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概念源”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

2009-03-17沈秋凤

关键词:具身认知

沈秋凤 丁 峻 陈 巍

关键词:具身认知;元语言觉知;言语产生;概念源

摘要:言语产生过程融合了人的认知能力和躯体肌动的技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纵观言语产生过程理论研究的现状,结合第二代认知科学“具身认知”的观点和渗透元认知思想的元语言觉知能力,可以提出“概念源”原型(prototype)以及在这个原型驱动下的言语产生过程的理论框架,并能从整体的角度探讨言语产生的过程。“概念源”是以身体为基础而形成的,包舍身体系统(发音系统)和思维系统。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概念源”能被语流中的新刺激不断激活,使得言语交流得以维持并发展。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09)01—0039—05

一、引言

言语产生是将说话者要传达的意义转变成声音的过程。目前一般认为言语产生的过程分为概念的准备(conceptual Preparation)、词条选择(Lexical Selection)、语音编码与音节化(Phonological Encoding a11d Syllabification)、音位编码(Phonetic Encoding)和发音过程。另一种扩散激活理论,是Dell等根据联结主义发展而来的,把言语产生分为四个水平:(1)语义水平;(2)句法水平;(3)词素水平;(4)语音素水平。在口语计划过程中,四种加工模式处于并行与串行的交互映射状态。

这些理论从语法学的角度分析了言语的产生,对言语的产生过程进行了分解,这对语言学的研究有益。但是言语产生一般以语流的形式呈现,分解言语产生的过程,并使连续言语中的大量音响信息在这一过程中损失了,这对真正了解个体意图是十分不利的。国外研究表明:个体在言语交流中传达的信息总量=7%的文字+38%的音调+55%的面部表情。

James认为将经验分解为元素是“心理学家的谬误”;Holt提出,行为必须从整体角度研究。那么言语行为作为行为的一种,也应该从整体的角度去考虑。我们在具身认知和元语言觉知的视域下,提出“概念源”这个原型,从整体的角度探讨言语的产生过程。

二、具身认知观

针对传统认知观“计算机隐喻”的不足,第二代认知科学以确定心智的身体基础、身体在认知和社会活动中的首要作用为标志,以理性和经验表明身体是我们接触、介入、认识和拥有世界的枢轴(pivot),是心智表现的最初样式。当代认知科学提出了具身认知(Embodied Cognition)观,在此暂不讨论具身认知观在翻译中存在的不同观点,但是不同翻译之间的核心理念是一致的,都试图对心一身一世界之间的交互方式给予系统的理论说明,主张“认知是一种高度具身的、情景化的活动,甚至思维的存在应当首先被看作是行动的存在”。

具身认知观认为机体的认知能力是在身体一脑活动的基础上实现的,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是必须相应于环境的状况而不断变化发展的。可见,“具身观”的基本点是:具身的(embodied)、情境的(situated)、发展的(developmental)、动力系统的(dynamic system))。因此,具身认知下的言语产生应该具有这些特征。

人类拥有言语产生的身体基础:Broca区为运动语言中枢(BA44/45,这里BA为Brodmmm Area)的缩写;顶叶运动区和运动前区(BA6)涉及所有的语言运动器官组织,包括口、唇、舌及手等发音和书写运动器官组织;颞叶中初级听觉区(BA41)和听觉联合区(BA22)主要接收听觉刺激并进行语言高级信息处理,还包括语言思维等功能区。一般而言,语言活动大多数发生在左脑,但隐喻以及声调、表情、体态等非语言性内容意义则发生在右脑(对于语言中枢位于右脑的左利手人则恰好相反)。

具身视域下的言语产生过程又是如何成为情境中不断发展的具有动力系统的过程,这就需要结合“元认知”思想来进行进一步的讨论。

三、元语言觉知能力

“元认知”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Flave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他指出,元认知被广泛定义为任何以认知过程和结果为对象的知识或是任何调节认知过程的认知活动,即包括对自我的认知能力(静态)和当前正在发生的认知过程(动态)的认知,以及两者相互作用的认知。关于元认知的要素,目前存在很多不同的观点,一般认为元认知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三种成分。

“元认知”把人当作一个完整全面的个体进行研究,对个体走向社会有重大意义。由于人在实际生活中更需要元认知能力,需要有计划地处理问题,及时反思发现和改正自己的错误,因此,不同的学者把它渗透到不同的领域,如元记忆、元理解、元学习等。在现实生活中,个体要走向社会,必须用语言进行交流,而且要学会根据语境灵活使用语言,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实现个人的发展,但是个体对自身言语行为有何认知?

以Tunmer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句法意识、语音意识以及语用意识都是元语言技能的一个方面。受元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Clark研究发现,2岁儿童在语言学习方面已表现出自我调节能力,他们经常自发地练习和纠正自己的发音、语法并对物体命名,以提高自己与他人交流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Gazden对使用语言和分析语言的能力的区分有很好的阐述:我们不仅能行动,而且能对我们的行动进行思考;不仅能学习和使用语言,而且能把它作为分析和评价的对象,这是我们人类独特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元语言觉知是一种特殊的分析语言的能力,它的构成有特殊的认知要求,并不像说和听那样,很容易普遍习得。

因此,我们认为元语言觉知能力应是一种相对抽象的加工技能,对语义、句法、词法和语音觉知具有敏感性,是一种使言语行为得以持续并发展的元认知能力。元语言觉知知识是个体用来分析、描述、谈论某种语言的语言,也就是加德纳描述的用语言来反思语言的知识;元语言觉知技能是个体不断对自己的言语行为进行积极而自觉的监视、控制和调节的过程中使用的方式和手段;元语言觉知体验是个体在言语行为过程中即时产生的认知和情感变化,它不断激活新的元语言觉知知识,产生新的理解,使元语言觉知技能更具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控,并且起到桥梁的作用。

认知神经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好地证明了元语言觉知调控能力存在的可能性,Marsden和Obbeso得出结论:“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控制动作时也洞察其他的功能,尤其是思维仅有心理运动而没有动作时,分布在整个额叶中的基底神经节是一个精细的仪器,规则地控制思维和行动,当遇到新的情况时,会允许思维和行动随之发生变化。”

四、“概念源”驱动下的言语产生过程

一般认为概念是对具有共同特性的客体、关

系、时间、属性或品质加以归类的一种心理范畴。具身认知下的概念则更强调心理范畴的身体基础,G.Lakoff和M.J0hnson提出概念结构是来自我们的感觉运动经验和引发感觉运动经验的神经结构。即身体是一个创造性的整体,是各个部分的互补和相互促进。在最基本的层面上它是一个物质系统,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通过大量的肌肉协同作用,共同完成言语产生的任务。

Caroll提出的语言关联性假设的发展性理论(developmental theory 0flinguistic relativity)认为,儿童习得语言以前就通过与环境接触获得了辨认物体的能力。儿童发现有些东西在不同的环境中反复出现,于是有了概念,即感知不变式(perceptualinvariants)。感知不变式所代表的经验划分有时符合自然法则,有时会受制于环境,是表面现象,未必科学。

我们融合身体基础和自然法则两方面的思想,提出“概念源(原型)”的观点,认为“概念源”是由身体和思维两部分组成的原型,即言语产生的发音系统和思维系统。“概念源”源自现实世界的不同情境,是个体与环境的反复交互,是神经一肌肉运动表象和思维图式的结合(见图1)。身体有一种本能的、寻求生存和发展的生命能力。这样的结合会伴随个体的成长不断增加并发展,只是趋势不一致:某些结合因受到反复的强化而不断增强,有些则减弱甚至消退,有的会加入新的元素,形成新的结合,并继续发挥作用,其中联结强度大的,被激活的概率也大。

(一)思维系统

W.Wundt认为,言语产生是统觉的分析功能。是一个不可表达的有组织的整体思想向一个由词的序列结构所组成的可表达的句子进行转换的过程。思维系统的任务是完成这个转换过程:概念化、言语的认知规划。任何个体不可能具有完全相同的具身认知,在同一个情境中,不同个体的元语言觉知能力会指向不同的成分,也就不可能产生同样的言语行为。那么为什么在用口语交流时能形成言语流呢?笔者认为,口语产生过程中,有一个高度概化的模式,使言语产生过程中出现“自动化”环节,这样可以弥补个体认知加工容量有限的局限,提高效率。Jung曾经用“曼陀罗”来表征人格的四种维度,在具身认知和元语言觉知的视域下,言语转换过程的概化模式可以用类似于“功能曼陀罗”的图式来体现(见图2)。

1言语产生的环境——客观与主观的结合

言语产生的环境是具身的,是嵌入自然和社会环境约束中的,是必须相应于环境而不断发展的。环境对于机体不是外在的、偶然的,而是内在的、本质的。

元语言觉知能力处于能力集合的环境中,任何个体不会一个个孤立地去发展自己的能力,相反,各种能力在个体身上都能达到和谐的耦合。对一种能力的把握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对其他能力的把握,经过实践,各种能力作为一个统一体置于个体的控制之下。

因此,言语产生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能力承载这个过程的个体在合适的具体环境中产生的。“有承载能力”是指个体已经具备了言语产生的各种能力,如:发音能力、观察能力、根据语言使用的情境作出敏捷反应的能力等。在言语产生过程中,各种能力都处于一种时刻准备的状态。

2感官与直觉——构筑言语产生的“心理体”

感官是具身的承载体,用来收集言语流中的听觉、视觉元素和各种空间信息,获得构成言语信息的体象。直觉是动态的,是一种跳跃性的思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迅速的识别、敏锐的洞察、直接的理解和整体判断的思维过程。直觉是我们的身体在绝对运动的世界中时刻经历着的——被激活的每一组神经一肌肉的结合和元语言觉知能力调控下运行着的思维的相互协调和重组:事物的某些要素的重复出现或要素之间明显的强弱对比,或某种手段、方法的反复有效,使个体在此基础上便自动化地作出了猜测和内化,并在相同或类似的情境中加以应用。随后,类似的情境则起强化作用;遇到新的情境,个体或是同化,或是改变自己的结构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最终达到个体的平衡。

心理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对概念还未形成字词之前是采用何种形式存在的已达成共识,他们认为存在某种形式的“心理体”,即一种有别于语言的表征系统。那么,这个“心理体”有怎样的特性呢?目前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我们可以大胆假设“心理体”的形成:首先,“概念源”被激活,能否被激活取决于它到达头脑的容易性,这是由产生它的身体、各种认知能力和激发它的事件的特点共同决定的,两者的相似程度和联结强度决定了被激活的概率。其次,感官和直觉相互作用,身体经验认知的无意识和元语言觉知经验有意识的不断积累,即语言符号所代表的观念、事物、过程、关系等被有规律地建构为具有身体表征的特定的排列方式。不同的排列方式产生不同的意义表征,使之获得具体情境中的具体概念达到语言信息的内化,从而对欲交流的信息进行概念化。因此,“心理体”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关系的表征。

3思考、感受与自我调控——言语产生的“规划器”

思考的特点是具有客观性,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是对元语言觉知知识进行思考;思考是超越具体情境,但又是在情境的基础上利用逻辑和理性对情境进行分析的。与思考互补的是感受,它是元语言觉知体验,有很强的主观性。

内化的语言信息在个体的认知结构中以平衡的状态存在,当受到环境中的信息刺激时,“心理体”被激活,它所表征的意义被还原的同时,个体欲表达的思想也用语言符号表征出来。若两者有冲突,自我调控系统就会监视环境中的新信息,并从言语的、心理的、生物的、文化的角度进行修正:语义、句法和词法是否规范,语音、语调、语气是否符合情境和心境,表达方式和俗语等是否符合地域文化等。这些能纳入个体已有认知结构的则被内化,以加强、丰富主体原有的结构和认知;若有不相符合的新异因素,主体则改变原有的结构与认知,形成新的、更加符合实际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达到新的平衡。

自我调控不仅要监控外在环境中的信息,而且要对个体的内部环境进行监控。因为言语行为具有行动的力量,并且关注的重点不只是从语言中透视某种客观实在,而是不断分析建构社会世界。所以,个体在言语产生过程中不断会有新的认知体验和情绪产生,这些感受会被自我监控系统及时地发现,并反过来调控言语行为,不仅使表达思想的语言结构更加完善,而且让语言具有丰富的外观的语言感性表象,即包括意义单元、词语、短语、语音、语调、表J隋等。在发现言语中的失误后,个体会自行中断说话,说一些表示正在校对的插入语,改变说话的语速、语调等。因此,言语行为是生成的、多产的、动态的,带有个体独特鲜明的特点,更带有所处情境中的情绪。

(二)言语产生的发音系统

言语信息经过概念化并形成语言的认知规划后,最终要通过发音装置才得以生成。“概念源”被激活时,同时激活了其中言语产生的发音系统,“概念源”中的发音系统是对特定语言中的特定音位(phoneme)的发音。因为在任何一种给定的语言中,能用来将一句话跟另一句话区别开来的、最小的口语语音单位是音位。只有音位才能自由地、创造性地组合,使得“有限”的资源产生“无限”的组合,形成丰富的言语。

流利的言语发音需要大量肌肉的协同作用,这些肌肉分布在呼吸系统、喉部系统和前喉部系统或称声道系统。言语的肌动控制是从大脑的肌动命令开始的,当我们在编制话语的语言计划时,负责言语产生的大脑结构就向呼吸系统、喉部系统和声道系统的肌肉发送信息:前额叶向额叶发送模式化的语言表象指令,额叶据此产生有机匹配的神经一肌肉运动表象,并将此分配给脊髓和内脏的执行单元。

五、小结

言语的产生源于身体经验和意识经验的有机结合,是思维驾驭下的语言知识的创新生成与动态再现,是语言符号情境意义的实现。在“第二代认知科学”和“元认知”的视域下,言语产生过程充分重视身体的基础作用,以及元语言觉知的监控作用。在言语产生过程中,由于言语流带来的新的刺激,以身体为基础形成的“概念源”不断被激活。它的循环使得言语交流得以维持。在新的视域下,还要强调语流的作用,语流能充分展现个体由内而外的情感流露和由外而内的感性表象,为言语的交流提供想象一预设的信息,借助言语行为个体能够优美自如、妥贴恰当和富有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思想、深层感受,进而实现人与人的信息交流、价值沟通与行为协调等高层次的目标。

猜你喜欢

具身认知
温和的具身认知:认知科学研究新进路
“具身认知理论”下的初中生物概念生成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身性教学策略初探
基于具身认知的图书情报专业硕士教育质量研究
具身认知视域下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教学反思
同步行为对合作行为的促进作用
身体对心智的塑造:具身认知及其教育启示
具身认知及其对课堂教学的启示
运用具身认知理论 开拓新型教育模式
论技术知识的具身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