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09-03-17张泓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语文课新课改文本

张泓平 刘 平

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繁多的非语文内容充斥着语文的课堂,小学语文正在失去语文味

一节课上成汇报课。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本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艺性说明文《只有一个地球》。上课的教师显然是做了充分的准备,展示了大量图片,播放了丰富的影像资料,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节课因为设计思路的新颖,摒弃了繁琐的分析理解,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对学生感情熏陶自然等,获得了好评。但是,细细品味此课,就会发现,这节课更像是一节自然课,或者说是一节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的思品课,却不像是一节语文课,它缺少的是实实在在的语文的东西。

教学本课,除了应该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保护环境的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应该引导学生诵读文本,品味语言,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当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那些非语文的活动上时,反而没有时间引导学生去感受说明文特有的语言准确、生动、逻辑性强的特点,忽略了对说明方法的教学,而这些才是语文课最基本的应该达成的知识与能力目标。而且,表面上看来,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完成得很到位,可是这些目标的达成更多的是靠引进课程资源,靠制作精美的课件,靠名目繁多的图片。用这些去展示地球的伤痕,去激发学生的情感,而不是引导学生深入文本,语文课中最重要的文本反而退身为引发讨论的副本了。这种“语文”为“非语文,-让路的现象并不少见,新课标中倡导的“学科整合”已被许多教师演绎得变了味道。唱歌、跳舞、绘画、手工、游戏、表演,这些非语文现象、非语文活动在语文课堂上大行其道,尽显其能,甚至喧宾夺主。不错,语文是一门不折不扣的综合性的课程,上自天文,下至地理,无所不容,无所不包,同时也承担着丰富人文内涵、提升道德境界等许多使命,但其毕竟有自己的专职,它是“语文”,语文课就应该学“语”习“文”。

2浮华的形式掩盖了教学的真相,小学语文正在变得虚假、热闹、浮泛

观摩课、教研课是新课改的打样课,它能起到引领和示范的作用。但是,新课改以来,许多观摩课、课改课没能带出好头,却带过了头,带出了小学语文教学“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的形式主义教学风气。有一节国家级观摩课,教师素质非常好。课上得声情并茂,每一句教学语言都是精雕细刻的,极有文采,而且自始至终都在用演讲式的语调讲课。甚至对学生的评价也是语调高昂,充满诗意的。整节课就像是在演一出戏,教师一个人包揽了编、导、演等多项工作,学生们则认真地配合教师,假戏真做。新课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合作学习、自主探究就风靡课堂。当然,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用得恰到好处能够发挥更好的作用,但是,操作不当,会适得其反。新课程要求尊重学生个性,注重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就全听学生的。教师权力大下放,让小学生自读课文,自选学习内容,自定学习方法,已是小学语文课堂的“流行风”。这样做貌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定教,其实是放任自流。课文有其自身的结构规则,往往是不能随意肢解,断章取义的,更不能随意调换阅读顺序。新课程注重对孩子的激励,教师就一味地表扬,几乎到了泛滥的程度。一堂课上老师对学生评价最多的就是“你真棒”“很了不起”“为他鼓掌”“你将来会是个科学家”等等。其实,新课改并不忌讳否定性评价,恰恰是反对那些不切实际的肯定性评价。

时下的语文教学改革正在将新课程的理念演绎成肤浅的形式,越来越热衷于好看的课件,繁多的环节、夸张的赞美、形式的合作……越来越缺少属于语文的真正本质的东西。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3脱离文本,随意发挥,刻意的创新扭曲了文本的内涵

过分偏重教学形式的花样翻新和相互模仿,必然导致轻视对文本的精读细研。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不够深入细致,必然缺乏对学生进行及时正确的指导和引领。难识的字不强调,难写的字不多写,难理解的词不解释、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更是一溜而过,使文本学习成了一种浅阅读,快餐式阅读。不去深入文本体会意蕴,不去感受语言的魅力,而是脱离文本,自由畅想,把工夫都花在文本之外。这样做虽然一时间提起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显得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可是,真正面对文本的时候,学生反而失去了兴趣。教学《乌鸦与狐狸》,教师让学生评价,学生说:“狐狸真聪明,太可爱了!”阅读《精卫填海》,教师让学生去感受,学生说:“精卫是只傻鸟!”讨论《三个儿子》中你最喜欢哪一个,学生说:“我最喜欢第一个,因为他歌唱得好。”……在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上,这样脱离文本和作者所要表述的情感,扭曲文本价值的答案比比皆是。我们的教师,本应该对这种问题答案给出否定性的评价,及时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文本所传达出来的真实内涵,相反,教师往往从求异与创新的角度对这种错误观点推波助澜,“你能说出自己的见解,很好”,“你的回答很有创意”。这些冠冕堂皇的不实之词,老师说习惯了,学生也听习惯了,两者都习以为常,麻木不仁了。

二、针对问题应采取的对策

1去伪存真,真真正正教语文

语文教学要反璞归真,真上语文课,就要忍痛割爱,摒弃那些浮华的多余的伪语文的东西。我国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尖锐地指出,新课改的形式主义与浮躁现象太严重,如果新课改最终失败的话,原因大概就出于此。老先生的担心绝非杞人忧天。语文课要开展真正的语文活动,要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语言训练,通过师训生练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课改提倡学科融合渗透,重要的是知识融合,是内容的渗透,而不是形式的。融合与渗透更不能喧宾夺主,冲击语文教学。语文课改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并不是要排斥接受性学习,也不是说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内容都要进行探究、发现。有些问题完全可以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美国教育家奥苏贝尔认为,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是教学的基本形式,学生的知识主要来自接受性学习,而不是自动或独立发现得来的。所以说,自主、合作、研究的学习方式和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是互补的。语文课改提倡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目的是针对实际需要发挥其辅助教学的积极作用,不是多多益善。传统的教学手段也不一定是落后的,万万丢不得。尤其是低、中年级的语文课主要还是靠教师的示范和讲解,靠教师的自身引导和带动,靠学生向教师模仿,这些语文课上的真功夫,是不能靠现代化教学手段包办代替的。

2舍闹取静,安安静静教语文

语文课堂应该是生动活泼的,更应该是安安静静的。华中师大杨再情教授曾大声呼吁:“现今的语文课太闹,没有给学生思考的余地,我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宁静的天空,一块安静而干净的土地。”科学研究证明,讲课中过分激动人心的鲜明形象的东西,会使得少年儿童过度兴奋,会使大脑两半球皮层进入麻木状态。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读书,要让学生潜下心来,体会那些文字,要调动学生的思维,安静地学习,将学习内容融进他们的心灵里去。语文教学要在安安静静的读书中,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从从容容(而不是风风火火)地进行师生互动,开展“读、思、议、练”活动,使学生在动脑、动手、动口的过程中,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学会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语文涉猎与积累的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事情,也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3避虚就实,实实在在教语文

语文教学要求真务实,讲求实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抱着朴实、诚实、真实的情怀,实实在在地上语文课,语文知识要扎实,语文训练要落实,教学效果要切实。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要针对文本对话,不能脱离文本,空谈、虚谈。师生对话,要紧扣教材,深入钻研,要咬文嚼字,理解字词,掌握字词。要善于从文本中词与词、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中去发现文本空白,从文本的字里行间去揣摩作者的未尽之言,未了之情。语文学习强调个性化阅读,是强调阅读主体的不可替代性,并不是爱怎么读就怎么读。爱怎么理解就怎么理解。个性化阅读一定要尊重文本,阅读方式可以多种,但如果脱离了文本,观点再新,形式再活,也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新课改提倡综合性学习,提倡整合语文知识和能力,要时刻牢记语文课程的性质,语文是表情达意的工具性学科,文以载道,文道合一,不能仅在内容上下功夫而忽视了语言训练。总之,语文课就是语文课,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吸收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

猜你喜欢

语文课新课改文本
可怕的语文课
语文课里挣分忙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怎样才能上好一节语文课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