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教学中克服“中国英语”的哲学思考

2009-03-17谭海燕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中国英语第二语言母语

王 雷 谭海燕

“中国英语”作为一类特殊的语言现象,值得更多地关注。因为它与地道的英语表达不相符,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它被教育工作者视为一种语言的错误。在学术界,许多论文谈到这一问题,很多学者,像孙骊,汪榕培等都承认“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指出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语言文化现象,它在语音、词汇、语法和语用学里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有些学者如张培成认为:“中国英语”是中国人在跨文化交际中使用的一种中介,如果没有汉语介入,它就不叫“中国英语”。而之所以有这么热门的讨论是因为“中国英语”广泛存在,人们对它持有不同的态度:有些对它不以为然,有些没有在意它,还有一些对它完全否定。

一、“中国英语”存在的原因

1“中国英语”——语言迁移的结果

迁移这个概念,来自心理学。它是指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时受到已有的知识、技能、方法等方面的影响。在外语学习中,迁移是指母语和母语的学习经验会影响学习者学习新的语言。如果这种影响是正面的,就是正向迁移;如果是负面的,就是负向迁移。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语言学家和心理学家发现,母语对目的语的影响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当学习者在交流时,他们往往会把母语的音素、词汇、语法和文化风俗的规则运用到目的语中去。Kellerman曾指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当母语的一些规则与第二语言的一般规则相近,第二语言习得就会顺利进行;如果相反,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就会有一些困难。White也认为,第二语言学习者难以摆脱自己母语的印记,因此,他们有时会把母语的这种印记带到第二语言中去。Eekman认为,第二语言很难掌握的原因在于其与母语和母语自身的规则极大不同。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正向迁移将会促进目的语的习得,而负向迁移将导致语言错误和学习难度增强。

2“中国英语”——中介语

“中介”这个概念,首次是由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72年提出的。它是指在整个外语学习过程中的心理语言过程中所体现的语言体系,其特点是涉及大量的母语干扰和语言迁移现象,它是一个独立的语言体系。按照这一概念,外语学习过程被视为不断更改母语的规则以适应外语规则的一个过程。Selinker认为,为研究该中介语,我们必须分析学习者母语的影响、母语的迁移因素、学习策略、交际策略和外语规则的普遍规律。在发展过程中,中介语可能不断地接近目的语的水平,但是要达到目标语的水平就很难。 Selinker指出,多达95%的第二语言学习者都未能达成目的语的能力。也就是说,他们没有达到中介语连续过程的终点就停下来了。同时Selinker指出,中介语中的“石化现象”。在石化情况下,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已达到一个阶段,当中介语中的x特征与目的语的形式相同,石化将以正确形式出现;但当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已经达到了某一阶段,中介语的Y特征与目的语的形式不同,石化会以一个错误的形式显现出来。所以我们能看到的所有语言学习者都将使用中介语。它不是由母语翻译出来的语言,也与母语不同。它是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语言,不是任意的,是有一定规则的。

二、了解“中国英语”

正如上文所述,“中国英语”是受母语框架影响的一种语言。作为中介语,它自然会有中国特色,这种特色是无法去除的,也是不必要的。在与“中国英语”有关的文章中,许多学者提到了“中国英语”的每一个语言方面,不过,他们所涉及的例子,主要是关于词汇。它很容易给人一种误解,认为“中国英语”的中国特色主要是以名词和概念的形式体现。实际上,语义学、语用学、话语标记和风格,仍然是很重要的方面。它反映了中国特殊的思维模式,以及从我们一代代中国人现实生活中形成的特殊的经历和风俗。即使就句法方面而言,我们也无须摆脱它们。早在20世纪90年代,有些学者已证明“中国英语”在横向相结合的序列方面是可接受的。通过与“规范英语”相比较,再加上我们自己的经验,一些“中国英语”并不是我们想得那样不可接受。

1母语为英语的人和按照汉语习惯来表达的中国人说出的英语没有区别

I am a soldier.我是一个兵。

This i8 a book.这是一本书。

应该看到,表面上,许多汉语的表达似乎与英语不同,但从不同的角度他们与英语可以被视为是一致的:

He was bom,m 1957,他生于(出生于)1957年。

Turnoff the light before leaving,关灯以后再离开。

可以肯定的是,前者的情况是人所共知的,似乎不必要提及。由于非常泛化,人们并没有注意它们,相反,更加注重不太常见的差异。因此,一些外国学者很早就提出“负迁移和正迁移”并存,以及“避免”和“中介”。他们认为,有些人是怕干扰,所以他们采取回避策略,这不仅会造成代表性不足,而且会引起一些错误。如果遵循本族语表达,这些错误是可避免的。

2有些“中国英语”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英语的袁这习惯,但他们符合英语语法

Yesterday Mary bouolt a book,昨天玛丽买了一本书。(规范语:Mary bought a book yesterday,)

I think she will not come,我想她不会来。(规范语:I don't think she will come,)

3一些“中国英语”不符合英语语法,但符合英语表达习惯

You want me to do that thing?

No can do你想要我干那件事?不能(干)。

Long time n0 see(hear)好久不见了(没听到消息了)。

4中国人所使用的一些英语是所谓规范英式英语或美式英语不能接受的

然而,这些英语对于英语母语使用者来说意思很清楚,当然包括英国和美国人在内,理解没有困难。“中国英语”在这里就充当了交际工具:

His name is called Smith,(他的名字叫史密斯。)

1 want call,you go,(我想叫你去。)

在上述四种英语中,最后一个可能有少许中国式英语的味道,但恰恰是最后两种因为有汉语的痕迹,所以显示了特别的而且难以更改的思维模式。但是,这些中国式英语随着社会发展也在不断减少,既然它们可以被用于与他人进行沟通,那么改变也是必要的。目前,多数中国人试图改变他们的表达方式。因为他们认为自己的“中国英语”不符合英式或美式英语,使用这种英语不优雅,似乎缺乏良好的教育,其实这完全是心理因素。根据这个,在这里有必要说几点:(1)在世界上有许多已被接受的英语变体(如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等),有很多部分也不符合规范的英语语法。(2)在美国和英国的本土,还有很多方言、俚语和术语,也不符合语法规则,但没有得到过多的批判,却被视为是真实的。(3)在实际交流中,使用标准英语的普及面也不大。

总的来说,语言是我们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一它贯穿于我们的思维方式。不论是你讲什么样的语言,“中国英语”都反映了中国文化,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汉语的特点。

三、在教学中辩证看待“中国英语”

首先,由于“中国英语”是一种客观存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当给学生分析“中国英语”产生的原因,说明“中国英语”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鼓励学生不要害怕“中国英语”,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只要是按英语国际音标发音、符合规范英语的语音、语调而且不影响正常表达的英语都可以在交流中使用,应该对那些带有中国文化与思维习惯痕迹但不影响跨文化交流的“中国英语”予以认同。

其次,“中国英语”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特色,是中国文化的沉淀和凝结,有利于更清楚地表达出中国的事物,正是需要传播的。而且它的中国特色也将丰富英语的词汇量,既提高了汉语文化的影响,而且具有凝聚其社会成员的力量。因此教材内容也应该注意适当增加有中国特色的文章,可以以多样形式给学生开设专门介绍中国历史、科技、文化艺术、民俗等方面知识的英语课,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从另—个角度观察和认识自己了解和熟悉的文化,有助于他们将来在跨文化交际场合传播自己的文化,又可以使“中国英语”更加规范和系统。

“中国英语”的存在有客观原因。它含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和特点,在传播中国文化和政治现实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虽然没被广泛接受而且还存在着很多问题有待我们来处理,但它将成为世界英语的一部分,成为标准英语一个重要的补充部分。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辩证地对待它。

猜你喜欢

中国英语第二语言母语
母语
第二语言语音习得中的误读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需求研究述评
母语
茶艺英语的中国英语研究
多种现代技术支持的第二语言学习
《第二语言句子加工》述评
从中式英语到中国英语—译者认可度调查报告
基于近五年政府工作报告热词英译的中国英语研究
母语写作的宿命——《圣天门口》未完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