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历史地位
2009-03-13江俊伟
江俊伟
摘要:江泽民“三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是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行动指南。
关键词:江泽民;“三农”思想;历史地位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14—02
江泽民“三农”思想,是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智慧结晶,是对马列主义 “三农”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共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不断总结破解农业、农村、农民问题鲜活经验的新成果。科学评价江泽民“三农”思想的历史地位,有利于深化对“三农”问题的认识,有利于中共“三农”思想的与时俱进,有利于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
一、江泽民“三农”思想,是马列主义 “三农”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
1.马克思、恩格斯依据19世纪中后期欧洲大陆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民阶级的状况,初步研究了农民在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作用、工农联盟以及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等问题,深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民问题的一些基本观点和基本原则,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三农”学说,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成为社会主义“三农”理论发展的思想源泉。
2.列宁、斯大林首次实践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农业、农民问题的基本学说,并在苏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进一步探索了工农联盟问题、土地问题、合作化问题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等,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为中共“三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3.毛泽东“三农”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理论根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反俄国革命之道而行之,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系统地阐述了农民土地革命思想、农民战争思想、工农联盟思想、农民革命动力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毛泽东系统地阐述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思想、农业合作化思想,农民教育思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思想,继承并发展了马列主义“三农”思想。
邓小平“三农”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基石。邓小平把“三农”问题作为探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出发点和突破口,超越了“斯大林模式”,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三农”思想。一是科学地总结了农业合作化的经验教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消了农产品统购统销政策,适时提出了“两个飞跃”论,使农业现代化重新回到遵循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基本规律的轨道上来。二是科学地总结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以市场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思想。三是科学地分析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科技兴农战略,为农业现代化指明了方向。四是科学地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乡镇企业发展的鲜活经验,提出了农业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同步发展的战略构想,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解决“三农”问题新战略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4.江泽民以实践为基础,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法治建设为保障,把马列主义“三农”思想的中国化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
一是深入阐述农村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思想,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政治体制和运行机制。江泽民认为,要长期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为主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同时,要深化改革,积极探索建立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机制,“本着群众自愿原则,可以采取转包、入股等多种形式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生产劳动率和土地生产率”[2]。这是对邓小平“两个飞跃”论的践行和理论深化。
二是深入阐述了农业保护思想,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农业支持和保护体系。江泽民指出:“市场经济越发展,工业化程度越高,越需要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扶持。”[3]强调,在新时期要积极探索扶持、保护、促进农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办法,“要通过不断探索,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对农业强有力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并使之制度化和法律化。”[4]
三是深入阐述了扶贫开发思想,适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江泽民深刻指出:“解决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关系到‘九五计划目标的全面实现,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和长期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这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5] “解决中国所有问题,最根本的要靠发展。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最根本也要靠发展。”[6]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是要改救济式扶贫为开发式扶贫,通过经济发展来根本解决贫困地区的问题,实现共同富裕。这是对邓小平“两个大局”思想的深化和发展。
四是深入阐述了增加农民收入,减轻农民负担的思想,适时进行农村税费改革。江泽民认为,农民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要“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7]因为“增加农民收入是一个带有全局性的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村实现小康,还直接关系到开拓市场,扩大国内需求,带动工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增长,从长远看还能影响农产品的供给。”[8]农村税费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减轻农民的负担,进一步从分配上理顺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关系,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五是深入阐述了农村城镇化思想,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城市化道路。江泽民指出,发展小城镇,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是实现我国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农业发展的新阶段,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多渠道转移农业富余劳动力,发展小城镇,“有利于广大农民逐步改变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国人口素质,缩小工农差别;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9]。发展小城镇,可以降低农村人口盲目涌入大中城市的风险和成本,缓解现有大中城市的就业压力,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
六是深入阐述农村基层民主和法治思想,在农村普遍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江泽民认为,农村基层民主和法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工程,只有以法律制度建设为根本,以法律意识培育为依托,以党的领导为核心,三者互相促进,互为依赖,互相联系,才能使农村民主和法治得以全面实现。实行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坚持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有利于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障农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有利于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引导农村干部依法建制、以制治村,
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二、江泽民“三农”思想,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石
1.江泽民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共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的重要地位。指出:“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一个关系我们党和国家全局的根本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这样,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也是这样。”[10]因而,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维、新举措,是推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起点,也是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的基础。这就使得他的“三农”思想有了深刻的历史依据。
2.江泽民深刻阐述了“三农”问题的时代特征。他站在世纪之交的国际国内战略高度,深入了解国情民情,紧紧抓住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点,把“三农”问题的解决,与解放思想、建立农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紧密结合起来;与应对东南亚金融风波的冲击、化解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压力,保护农业生存力、发展力和竞争力结合起来;与深化政治体制改革,逐步消除阻滞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保护农民增收,允许农民自由流动,鼓励农民进城发展第二、三产業结合起来;与加快农村法制化进程,发展农村基层民主,保护农民政治权利结合起来。这就使得他的“三农”思想有了丰厚的现实土壤。
3.江泽民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关于“三农”的学说,并把它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行动指南。这就使得他的“三农”思想有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历史、现实和理论的科学结合,使得江泽民的“三农”思想成为马克思主义“三农”思想中国化的新成果,为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供了理论基石。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2卷)[M].人民出版社,1994:351.
[2]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537,
[3]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29.
[4]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949.
[5]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136.
[6]江泽民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专题摘编)[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140.
[7][8][9]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60、533、560.
[10]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09.
(责任编辑/王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