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产业转移研究
2009-03-16鲍飞涂建华
鲍 飞 涂建华
摘要各种资源要素价格上升、劳动力短缺、市场萎缩、产业发展模式的不合理以及国家为应对金融风暴采取的内需政策是导致珠三角产业转移和转型的重要原因。因此,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政府部门应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转变发展模式,避免产业空心化,正确选择应该引进的产业,促进产业转移和升级。
关键词珠三角;产业转移;原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F403.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09)02-0226-02
珠三角,即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市区、惠东县、博罗县、肇庆市区、高要市、四会市,总人口4 230万人,土地总面积41 698万平方千米,其中建设用地(包括城市建设用地、建制镇建设用地和村庄建设用地)面积6 640km2。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抓住全球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其自身的廉价劳动力、土地资源等方面优势,使其加工制造业在品牌建设、企业管理、资本运作、人才培育、产业配套等方面积累了明显优势,并发挥着集群效应,为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通过承接全球产业转移,珠三角已经完成了从传统的农业经济向重要的制造业中心的转变,并成功实现了第二、第三产业双重主导的经济社会全面联动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产业结构已经基本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到工业化,再到产业多元化发展的转变,形成了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产业格局。然而,随着珠三角民工荒的暴发,其原有的低成本优势消失,以劳动密集为特征的加工制造业逐渐暴露出其弊端。事实证明,工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产业转移是必然趋势。有效配置市场资源,将生产加工环节有选择地迁移到成本相对较低或靠近终端市场的地区,是绝大部分工业企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1珠三角产业转移现状
1.1出台政策
从2002年出台的《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山区发展的决定》对珠三角与山区两翼共建产业园区的设想,到2005年3月出台的《关于广东省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江三角洲联手推进产业转移的意见(试行)》(粤府〔2005〕22号),正式拉开了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的序幕。这些政策的出台,表明了政府对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的决心和力度。2005年8月,广东省经贸委下发《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随后下发《关于贯彻实施广东省产业转移工业园认定办法有关问题的通知》,环保和国土部门相继出台了环境保护和用地等政策意见,依法依规,有效推进产业转移工业园的工作[1]。
目前,经广东省政府批准,共有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中山5个珠三角城市与韶关、梅州、河源、惠州、肇庆、湛江、茂名、阳江、云浮9个山区和东西两翼地级市共建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24个。这24个产业转移工业园分别认定了其主导产业,确定以下产业转移:
(1)深圳向梅州转移电子信息、电气及自动化产业,向和平转移钟表制造、电子及通讯设备产业,向潮州转移机械制造、新材料产业,向吴川转移电子、玩具产业。
(2)东莞向兴宁转移汽车、五金机械产业,向始兴转移电子、精密机械装备产业,向乐昌转移机械、家具产业,向惠东转移鞋业、家用电器产业,向龙门金山转移服装、家具产业,向海丰转移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产业,向信宜转移毛纺织业、农林产品深加工产业,向阳春转移电子电器、服装产业。
(3)中山向河源转移电子通讯及器材、机械模具产业,向浈江转移电子信息、机械制造(液压元件、汽车配件)产业,向怀集转移家具、金属制品产业,向阳西转移纺织服装、食品医药产业,向阳江转移电子信息、日用电器产业。
(4)佛山向德庆转移打火机(烟具)制造、家具产业,向云浮转移轻工机械、电子通讯产业,向云城转移机械制造、家具产业,向清远转移机械制造、医药产业,向廉江转移小家电制造和加工产业,向阳东转移五金机械、家具产业。
(5)广州向电白转移电子电器、纺织服装产业。
1.2产业转移情况
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得益于香港等地产业转移,香港与该地区的关系密切,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港资企业占珠三角全部外资企业的72%。另外,在珠三角有半数的制造企业属于港资或有港资参与,港商在深圳、东莞、广州、佛山等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共计设立了55 200家制造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占55%,规模以下工业占45%。根据香港总工会的研究报告,在珠三角有10%的港资企业2008年将可能倒闭,37.3%的港资企业正计划将全部或部分生产线搬离珠三角,有超过63%的企业计划迁出广东。其中,珠三角外迁的港台企业,涉及的产品销售额为12.14亿元,约1.3万名员工[2]。
深圳家具、纺织服装业迫切待转。由于服装业的利润越来越低,已经有很大部分转出。深圳家具已遭遇到了发展瓶颈,靠一线城市和出口已经很难维持其家具霸主地位,出征二、三线市场既是情非得已,也是另谋出路的关键一步。深圳的生物制药产业,主要看重的是西南地区的生物资源,很多总部仍然在深圳。
东莞首先要转移的是纺织服装业,其次是电子信息业,最后是家具企业。纺织企业已经开始抱团去外地寻找商机,信息电子产业不是全面转移而主要是针对外地的合作,仅虎门镇,去越南的电子信息产业就有300多家,东莞还在越南建立了东莞工业区,主要的模式是利用越南的市场以及东莞的资源。
在中山市与山区及东西两翼共建的5个产业转移园中,目前共有28家由中山转移出去的企业,主要包括鞋类、五金、纺织、服装、玩具、电子、食品加工、物流配送等行业企业,另外,近2年由中山市迁往省内外或国外的企业与项目也有20项左右。2007年以来中山共有203家工业企业关闭,均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电气机械、纺织服装、家具、金属制品等传统行业,初步估算企业关闭减少工业总产值8.3亿元左右;共有14家工业企业整体外迁到市外,均为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纺织服装、灯饰等行业,初步估算企业外迁减少工业总产值6.6亿元左右。
佛山按照有关整治工作要求,计划对南庄辖区内的75家陶瓷企业,分门别类开展整治工作,重点整治“淘汰转移”类企业,原则上将现有陶瓷企业的低端生产线全部搬离南庄。2008年底前,完成56家企业整治,2009年年底前,完成全部陶瓷生产企业的整治工作[3]。
2产业转移原因分析
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的变化引起的产业在一国内部或国家间的转移活动,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国际间或地区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是一国或地区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重要途径[4]。据此分析,珠三角产业转移主要有以下原因。
2.1资源要素价格上涨
经济活动的目标就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由于区域间比较优势的存在,导致了地域分工与区际贸易的出现,同时也使区域间在分工与贸易的基础上各自获得了更多的比较利益;同样由于比较优势的存在,导致了资源要素在区域间的流动,从而使区域间比较利益的获得方式更加复杂化。由于产业比较优势的存在,促使了区域间各种资源要素和商品的流动形成了产业转移,比较优势是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力。
区域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使该区域的各种要素价格上涨,包括劳动力成本上升。传统加工制造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因此单位劳动力成本上升将使以廉价劳动为竞争核心的企业大规模破产。
土地是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要素,也是有限的。有限的资源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配置到能够产生更多价值的产业中去。因此,土地更多的流向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原材料、能源、水资源等资源要素的价格不断上涨,增加了以成本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负担。
2.2劳动力短缺
我国是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国家,然而从2004年开始全国许多地方暴发民工荒,并且逐渐蔓延,缺工也越来越严重,珠三角也是民工荒比较严重的地方。其实,最缺民工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劳动密集性、附加值低的企业主要收入来源是收取加工费,依靠廉价劳动力维持生存。而所谓的民工荒,并不是指找不到工人,准确来说应该是结构性缺工。
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CPI指数也不断上升,想要维持原来的低劳动力成本已不现实。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企业只能做出选择,破产倒闭、转移或者转型。
2.3发展模式不合理
自从珠三角承接港澳台等地区的产业转移,便逐渐走向工业化。然而,珠三角地区工业化的过程,既是高能耗过程,也是高污染过程。该区域长期固守这种低端发展模式,使得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增大,社会管理任务繁重,社会矛盾日益增多。通过高能耗、高污染推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已经不再合理。通货膨涨等因素引起的原材料价格上涨使高能耗为特征的、粗放式、数量型经济增长严重受损。另外,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我国也正在积极建设和谐社会和创新型社会,节能减排和绿色社会的呼声强烈,发展高污染经济将承担极大的社会责任和经济成本。
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不仅要重视经济效益还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政府部门为了加大力度调整产业结构,推动产业转移,已经出台相关政策,提高产业进入的门槛,将劳动密集型的低端生产环节和高耗能企业转移出去。
2.4市场萎缩
珠三角加工制造业的市场萎缩应从2个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受中国经济高速增长、国际贸易长期顺差、外汇储备量全球第1以及政治因素等综合性因素影响,人民币汇率持续升值,加大了以出口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的压力。同时,国外的贸易壁垒也大大缩小了这些产业的生存空间。另一方面,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已经严重影响欧美等国的实体经济,许多大型企业纷纷破产,国际订单大幅减少,导致珠三角地区许多出口型加工制造企业面临危机,加大了这些产业的转移和转型压力。
2.5金融风暴影响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风暴对国内经济的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程度越来越深。国家为应对金融风暴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主要表现在宏观经济政策和货币政策方面。国家的宏观调控偏向于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珠三角地区的加工制造业以出口为主,受限于当前的国内和国际经济环境,区域产业经济将受较大影响。为了保证区域经济的合理、可持续发展,这些低附加值的出口型产业势必转移。
3产业转移应采取的措施
3.1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
产业结构调整应该分为产业转移出去和产业转移进来两部分。只片面考虑把产业转移出去,而不考虑哪些产业应该转移进来和怎样转移进来,将会使区域产业结构失调,区域经济将会遭受重大打击。因此,区域在产业转移前应做详细调查,做好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另外,在产业转移时,政府应保持谨慎态度,企业的迁出由企业自主决定。
3.2转换发展模式
由于劳动密集型企业在珠三角地区长期发展,成为某些区域的支柱产业甚至是唯一产业。因此,产业大规模转移必将遭到某些地方政府阻碍。这些地方政府应结合实际环境勇于放弃固有模式,在放弃附加值较低的产业同时引进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确保区域经济的良性发展。
3.3避免区域产业空心化
由于区域产业大规模转移将会对区域经济有较大影响,如果只是单纯地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而不引进新产业,区域产业将会呈现空心化,区域经济将会严重受损。由于各区域对不同产业的吸引力不同,部分产业不能按规划引进,所以各区域应该产业定位,确定未来发展的主导产业,转移和引进同时进行,保证区域经济的平衡稳定。
3.4正确选择引进的产业
各区域自身条件具有较大差别,选择引进的产业应能够结合自身条件,发挥最大优势,创造最好效益。产业转移是把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业转移出去,因此引进的产业应该比原有产业具有更高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对于保留的传统产业应该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淘汰一批落后产能,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
4参考文献
[1] 黄玮.广东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加速推进[N].南方日报,2007-04-19(A02).
[2] 香港工业总会.珠三角制造——香港工业的挑战与机遇[R].深圳:香港工业总会,2008.
[3] 唐晶晶.珠三角主要城市产业转移行业特点[J].中国工业地产,2008(6):37-39.
[4] 潘伟志.产业转移内涵、机制探析[J].生产力研究,2004(10):119-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