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心交汇,琴瑟合鸣

2009-03-14

海燕 2009年3期
关键词:王充情结散文

许 宁

许宁 辽宁昌图人,辽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审美文化、地域文化研究。

捧读王向峰先生主编的《走向文学的辉煌——王充闾创作研究》一书,感动和欣喜萦绕良久。为它的厚重,它的精致,也为它的渊赡,它的大气。就本人所知,围绕一位散文作家的创作,吸纳全省三十多位文艺理论工作者加盟参与(还有两位外省的研究王充闾散文的专家),用两年的时间展开研究,其六十万字的研究成果由国家级出版社鼎力出版,这在辽宁文学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均属鲜见之事。这一方面说明我们的作家王充闾先生,在创作上的不断开拓和进取,其文本的文化内涵、形象指向、情感表达、主体意识、叙事结构等,都为批评家们提供了阐释言说的空间,或者说他的作品张力、文本内蕴很自然地支撑起了批评家的研究平台。另一方面也体现出我们的文艺批评家,用他们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合作精神和严谨求实的批评风范,为我们辽宁的文学和文化事业做了一项扎扎实实的工作,可以说这是一件“琴瑟齐鸣”的大好事。既促进了文学事业的繁荣,方便了读者的审美鉴赏,也加强和完善了文艺理论的自身建设。

我们知道王向峰先生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文艺理论、文艺美学的研究,其著作《〈手稿〉的美学解读》荣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文学理论评论奖,首届中华优秀图书奖。他丰富的理论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独立不倚的批评精神,成为理论界和学术界学习的榜样。二〇〇七年他还荣获辽宁省第一届哲学社会科学成就奖。王向峰先生在进行理论研究的同时,也特别关注我省作家的创作。其中对散文作家王充闾,他从一九九四年开始,就关注其创作进程,先后主编了《王充闾诗文创作论集》《王充闾散文创作研究》两部评论著作,并多次主持或参与其作品研讨会。随着王充闾创作的不断延伸和提升,也随着其作品的日臻成熟和佳作的不断涌现,王向峰先生深知文学批评要随着文学创作的繁荣发展而发展,如别林斯基所说,文学批评是“一种不断运动的美学。”于是,他又在二〇〇六年组织申请了省社科联研究课题《王充闾创作研究》。进而精心搭建研究的构架,分别就作家的主体之在、诗文的体类创造、作品的艺术蕴涵、审美的经验分析四个方面立题,组织省内外文艺理论工作者及文艺批评家潜心撰写,完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走向文学的辉煌》这部著作。这部著作和我们常见的作品评论集有一些不同,它是统一构想下的集体课题攻关,而不是散见的评论文章集成。尽管每位作者的语言风格不同,学术背景有异,但全书还是体现出一种和谐呼应之声。

这部著作的出版,意义是多重而深远的。首先它对作家的创作有着积极的推进意义。它对王充闾创作的分析,从主体透视到文本细读,再到读者接受,可以说是全面的、深刻的,同时也是客观的、公允的。这种立体的阐述会给作家的创作带来积极的影响,这种专业的集体回声会让作家有更强烈的创作冲动。文学批评对于文学创作的作用正如罗马文艺批评家贺拉斯所说:“批评能起‘磨刀石的作用,能使钢刀更锋利,虽然它自己切不动什么。”我们知道,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曾“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其中脂砚斋的评点就给曹雪芹很大的启示和帮助。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许多青年作家的成长就同鲁迅对他们作品的批评和关怀有密切关系。王向峰先生自觉继承了中外文学批评的优良传统,他对王充闾散文创作的关注,表现为对王充闾诗文作品的熟读,评论文章的不断发表,以及研讨会的组织和参与。有评论家认为,是王充闾、王向峰共同建构了“王充闾散文”。由此足见王向峰先生的理论批评对王充闾创作的积极作用。例如他对王充闾深层的审美心理情结的分析,就显得十分精到。他认为王充闾散文创作的审美心理,集中表现为废墟情结、庄禅情结、梦幻情结、诗语情结。这些情结是王充闾审美创作过程中,最具创造力的非自觉缘起,这种审美情结的积极作用,从王充闾的诗文创作中鲜明地呈显出来。这种理性的分析,自然对王充闾创作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种批评也必将影响到当下的散文创作,为解决散文创作所存在的问题,提供了理论引导。当下的散文创作呈现文本纷杂,作者多元的繁而不荣的状态,散文创作成为一种人人都可一试的自我文学欣赏与娱乐的方式。现在,不仅是小说家、诗人、学者、评论家、剧作家纷纷拿起笔来写散文,许许多多文学圈之外的各界人士,也出于表达的需要,踊跃加入了散文写作的行列,这种情形到上个世纪末达到高潮。“据当时媒体公布的数字统计,全国报刊每天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高达二十多万字,全国散文的年产量则已超过七千万言。跨越新世纪后,报刊散文量的扩展虽然明显放慢,但网络媒体异军突起,高速发展。有资料显示,到二〇〇七年底,全国网民数量已超过二点一亿,其中百分之二十六以上为主打散文的博客作者;而百分之三十六的博客作者,都保持着每月一次以上的更新频率。这时,散文作品真成了汪洋大海,中国大地上散文写作的大众化、民间化、普泛化,最终变为可以直观的现实。”面对这种情况,王向峰先生从王充闾的散文创作着眼,提出了文体意识、工程意识、文学意识和超越意识的理论要求,提出了散文创作在审美意义上的规范标尺。这种理论观点的提出,对当下的散文创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这种理论导向会使散文创作朝着更为健康、多出精品的方向发展。或者说,它给读者提供了一种散文创作的优秀范本,让读者明白了怎样的散文才是具有真正文学审美意义的散文。这种理论分析,对作家、对读者都具有指导意义。

此书的出版,更体现出作家与批评家的和谐共进,精诚互信的良好合作精神。

在当下的文学界,作家与批评家的关系有一种自说自话的味道,当然其中也时常夹杂些不和谐的音符。如“韩白之争”就让人听到了这种不和谐,季广茂对钟华的恶毒攻击,更让人对个别批评家的素养产生了怀疑。而王向峰与王充闾两位先生的互敬合作,相携共进,则为我省文学界构筑了一种和谐之声,演绎了一种和谐之美。他们的合作,让我想到学者谢有顺的一段话:“批评也是一种心灵的事业,它挖掘人类精神的内面,同时也关切生命丰富的情状和道德反省的勇气;真正的批评,是用一种生命体会另一种生命,用一个灵魂倾听另一个灵魂。”王充闾和王向峰两位的真情合作,让我们听到了这种源于灵魂深处的相信与相携。

总之,这部著作的出版,是辽宁文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我省文化事业发展中的一件大事。这部著作的出版必将促进作家的创作,朝着更为辉煌的明天迈进。同进也将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学事业,尤其是文学批评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我们走过改革开放三十年,迈向新的科学发展的今天,我们尤其需要这样的文艺批评家。当庸评、酷评、骂评、谀评还时有所见的时候,这种真情的关注,真知的阐述,真诚的喝彩,显得尤为重要和可贵。我们应该为这样的文艺批评家喝彩。时代,也需要这样的文艺批评家。 责任编辑︱古耜

猜你喜欢

王充情结散文
酷爱学习的王充
散文两篇
散文两章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纸上的故土难离——雍措散文论
告别“GDP情结”
难舍难分的情结
渐渐淡出那儿时的情结
弟子规·出则悌(七)
王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