花。教师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等于给学生注入了发挥创造力的兴奋剂,学生愿意用自己的心去思考、去探索,就有可能出现令教师意想不到的“奇迹”。第三,提倡“求异”,发展学生创新思维。求异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提倡“求异”思维,教师就必须树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的观念,把思维和表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摆脱教师和课本的思维圈子,在音乐的天地里展开联想的翅膀。

四、提高音乐文化品位

音乐学科是一门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审美情趣的课程。音乐课程内容应以音乐文化为精髓,注重艺术性、人文性、经典性、时代性、民族性以及与多元文化的有机结合;应在尊重学生音乐审美趣味、关注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基础上,精选那些既有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又为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作为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中外音乐文化的认同与理解,从而形成多元文化观念。一项问卷调查显示:1大部分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交响音乐不感兴趣。2喜欢音乐的程度大于喜欢音乐课。(见下表)

从项目1可以看出,56.1%的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只有14.6%的学生喜欢民族音乐,12.6%的学生喜欢交响音乐。这说明大部分初中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对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缺乏兴趣和了解。如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民族音乐和交响音乐,是值得每一个音乐教育者认真思考的问题。项目1显示,仅6%的学生选择“都不喜欢”这一选项,94%的学生喜欢一种风格或多种风格的音乐,而项目2、项目3表明,虽然希望每星期开设音乐课的学生总比率为98.1%,且74.3%的学生希望每星期开设2节或2节以上的音乐课,但只有58%的学生的学生喜欢音乐课,这说明学生对音乐课的兴趣和学习效果远未达到他们的期望值。因此,当代音乐教育应该打破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多元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方法,多渠道、多方面地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开设有关流行音乐的专题讲座,把流行音乐、民族音乐、交响音乐的表现方式、审美方式等,进行生动的横向对比,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帮助他们学习、了解民族音乐和交响音乐。其他学科也是丰富的音乐教育教学资源。如:体育可以运用韵律操动作,配合不同节奏、节拍、情绪的音乐;如语文,可以选用适宜的背景音乐为诗歌散文配乐,烘托意境;如史地,可以学习和了解一些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和国家代表性歌曲或乐曲,以及相关的风土人情。这种融合式的音乐教学,不仅突出了音乐文化这条主线,有利于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提高,而且拓展了知识面,并以艺术化的方式促进了相关学科的学习。

五、完善音乐学习评价机制

音乐学习评价是音乐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音乐课程的审美教育性质决定了音乐学习评价具有多元化与开放性、注重感受与体验的学科特点。应将课程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等全面纳入音乐学习评价系统,在注重评价结果的同时更要注意对过程的评价。在评价方式上应拓宽学生的参与面,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实施学生自评,生生、师生互评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同时鼓励各个学校结合自己的音乐教学实际,进行音乐学习评价方式的改革与创新。音乐课程评价的原则有:(1)导向性原则。音乐课程评价应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发现和发展音乐的潜能,建立自信,促进音乐感知、表现和创造等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教师总结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音乐教学工作,并有利于课程的发展。(2)科学性原则。评价指标的确定和评价方法的选择应以音乐学科的特点和音乐教学的客观规律为依据,体现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性质与价值,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和音乐审美教育规律。(3)整体性原则。无论是评价学生、教师,还是评价学校音乐教育工作,都应从整体着眼,涵盖课程目标的各层面和教学的各领域。对学生的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从不同阶段的回顾和对比中,把握其进步与发展,使评价起到激励和促进作用。(4)操作性原则。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要简便、明晰,易于操作和推广。根据音乐教学的特点,应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把评价融进教学的全过程,使自评、互评和他评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生动活泼的良好评价氛围。

如上所述,正是这些突出特点,吸引了广大音乐教师的无限热情。毋庸置疑,音乐新课程也还有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随着音乐教育实践的推进,音乐新课程标准将继续发挥它的价值。

猜你喜欢

音乐思维评价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