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田型座位模式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2009-03-17程慧智廖宇凡
程慧智 廖宇凡
班级授课制是目前我国基础教育阶段采用的最主要、最普遍的教学组织形式,这一形式能够在一定时间内面向几十个学生进行集体教学,扩大了受教育的规模,提高了教育效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受教育人数多,部分地区教育资源紧缺的现状,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在各种课堂座位编排法中,秧田型排列方式最适合班级授课制这一组织形式,这种按行列式排列的方法使教室中学生的课桌整齐划一,最有效地利用了有限的空间,学生统一面向黑板与教师,相向而坐,教师易于观察学生,有助于调控教学过程,易于系统讲授知识,组织课堂纪律,学生之间减少干扰,注意力容易集中。也正是这种固定空间的座位模式,对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学习自主性、教学交往、学习成绩等产生直接的或间接的影响。座位模式作为一种潜在的影响教学的因素已引起国内外的学者的关注与研究,本文通过对这些相关研究成果的分析和到小学教学现场的观摩,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一、秧田型座位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及分析
1座位与小学生的课堂注意力
在教室里,秧田型座位模式有左右两侧,前排、中排、后排之分,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可以确定每个座位上的学生从站在讲台边的老师及黑板上所获取听觉和视觉上的信息是有差异的,而且这种差异在第一排和最后一排以及左右两侧四个边缘座位上表现的更为明显。根据《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99-1986)》的规定:小学普通教室前排边座的学生与黑板远端形成的水平视角不应小于300,教室第一排课桌前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小于2000ram;教室最后一排课桌后沿与黑板的水平距离不宜大于8000ram。如果班级人数超过一定的数量,就会增加座位的排数,使前排更靠近黑板,后排则更远离黑板,无形中使前排两侧的学生看黑板的角度小于规定的30°角,增加了看清黑板上字的时间和难度。后排的学生离教师的声音源远了,加之小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课堂上不可能时时保持很安静,听清教师讲课自然会受到影响。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要通过口头语言把知识传递给学生,并把一堂课的教学重点用板书概要地标示出来,学生则主要通过听觉和视觉从老师那获取信息来理解和掌握知识。小学生的视力、听力、注意力正处于发展阶段,秧田型的座位模式势必影响坐在前后排,左右两侧座位的小学生注意的转移。注意的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和要求,主动及时地把注意从一种活动或对象转移到另一活动或对象上去的特征。课堂教学是一个系统连贯的动态过程,当处于这些边缘座位的学生努力注视,看清黑板的内容时,教师的讲解也许已进入另一环节,这些学生难以及时把注意力从一个知识点转移到另一个知识点,他们所接受的信息会不连贯,进而影响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及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2座位与小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在课堂上,教师主要通过眼神、动作、对话及肢体言语等来与学生进行交流与沟通,由于秧田型座位模式封闭性的、固有的空间特点,师生之间的互动范围与互动方式受到限制,课堂内的人际交往在质量和数量上都受到很大影响,处于前排和中间部分的学生总能得到教师更多的注意和重视。根据国内研究者的观察发现:老师及学生的课堂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座位之间似乎有某些相关:老师更容易提问那些坐在前排的学生,而有意无意地忽略距其较远的学生。位于前四排的学生相对于其他同学而言,更容易得到和老师直接对话的机会,并且可以得到老师的正向反馈—表扬或指导,同时教师在上课时目光的移动主要集中在前四排座位,而且,教师在教室里的来回走动与停留也是集中在前几排,这样,坐在前几排的学生大有“近水楼台先得月”之势,他们从教师那感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从而不断调整自己,集中注意力,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而坐在后排和两侧的学生在课堂上则较少得到教师目光的注视,课堂上被提问的机会也相对较少,无意识中成了“被遗忘的人”。小学生是最富情感的,教师在他们心目中是最值得尊敬、最有威信的人,这种情感孕育在小学生的内心,他们渴望得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他们能十分敏感地从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及提问中觉察到某些信息。因而,那些坐在后排和四周的学生会感觉自己只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看客,没有得到教师和同学应有的重视,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不利于他们学习主体性的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兴趣也会随之渐渐下降,学习的主体意识日渐淡化。
3座位与小学生的学习成绩
据国内外学者对座位的研究发现,座位与学生的学习成绩存在一定的关系,即从总体上说,坐在教室中间位子的优生要多于差生人数,前排优生和差生人数大体相当,后排的优生人数少于差生人数,小学阶段也不例外。这其中存在主客观两方面的原因,在客观方面,由于秧田型这种模式客观上固有的空间特点,使得在课堂教学中处于不同座位上的学生所接受的信息,教师的关注程度,参与课堂讨论发言的机会,与教师和同学交往的频率,学习的主体意识,学习的态度,课堂纪律的遵守等诸多方面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处于中间黄金位置上的学生在成绩方面相对要优于边缘位置学生的学习成绩。在主观方面,主要表现为小学生的座位是由班主任统一安排,在开学时,座位就基本由老师安排好,没有特殊情况学生的座位是不调换的,小学生更不会自己随意坐座位了。为了更好维持课堂纪律,班主任总是把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安排在中间位子,把调皮捣蛋、不遵守纪律的及成绩差的学生安排在后排或教室的角落,实行真正的边缘化,听之任之,这样有意无意地促进座位的分布与学生成绩优劣之间关系的存在。
二、减少座位排列对小学生学习不利影响的建议
1加强教师工作的责任心
英国学者威尔肯森(CliveWilkinson)认为“教室的环境布置是学生获得学习机会的关键”。座位及座位编排方式,无疑是教学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可以说座位编排的方式、方法及心理、心态代表了教师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水平。教师的职责是使全体学生的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公平地对待每个学生,“以人为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对于不同接受能力、个性、性别、相貌,对于不同家庭社会背景、不同亲疏关系的学生要一视同仁,尽可能主动地去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关注每一个个体生命的成长,让每一位学生不论他是坐在教室的哪个位子,都能深深感受到这份爱与期待,从而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诱因,促使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2要善于运用各种非言语动作
心理学家埃克曼认为,身体语言,如姿势、手势、眼神等是用来传递信息、加深理解和印象的。他总结出肢体语言的七大功能:(1)提供信息;(2)调节交流;(3)表达亲和力;(4)表达社会控制;(5)表现功能;(6)情感影响管理;(7)协助达到目标任务。调查表明,老师在教学中,越靠近学生,学生越容易表现出积极的学习行为,教师以无声的肢体言语形式向学生传达着不同的信息。同时教师的微笑同样拥有着无穷的教育魅力,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微笑能够活跃课堂氛围,活跃学生思维,活跃学生的情绪。能给学生一种宽松的师生交往人际环境,能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关心、宽容和激励。这就要求老师要善于利用一切机会,多凝视学生,多在学生身边停留,特别是那些坐在后排的学生和差生。教师通过肯定的眼神、微笑、点头和手势等等营造融洽和谐的课堂气氛,缩短师生的心理距离,促使学生形成最佳的情绪状态,主动投入、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身心全面的发展。
3增强课堂提问的目的性、科学性
课堂提问是一种必要的教学反馈手段,它不仅可以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利于个别训练,还可以使师生情感得到交流。大多数小学生乐意被老师提问,表明他们的学习参与意识强,想得到同学们的认可和老师的评价,在小学生心里,常被老师提问是自己得到信任和重视,可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信心和动力。因而,教师要增强课堂提问的目的性、计划性、科学性,课堂提问设计要以中上等学生水平为基点,兼顾优、差生。提的问题要让中等生经过思考后能够回答出来,即“跳一跳,摘桃子”,为了适合优、差生的特殊需要,在此基础上将某些问题作一些深化,将某些问题分层次,以便在课堂中向优、差生提出。同时课堂提问要面向全体学生。特别是差生都有被提问的机会,使提问具有普遍性,创设一个平等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得到锻炼。
4合理安排学生人数,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据调查我国目前小学班级规模普遍偏大,班级人数大多超过50人,在中小城镇这一现象尤其突出。试想,教室座位排得满满的,连转身的余地都没有,坐在后面的学生既听不清老师讲课,又看不到见黑板上的板书,老师也难以看清后面的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也只能顾前而无法顾后了,课堂纪律的组织难度增加,对教学监控的有效性降低,学生人均参与学习的机会,受教师关注的次数相对减少。因此,适当控制小学班级的规模,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资金投入和政策的扶持,改善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享有一样的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