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调控策略

2009-03-17严唤梅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09年12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师生课堂

严唤梅

新课程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若能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民主平等、师生沟通合作、师生共发展的新型师生关系,它必将引领我们开创出一个全新的课堂。师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师生关系就微观而言,主要指师生之间在教育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包括为完成教育任务而发生的工作关系;以满足交往而形成的人际关系;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以情感、认识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等。和谐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在平等尊重、感情融洽、思想沟通等基础之上的交往与联系。

一、当前师生关系的现状分析

首先,从过去的教师支配型向师生平等型师生关系转变。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社会对个体自由空间的拓宽,对个性化、创造性人格的需要,教育对人本身主体地位的重视,平等、自由、民主的教育氛围的出现导致社会教育文化鼓励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创新,敢于质疑,敢与老师在课堂上对话,敢于拥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思想。

其次,教师对学生的绝对权威减弱,学生对教师的依赖减少,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社会信息传递的便利与及时,知识更新的加速,知识获取渠道的多样化使教师的绝对权威性减弱。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教师依然是受尊重的职业,但在新的社会环境下教师的威信与教师的人格、能力是成正比的,特别是教师,当学生的需求发生了改变时,教师的素质如果没有随着学生的需要发生变化,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会下降。

最后,学生的独立意识、民主平等意识、参与意识和权利意识增强,不甘于只是受控于教师,显示出了相对独立、自主的一面,这样就出现了传统教师与现代学生之间的矛盾。如果教师的知识面不够宽,知识专业水平不够深,缺乏创新思维,是不能满足现代学生的求知欲望的,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上得不到相应的发展和满足,就会对失去所学学科兴趣,甚至反感。

二、和谐师生关系的意义

首先,和谐的师生关系能促进师生之间交流了解,有利于教师与学生思想的碰撞。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必须要教师与学生合作才能完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聆听教师的意见,对某些问题进行师生讨论,这将有助于师生双方思想的碰撞,增进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并增强学习信心等。

其次,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热爱一门学科通常是因为热爱教这门学科的老师。教师的教学功底,人格魅力,教育教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是重大的。感情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动力因素中占据着重要的成分,决定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动力。所以在教育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充分发挥教师的个性魅力让学生热爱学科,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

最后,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利于教学。一方面,学生反馈的信息为教师制定科学的教学方案提供了依据,使教师能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重现学生的思维,从而澄清他们的思想,设计出可行的教育方案,使得教师的教育过程得以顺利地进行,而且学生也可以化被动的听受为主动的学习;即教师乐意教,学生乐意学。另一方面,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的感情,使学生从情感上乐意听取、乐意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课堂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罗杰斯认为“促进学习的关键乃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某些态度和品质。良好的师生关系应具备三种品质:真实、接受、理解。教师应做到:要对学生作全面的了解和无微不至的关心;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与学生建立良好的、真正的人际关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安排学习活动;要善于使学生阐述自己的价值观和态度体系;要善于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区别对待等等。”所以,教师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建立平等的、民主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首先,在课前教师要做好调查,要了解学生原有的水平,根据学生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学习准备(学生起点)是指学习者在从事新的学习时,他的原有知识水平和原有心理发展的适应性。教师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实际水平,就不能“因人施教”,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而且面对课堂上及课堂下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就不能自如地应对。对学生情况分析就要知道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起点,思维特点、学习风格,情感态度价值观起点等。对学生的知识水平起点可用概念图进行分析。对学生思维特点、学习风格可通过问卷调查的心理测试分析得到,对学生学习态度可用学习态度量度进行测量,也可用会谈、观察等评价技术得到。只有对整体班级学生情况的透彻了解,教师才能真正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学生进行指导与安排教学活动,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满足学生的需求。马斯洛认为学习的动机来自于人的内在需要。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生理需要;第二层次是安全的需要;第三层次是归属和爱的需要;第四层次是尊重的需要;第五层次是自我实现的需要。教育研究表明,低警戒高挑战的课堂能让学生学得更好,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能让学生学产生习兴趣。首先,教师要让课堂变成愉快欢乐,吸引学生的地方,满足学生生理与安全的需要。其次,教师要对自己的工作富有激情与爱心,要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学生,要不带有偏见地对待学生。努力创造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满足学生归属和爱的需要;再次,教师还让学生多进行合作交流,多赏识鼓励学生,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满足学生被尊重的需要;最后,教师要能将知识联系生活实际,深入挖掘知识的精神价值内涵,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做人,做事,学会生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三,教学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注重个别差异。教学还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因为当教育的节奏超过了学生发展的节律时,就会造成学生身心负荷过重;拔苗助长,将会摧残学生身心的发展;而当教育节,奏落后于学生的发展节律时,教育就很难发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功能。只有当教育节奏与学生发展节律协调一致。教育的影响力量才最大,取得最大的功效。我们还要注意,不同学生的感知、接受能力、知识状况、智力水平、认知风格、先前的经验、兴趣爱好是不同的,也具有不同学习方式、学习能力倾向和个性,对学习策略的其内在的编码系统也不同,因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应有差别。教师要注意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特点,因材施教,同时教师还要公正、公平、不偏心,才能赢得学生的普遍爱戴。

第四,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立足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多样性。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教师将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转向“平等中的首席”。这就要求教师改革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的实践,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鼓励、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动手动脑,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培养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重视对学生学习心理的分析和研究,依据学生学习的规律实施教学活动,从而最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促进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谐师生关系作为构成教学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深刻的影响。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教学环境的激励功能和益智功能,同时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是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更是心与心的碰撞。总之,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一门艺术,它是我们教师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特殊技能。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师生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三喻文化与师生关系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
浅谈技校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