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简论

2009-03-13李春生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价值发展

李春生

摘要: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核心问题。科学发展观的价值向度表现为: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公正尺度,体现了发展的价值尺度,还体现了发展的道义尺度和生态尺度。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发展;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05—03

科学发展观追求的是“合理的发展”,关注的是发展的意义,即“为了什么发展”和“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这一发展的核心问题。这一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来是说至关重要的,由此出发可以使人们的全部生活保持生机勃勃的求真意识、向善意识和唯美意识,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向未来敞开自我超越和自我创造的空间。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公正尺度

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基本实现了小康,物质层面的贫困暂时解决了,而发展过程中累积的社会问题却纷至沓来,于是公平的价值诉求也日益凸显。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着五种严重不平衡现象:农村和城市发展不平衡;区域发展不平衡;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和环境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不平衡。应当承认,这是长期强调增长优先、效率优先的必然结果。

然而,贫富差距悬殊的发展不是真正的发展,不公正、不均衡的发展也不是真正的发展,或者说,科学的发展不应当导致社会公正的严重丧失。发展是一项基本人权,争取每一个人应当享有的权利是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发展应当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收入差距合理、发展相对均衡的社会。收入差距过大不仅不能体现全面建设社会的价值观,也会使经济发展缺乏内在的动力,甚至使之遭遇严重挫折。“共同富裕”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公正的统一,是效率原则和公正原则的最佳结合。因此,在未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谋求共同富裕,实行“五个统筹”,在发展生产力的同时,通过公平来促进增长和效率,坚持“效率和公正并重”。这是真正的发展,它是普遍公正的,这种发展的公正性体现在:1.空间维度上,公正的发展不仅要使国与国之间的发展保持目的性关系,而且要在群与群、群与己等主体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平等的状态。虽然人类整体的发展不可避免地要以牺牲众多个体为代价,甚至可以说,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在牺牲中得到的,但是这种自然式的竞争法则是人类社会还未成熟的初始表现,而不是伴随着人类始终的必然法则。人类的发展与个人的发展、每个人的自由与其他人的自由发展相协调不应该只是一个可望而不可及的梦想。2.在时间维度上,人类在生态危机的警告下,发现当代人的生存与后代人的生存始终处在一个时序上,一旦一个时代过度超用自然资源,必然危及后时代人的生存,如何保持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是当代人面临的难题。在当代中国,达到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的公正性具有很大的难度,但这并不是不可能的。这关键取决于坚持这样“三个共同原则”:一是共同发展原则,即发达地区和不发达地区、城市和农村、占有资源的行业与不占有资源的行业要相互支持,相互带动,共同发展;二是共同分享原则,就是让全体人民共同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特别是要注意低收入城市人口和农村人口的共享,这是当前及今后中國改革发展成败的关键;三是共同富裕原则,不仅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社会理想目标,而且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个分配基准和原则,实实在在地贯彻到政府的分配方案中去。这正如候惠勤教授所言:“马克思主义的公平观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实践敷设了不可逾越的政治底线,就是在这一过程中所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原则,从根本上说是防止两极分化、杜绝新的阶级分化的可能性。无论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还是发展、改革和稳定的大格局,都只有在坚定地维护这一底线的基础上才有意义。就此而言,坚持无产阶级的平等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皈依。马克思主义公平观还为当代中国的体制改革和制度架构奠立了合法性根据和道义原则”。[1]因此,在进行制度设计时,必须对新制度倾注社会公正与平等思想。一个国家如不能为自己的国民寻求公平和正义,将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因此,社会公平和正义,既是我们评判改革发展的阿基米德支点,也是我们现代化建设的全部出发点。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价值尺度

传统发展观把经济增长本身看作目的和惟一价值尺度,把人只是看作发展的手段或工具,从而颠倒了目的和手段的关系。当人们把发展仅仅看作物质生活的改善,生产力的增长,工业化的进步时,其实这就遮蔽了发展的价值向度和伦理审视:它不考虑发展是什么样的发展,是为什么的发展,是为谁的发展,发展的终极价值是什么等关系人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和社会的意义等重大问题,从而使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等同于工业化的进程、等同于善。根本的原因仍然是在于把人当作发展的手段,而不是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价值目标。我们在日夜追赶发展,而其实追赶的是发展中最为显见的物质、经济、利益,而忘却了其中的核心——人自身的发展。在现实社会中,对无止境复制财富的追求已经深深地嵌入人类的价值观和制度选择中,忘记生存意义的思考而一味专注于物欲的追求和精确的算计,只能使人们在虚幻的繁荣和苦涩的失望中挣扎,品尝功利主义和物质主义的苦果。

在发展与人之间,发展是为人的发展,而不是相反。社会发展需要经济增长,这是确定无疑的,但是我们不能将社会发展归结为经济增长的惟一向度。社会发展首先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却不是为了发展经济而已,而是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是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在这个意义上,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是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人的各种需要的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则是目的,人才是发展的终极目的和尺度。显然,目的和手段不能错位和颠倒。科学发展观恢复了发展的本真,凸现了以人为本,突出了发展的价值尺度,强调了社会发展对人的价值意义,特别注重文化价值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道义尺度

在一个不全面的、较低级的、不发达的小康社会中,要全面实现以人为本是不可能的。社会发展要以人为本,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要以人的发展为目的,不能“以物忘人”;强调的是社会发展要以全体人的共同进步为追求,而不是少数人的发展。不能仅用物理性和技术性的眼光来看待发展,当然也不应仅用物理性和技术性的指标来衡量发展的价值。

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灵魂。发展应当包括经济、政治、文化、人的素质、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等全面发展的内容,经济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最基本的向度和指标。要实现以人为本,首要的仍然是发展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如果只看到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就可能忘记发展生产力的目的;反过来,如果只强调以人为本,而忘记了还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样的“以人为本”最后也是要落空的。然而,传统发展观已经完全陷入了见物不见人的功利泥潭。它关注的是利益的最大化,把人与人的关系全部换算为物与物的关系,把人与社会的关系片面化为人与经济的关系,以至于人的发展就是物质的发展,“社会的”就是“经济的”,但功利尺度不能取代或放弃道义的尺度。发展需要处理如何在一定阶段上把功利尺度和道义尺度统一起来的问题,割裂这种统一的发展是恶的发展。事实证明,缺乏人文精神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在利益的角逐中将不再受到自制、理性、公正、博爱等精神的束缚,只有对金钱赤裸裸的无耻追逐。这样的“发展”就算是暂时获得了效益,但充其量只是一种残缺的发展。现代化应该有其特定的精神内容,没有这种精神追求的社会,财富最后都会花费到畸形消费上去。一味进行功利的追求,缺乏人文精神熏陶以及信仰的制约,这些人丧失了起码的道德感和羞耻感,无异于动物。

善良的发展应该是既要首先调动优秀者的积极性,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又必须充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着眼于共同富裕;既必须使人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又必须使老弱病残孤寡皆有所养,得到最大的保障;既必须使当前的社会问题及时解决,又必须考虑长远的、全局的、根本的社会利益的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的内在要求。在社会发展的目的设定上,必须考虑到少数人的利益和多数人利益的统一,发达地区的利益与落后地区的利益的统一,眼前利益和人类长远利益的统一。正是在这些方面,科学发展观显示了其良善。科学发展观认为,发展必须是全体人的发展,只有少数人的“发达富贵”,没有绝大多数人的温饱、健康的发展,不是合理的、人道的发展;发展必须是社会、经济、生态相统一的发展,而不是经济单一发展,企图以经济增长代替其它发展是片面性的、数量化的,不是全面的、协调的、有质量的发展;发展必须是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发展,而不是当代人短暂的发展,不考虑后代人的发展是非可持续的发展。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发展的生态尺度

社会、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基本指向,它包括两层含义: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协调发展。这两者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

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前提条件。在传统发展观中,既然人的物质满足是人类发展的根本目的,那么一切自然资源都只有为人类服务才具有存在的必要性。因此,開发自然、征服自然,把人的利益凌驾在自然之上就是人类本质力量的最终表征。表现在哲学思想上,自然则只有“为我”的价值即工具价值,而没有“自在”的价值即内在的价值。但是,自然不仅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菜园”,而且是人类得以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家园”;人类不仅是自然的享用者,而且是自然的看护者。手段性和目的性的背离使人类在追求经济增长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人类从自然所获得的收益大约只是代价的四分之一而已。传统发展观把追求GDP增长等同于发展,迫使人们在自然的开发和利用上采取贪得无厌、竭泽而渔式的掠夺眼前的资源,以满足当前这一代人的需要而无法顾及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基本生活条件。“吃祖宗饭,断子孙粮”是传统发展观的必然结局。因此,当前的生态危机与其说是自然失衡的表征,是“天灾”,毋宁说是人与人之间紧张关系对峙的反映,是“人祸”。或许人们对传统发展观所带来的种种代价的分析还有些分歧,但人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传统发展观最大的弊端在于使地球伤痕累累,沉重的教训使人类明白 “发展是第一要务”,同时 “环境是发展的第一基础”。无论人类多么渴望发展,没有可持续的环境、资源、生态,就没有可持续性的发展。

科学发展观从“人与人的关系”与“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互为逻辑前提入手,立足于人的尺度来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自然的尺度来衡量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是一种环境主义的价值观;立足于从共时态来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求实现当代人之间在开发自然与保护自然上的权利与义务对等;立足于从历时态来看人与自然的矛盾,要求实现代际之间的持续发展,既不能以未来人未在场的理由来为了满足在场的当代人的需求而大肆掠夺资源、污染环境,也不能为了留待未来人足够的自然资源而压制当代人的需求,牺牲当代人的直接利益和人的发展。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虽然居于主导地位,但决不意味着人可以凌驾于自然之上,为所欲为地驱使自然、安排自然。它既关心人类的整体利益和终极价值,也承认自然的权益和内在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处理人与自然矛盾的伦理观,它是“人同自然界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2]它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侯慧勤.马克思主义公平观的实践意义 [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4)

[2]马克思.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79.

Brief Statement on the Worth Dir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Abstract: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pursues the reasonable development, and pays attention to the meaning of the development, namely the core problem of development for what and what kind of development is good development.The worth direction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i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embodying the fair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embodying the worth dimensions of the development, also embodying development of morality and justice dimensions and ecosystem dimensions.

Key words: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worth

(责任编辑/刘惠音)

猜你喜欢

科学发展观价值发展
区域发展篇
一粒米的价值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给”的价值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
教师发展
小黑羊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