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导师制在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的应用

2009-03-13王力军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团队导师实践

王力军

摘要:随着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的数量越来越多,这势必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压力。为了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与扩大就业面,高校自身必须充当这个调配者的角色。鉴于目前大学生只注重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际动手能力培养的普遍现象,笔者尝试提出“关于指导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导师制”。通过此举使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最终培养出符合企事业单位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导师;团队;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114—02

二十世纪末,全国各大高校开始了轰轰烈烈地扩招,时至今日已有八年之久。此举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广大青少年,使得他们有更多的机会进入高等学府继续深造。这种由精英式教育向平民化教育的转变,不但有利于实施国家提倡的素质教育,也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高校在扩招之后未能及时有效地转变原有的教育模式,同时也未能建立起有效解决问题的机制,最终出现了许多令人无奈的结局。其中很明显的就是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当前,总体劳动力市场供求失衡,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大学生自身素质偏低。在这种内外不利因素的束缚下,大学生就业难也就不足为奇了。笔者试图从大学生本身素质偏低的角度以计算机专业为例作些探讨。

一、导师制在学生专业实践活动中应用的可行性

可行性的基础条件:

1. 大学生缺乏实践经验。目前的大学毕业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已经是个不争的事实,更为突出的是有关自己专业方面的实际经验也知之甚少,这种情况已不是个别现象。就计算机专业而言,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毕业设计上东拼西凑,有的学生甚至找枪手;学生毕业后根本没有软硬件开发的概念,这种情况肯定没有一个单位愿意接受他们。把导师制引入到学生的专业实践活动中,让导师带着自己的学生利用大学四年的时间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让学而有余力的学生参与到导师的科研或项目中去。待毕业时每个学生至少都有属于自己的科研成果。

2. 合理利用教学资源。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至今,信息技术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随即而来的是计算机和其它信息技术专业在各大院校相继出现。鉴于每所院校办学规模、重心的差异,师资和教学资源的分配也有所侧重。但同时也说明相对弱势专业招收的学生数量也控制在一个小范围之内。根据师生的比例,合理地分配导师所带学生的数目。[1 ]根据学校的计算机专业而言,教师们一面承担着教学任务工作,另一方面还要担负起他们各自研究领域的科研工作。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承担指导7~8个学生的专业实践是可以胜任的。能力特别强的教师应担当此重任,也可以安排青年教师做助理,激发他们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发展壮大。关于师资队伍的人員构成,学校可以考虑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做法。具体说就是学校与企事业单位合作,聘请企业的人才来高校指导专业对口的学生;同时也可以让学生走出校园到合作单位或企业实习,指定企业的相关人才指导学生实践。这种做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计算机专业教学资源的关键是实验室和电脑,高校理应向学生提供实验室和电脑室,但如果学校尚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也可考虑动员学生自备电脑。

3.提高学校自身发展能力。我们的高等教育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可用之才,可目前我们培养的大部分学生只掌握了理论,对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很薄弱。我们的国家和社会很需要研究型人才,各高校在提高学生实践教育方面,要借鉴职业高等教育的做法,将职业教育的做法合理地运用到高校的教育中来。如果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会影响学生的就业,长期发展下去,将会误国、误民。特别是在市场化、商品化的大潮中,高校的教育方针要与时俱进,提高教育对社会的服务价值,提高学生服务于社会实践的能力。如果不改变这种教学模式,我们的国家将会面临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也会阻碍经济发展的速度,也不利于学校的发展。

二、导师与学生以团队形式结合的理论框架

我们的学生最终要走上社会,融入到各个团体中去,与团体里的每个人一起工作、学习,这不仅需要学生有过硬的技术,同时也需要学生有团队意识。基于此我们提出由导师和学生以团队的形式组织起来,由导师带动学生发挥团队的作用。团队是由员工和管理层组成的一个共同体,该共同体合理利用每一个成员的知识和技能协同工作,解决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团队有几个重要的构成要素,总结为5 P:目标、人、团队的定位、权限、计划。要实现老师和学生相结合的团队,我们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内容:三层次因素,三项内部核心,三项外部环境支持。

(一) 教师与学生团队的构成,是由三层因素组成的

1. 团队目标。每个团队的组建都是有目的性的。该团队的主要目标是使每个学生到毕业时,大部分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准,适应社会方面的需要,这就要求导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特点因材施教,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制定一套合适的培养计划,发挥好团队的作用。

2. 成员责任。每个团队里的成员都有其应负的责任,即便这样一个有点特殊的团体也不例外。学生应对导师的指导负责,服从导师的安排,及时完成导师交给的各项任务,如有异议或困难者要与导师协商解决;导师应保证其所指导学生的质量,不能敷衍了事,定期与学生当面交流与指导,有条件的导师应该把学生安排在自己的实验室里,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师生单方或双方发现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有问题,都可以向对方提出,以人性化的方式加以解决。

3. 合作意识。团队是一个整体,是由个体组成的。团队的每个成员都应该树立团队合作意识,在相互讨论和帮助中提高自身素质,更关键的是要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这对个人今后的工作也会有所裨益。

(二) 建立教师与学生团队的三项内部核心体系

三项内部核心分别是:领导、规则、个人基础。一是领导与规则。导师是团队的带头人,更是团队的领导人。这就要求导师不仅是某研究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而且还应该具备管理者的素质。导师的任务就是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明确各自的学习目标,分配好每个成员日常实践活动中所担负的任务,提高团队有效性。一个团队除了人的作用外,还应建立适合其自身发展的规则。此规则可以由导师和学生共同研究确定,突出适用性、针对性强等特点,增强每个成员都能自觉地维护和遵守规则。同时,要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以维护其规则的威严。二是个人基础。由于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尽相同,导致了他们在团队中发挥作用的不同。以计算机专业为例,有的人适合写代码,有的人适合做界面,有的人适合做测试,有的人适合写文档。也不排除有些学生根本不适合做这个专业,但起码对所学专业要有所了解,掌握一些日常工作中所需要的基本技能。

(三)建立教师与学生团队的三项外部环境支持体系

三项外部环境分别是:外部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资源支持。一个团队要有所建树,除了内部因素,外部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首先是高校或二级学院对这个由导师和学生组成的团队进行定期的检查和考核,对表现优异的团队要予以奖励。对那些敷衍了事、毫无进取心的团队要给予相应的处罚。其次是要建立内部和外部激励约束机制,其目的是为了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和确保团队的正常运行。另外,要使这些团队能够持续发展、正常运行,需要资金上的保障,同时也需要人力资源上的保障。

三、导师与学生团队的建设途径

首先,实行导师竞争上岗制,并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目前各高校师生比例失调,很多老师在没有培训和经验的情况下直接上岗,也使部分没有能力的老师充斥到导师队伍中来。这不仅起不到导师的作用,更不利于导师制的推行。鉴于此,各高校要对导师进行考核,关键是通过考核学生是否有进步来了解导师是否合格,学校应对那些不合格的导师进行更换。其次,提高导师待遇和完善考核机制。目前很多导师实行待遇固定收入制,高校可以从弥补导师在指导学生过程中所付出的劳动给予物质奖励。同时将导师完成工作的优劣与年度考核、职称评定、各项优惠政策挂钩。以此来调动导师的积极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把工作做好,使学生、导师、高校三方共同受益。再次,加大在学生中的宣传力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学生从高中进入大学,很大部分人在新鲜好奇之后就会感到迷茫。学校应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教育,组织集体活动,给学生作些简单易懂的关于专业或其他方面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行专业实践与学分奖励相结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去。最后,各高校领导层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在思想上形成统一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学风。只要全校教师、学生及各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努力奋斗,这项教育活动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结果。

参考文献:

[1] 孙丽娜,贺立军.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改革与教学团队建设[J].河北学刊,2007,(5):162-165.

[2] 陈国权.团队学习与学习型团队[J].管理学报,2007,( 5):602-609.

[3] 刘一欣.论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7,(4)124-127.

[4] 崔家扇.我国高等教育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思路[J].学术交流,2007(9)177-179.

[5] 苏岱安,李桂梅,陈勇.关于本科生导师指导效率的思考[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5).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团队导师实践
导师的猫
广东鹤山实施新录用公务员双导师制
政校行企协同育人的路径探究
打造团队促建设坚持创新彰显专业特色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和谐秘诀
真正的爱是使人自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