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抗震救灾的三层次心理援助模式研究

2009-03-17李德芳

关键词: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干预

李德芳

关键词:心理援助;援助模式;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心理重构

摘要:汶川地震给灾区人民造成了强大的心理冲击,因此,将心理援助纳入震后救援工作,是心理咨询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心理咨询工作者应根据灾区人民不同的身心受损情况,采取心理教育一心理咨询一心理治疗三层次心理援助模式。使灾区人民在情感、信念、心理需求等方面得到科学系统的心理援助,帮助他们尽快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中图分类号:B845.6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70—04

一、问题的提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了8.0级大地震,许多心理援助人员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现场,开展心理救援工作,他们在灾区不怕苦、不怕累,做了大量的心理援助工作。但是,针对灾区大面积的受灾人员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援助工作,我们的经验还不够丰富,难免会出现一些考虑不到的问题。比如很多心理援助人员采用的心理援助方法单一、呆板,他们缺乏丰富的临床经验,使得心理援助工作的实效性不明显,不太受老百姓的欢迎;再加上由于这次地震受灾面广、受灾人员多,而心理援助工作又缺乏统一的指导,使得许多受灾人员的心理伤口得不到及时清理、缝合,有时还给他们造成了第二次心理创伤,等等。

心理援助是指心理专业人员从人的安全、情感、信念、心理需要等方面去关注受灾人员的精神创伤与痛苦,通过与受灾人员建立良好的人际互动和积极的社会情感支持,来增强受灾人员的内在精神力量,促进受灾人员心理康复的过程。它是一个连续的系统性工作,应根据灾区环境与受灾人员的具体情况来切实有效地开展。2008年5月26日.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高洪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说:教育部成立了中小学灾区心理援助专家工作组,对灾区学生启动了心理援助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对灾区全体学生开展系统的心理援助,使学生恢复到正常心理状态。他说,心理援助工作应坚持四个原则:第一坚持科学性。因为心理援助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第二面向全体。要让每个学生知道地震之后出现的各种心理状况都是对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映。第三要分阶段实施。根据学生震后依次出现的反应,开展以指导、鉴别、升华为重点的心理援助工作。第四要分人群开展。应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受创程度开展心理援助。5月29日,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委员会主任林崇德教授提出:心理援助要有组织、有计划。虽然大量受灾群众急需心理救助,但这项工作绝不能搞群众运动,要科学有序。因此,我们西南交通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们在灾区近一个多月的抗震救灾中,根据心理咨询工作的特点和灾害情景的变化与当事人身心受损情况,开展了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治疗等三个不同层次的心理援助工作,使灾区的受灾人员能得到科学系统的心理援助,尽快恢复心理和身体的创伤,以积极的心态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工作中。

二、三层次心理援助模式的结构

心理援助是一个系统性的助人自助的过程,它是通过心理援助人员积极的介入,采用信心支持、精神安抚、心理重建等专业教育和辅导治疗,增强灾区人员的自助能力的过程,是通过人际互动,传递与交流积极的生命能量的过程。它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式,比如可以陪伴灾区人员一起承受危机,以缓解受灾人员的痛苦;或通过感同身受的情感表达来疏导受灾人员的不稳定情绪;还可通过向受灾人员提供确切的信息,减少不确定因素,来增强灾区人员的安全感和心理承受能力,协助灾区人员度过心理危机,使他们重塑人生目标,尽快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

由于受灾人员个体所处的社会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有很大的差异,这就要求心理援助人员应当根据受灾人员的不同身心受损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不同层次的心理援助工作。我们经过一个多月在灾区现场的实际工作,对不同层次的心理援助的实效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一定的心理援助模式的指导下,做系统的援助工作,其效果较好(花时间少、生活效应大、效果稳定)。(2)科学系统的心理援助模式应当分成三个层次,这样既有利于援助者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又有利于援助者的人员分配。具体的心理援助模式见图1。

第一层次:要面向全体受灾人员进行以科学知识宣传普及为主的心理教育,使受灾人员释放紧张、焦虑的情绪,增强安全感,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第二层次:对只有轻度创伤的受灾人员,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的心理援助工作。对受灾人员进行心理关怀,情绪疏导,使他们重建生活目标,尽快摆脱心理困扰。

第三层次:针对失去亲人、身体残疾而导致身心严重受伤的人员,应开展以心理治疗为主的心理重构和心理能力训练,使他们尽快恢复心理健康,重建精神家园。

三、三层次心理援助模式的操作过程

1向受灾人员宣传地震科普知识及应对方法

人类在适应环境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精细而复杂的对抗威胁的心理机制。在人的大脑的情绪中枢有专门对付外界危险事件的“逃跑一战斗”中枢,当人们觉察到外界有危险事件时,立即启动“逃跑一战斗”的情绪反应模式:交感神经系统兴奋,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增强,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支气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为肌体提供大量的氧气和养分;内分泌系统活动增强,产生大量的糖皮质激素,增加血糖,为肢体的肌肉活动提供能量。这样,人们迅速采用“逃跑一战斗”的方式来躲避和对抗危险,以适应环境的变化,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

因此,在面临危险的情景或危险给我们造成损伤时,每个人都会产生激烈的身心反应。在情绪上:(1)感到恐惧和担心——害怕地震会再次发生;害怕亲人会受到伤害,如果只剩下我一个人怎么办?感觉自己要崩溃了。(2)觉得自己茫然无助——在灾难面前,人是脆弱的,简直不堪一击;好像世界末日到了,一下子什么都没了。(3)感到悲伤——失去亲人、朋友,感到非常伤心,无法忍住哭泣。(4)非常内疚——面对眼前一片废墟,我没有救出一个人,可我却活着,有罪过感。(5)很生气——上天对我怎么这么不公平,所有灾难都发生在我身上?如果救灾人员快一点来就不会这样;别人根本不了解我的痛苦。(6)感到孤独——再也没有人关心我了。不停地想失散的亲人、朋友,希望他们能出现在我身边。(7)很敏感——听到与地震有关的消息,会觉得不舒服,感觉地震会再次发生。整天睡不着,做噩梦,甚至会从噩梦中惊醒。在身体上:会感到疲倦;喉咙及胸部感觉梗塞;呼吸困难;肌肉疼痛(包括头、颈、背);消化不良;月经失调;有反胃、拉肚子等生理反应。所有这些身心反应都是人在应激状况下的正常反应。随着外部威胁的减弱或危险的消除,人的身心反应也随之缓解或消除,而且这些身心反应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主动

调节而改变。

身处灾区现场的所有的人都会在情绪、生理、行为上产生强烈的应急反应,因此,应首先开展大规模的心理教育宣传,告诉他们在灾难面前,我们感到害怕、难过、伤心、绝望,这都是正常的反应;有时候脑子里还会一片空白,不知道该干什么,这也是很正常的。经历这场巨大的灾难后,如果出现无法抑制的恐怖情绪,或者反复出现灾难场景,请不要惊慌,这十分正常,这种情况会持续一段时间后慢慢消失。我们要在灾难面前学会好好照顾自己,尽量让自己的生活作息时间恢复正常。如果心里很焦虑、很烦躁,吃不下、睡不好,可以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活动,以缓解交感神经的过度兴奋,使自己身心平和下来。让我们机体的内在调节系统去自动工作,经过一段时间后它就会自然好起来。

2开展以团体心理辅导为主、个别心理辅导为辅的心理辅导

面对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灾难,许多人失去了亲人、朋友,家里的房子没了,单位的工作大楼没了,平时熟悉的街道不见了,一切都感到那么陌生……怎么一下子什么都没了,很多人都懵了。

在灾难应激条件下,一个人可能会变得畏缩不前,甚至“垮了”;也可能表现得过于激动,整天叫骂、抱怨,甚至可能酗酒,对未来失去希望。因此,在给灾区人员做心理援助工作时,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鼓励他们把积压在心里的话说出来,通过相互倾诉、支持、鼓励,以舒缓情绪,发现新的生活目标。在这种情景中,团体心理辅导效果最好。首先,我们跟他们接触,建立比较融洽的相互信任关系,并对他们的情况做概括性的了解,然后把有相似经历的、年龄相当的、目前的情绪状态比较相同的人群集中在一起,组成接受心理辅导的小组。根据各团体的特点,事先制定一个预期的目标和具体的操作方案。如这个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总共需要做几次可达到预期目标,每次活动的内容和具体操作步骤,都要做详细的安排设计,事后及时分析评价并对团体成员做回访以了解心理辅导效果。而且每次活动都是在上一次活动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根据具体情况变化做相应的调整,其目的就是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使他们心理逐渐向好的方面发展。比如在5月19日,我们到了一个有700人的灾民安置点。通过跟他们接触,发现许多30~45岁的青壮年,普遍感到心里很烦躁,他们说:“我原来有很多事要做……现在不知能干啥”、“家里上有老,下有小,今后怎么办”、“现在什么都没了……前途一片茫然……”。我们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就针对他们的具体情况做了“适应新生活”的团体心理辅导,共做了4次活动(每次活动间隔3—4天)。第一次活动是针对“现在心里烦”,采用危机叙谈法,让每个人把地震给他们带来的灾难,他们所见、所想、所忧虑都统统说出来,相互安慰,相互支持,舒缓情绪。第二次活动是“为明天而休息”的认知重建与放松训练,针对他们觉得“自己不该在这里闲着”这个问题,以及目前国家对灾区的政策、计划、安排,和今后自己可能会遇到的工作等进行积极讨论,以改变灾区人员的观念。然后引导灾区人员“为了明天,现在的任务是好好休息”,使他们逐渐恢复身体的精力。第三次活动是“为明天做准备”,让灾区人员相互交流自己原来的工作生活技能、特长、成功经验等,通过交流让他们发现自己和他人的优势,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去寻找新的生活目标。第四次活动是“只不过从头再来”,这次的活动是对受灾人员因生活中出现困难,以及因情绪波动而产生的丧气或抑郁现象进行疏导,用积极的生活目标来引导灾区人员面向美好明天。这次的团体心理辅导受到灾区人员的欢迎,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三周后,许多受灾人员都离开了安置点,去寻找他们新的工作,留下来的一些人也正准备出去找新的工作。

温家宝总理说:“多难兴邦”,这应当成为我们协助灾区人民重建家园的认知导向,以引导灾区人员从灾难中看到光明和希望。许多人是被突如其来的毁灭性灾难扰乱了理智、情感,一下子陷入绝望。而心理援助就是通过传递积极的信息,帮助他们寻找新的希望,以增加灾区人员的可控制感和自我信任感,并为他们提供切实可行的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使他们在新的现实中重新找到自己人生的支点,重塑生活目标,尽快适应变化了的新环境,恢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3开展以心理重构和心理能力训练的心理治疗

在汶川地震中,很多幸存者都失去了亲人,失去了完整而健全的身体。当情感所依托的亲人突然离我们而去,原来美好的生活信念被粉碎了,许多幸存者感到自己“一下子从天堂摔到了地狱”,陷入“黑暗的深渊”,整个生活失去了目标和意义。

丧失亲人给幸存者的打击和造成的创伤是巨大的,有的人会从此消沉。必须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经过漫长的心理创伤的清理、包扎、愈合、新的心理能力的培植,社会关系的重建,未来生活目标的重新设计、社会生活技能以及一系列的社会行为训练等,才可能使他们受伤的心灵得以治愈,这是一个“告别一再生一重塑”的心理重建的过程。在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时,要根据人的情感、信念、心理需要等生存动力作用机制的规律,去寻找治疗的切入点,并采取科学有效的专业治疗方法和技术,按照规范的治疗程序来逐渐开展工作。因此,应在受灾地区建立心理干预基地,组织心理咨询专家为灾后重建提供长期心理援助。重点为受灾中心地区和附近地区的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的幼儿、儿童及青少年及其家长和教师提供长期的心理援助服务,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恢复信心,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猜你喜欢

心理教育心理辅导心理干预
浅析赞赏教育在中学教学中的运用
关于高校贫困生心理教育的几点思考
谈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设计
浅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中的运用
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方式探析
心理辅导在小学班级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当代大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辅导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