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个转换”是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基本矛盾

2009-03-13邓坤金

学理论·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学生能力教学体系

宋 剑 邓坤金

摘要:“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与“学生能力——素质体系”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一基本矛盾,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就需要创新教学体系,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以及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的转换,即实现“两个转换”。

关键词:教材体系;教学体系;学生能力—素质体系;两个转换;基本矛盾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02—78—0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矛盾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教学体系”与“学生能力——素质体系”之间的矛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基本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就要实现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以及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的转换,即实现“两个转换”。

一、“两个转换”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矛盾,是提高教师教学能力面临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必然性问题

(一)当代课程理论揭示的课程生成过程与“两个转换”的客观性、普遍性

当代课程理论认为,课程知识从计划到实施的过程会发生巨大变化,有时甚至是面目全非。课程知识从计划到实施包括五个层次或过程:“(1)理想的课程(ideal curriculum),即指由一些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应该开设的课程。这种课程的影响取决于是否被官方所采纳。(2)正式的课程(formal curriculum),即指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也就是列入学校课程表中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perceived curriculum),即指任课教师所领会的课程。由于不同教师对正式课程会有各种理解和解释的方式,因此教师对课程实际上是什么或应该是什么的领会,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距离,从而减弱正式课程的某些预期的影响。(4)运作的课程(operational curriculum),即指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观察和研究表明,教师领会的课程与他们实际实施的课程之间会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5)经验的课程(experiential curriculum) ,即指学生实际体验到的东西。因为每个学生对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理解,两个学生听同一门课,会有不同的体验或学生经验。”[1]這一论述表明,教师对课程教学起到关键作用,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领悟必然与教材内容产生差距,可能高于教材水平,可能等于教材水平,也可能低于教材水平。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与领悟水平还会随着教师个人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发生变化。因此,要求教师毫不改变地将教材内容直接作为教学内容进行课堂讲授是不符合教学规律的。这一论述还表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理解与领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会受到师生互动的影响,在教学中产生新知识。可见,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三类不同的知识类型,一是教科书及教学参考书提供的知识,即“教材体系”提供的知识;二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即教师基于“个人知识”形成的“教学体系”;三是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2]综观之,教师的教学活动必然要面对和解决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换的问题、教学体系向学生认知——能力体系转换的问题以及“两个转换”之间的关系问题。正确认识与处理“两个转换”及其相互关系是任何教师进行教学活动都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的形势和挑战与“两个转换”的现实性、必然性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职能。用正确的思想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是大学生成长与成才的客观需要,是保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高校占据主导地位的根本保证,是坚持党的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体现。但不容否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面临着严峻的形势与挑战。从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的下发,到2006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05方案”的实施,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个紧迫的任务。我们认为,提高思政课教师实现“两个转换”的能力是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现实出路,是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必然选择。

1.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解决“无用”与“无关”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因其天然的政治性、政策性,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实际需要”有一定的距离,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无用的”、“与我无关的”。目前,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思路是从“做人”与“成才”的角度来说明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意义,但效果不佳。原因有二,一是“做人”与“成才”曾被中学的政治老师反复强调过,对于大学生而言,可能变成老生常谈;二是“做人”与“成才”存在着教育价值的不彻底性。我们认为,比“做人”与“成才”更根本的教育价值是人的“幸福与命运”问题。“做人”与“成才”的问题最终都要从这一核心价值当中得到说明和论证。因此,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内容、地位和价值与学生的“幸福与命运”联系起来,促进“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换,必然会引发自我意识不断增强的大学生的关注与认同。

2.促进“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的转换,解决“无聊”与“枯燥”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因其天然的理论性、概念性,不可避免地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有一定的距离,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无聊的”、“枯燥的”。我们认为,必须要创新教学内容,克服《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及中学政治课之间在教材内容上的重复问题,实现思想政治理论在纵向与横向的衔接与贯通。同时,还要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深入浅出地展开教学过程,解决“无聊”与“枯燥”的问题。

3.促进“两个转换”,解决“抽象”与“说教”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因其教学目的上的宣传性、教化性,不可避免地与学生崇尚“自我与个性”的心理特点有一定的距离,往往被学生认为是“抽象的”、“说教的”。我们认为,通过实践教学的亲身感受,使“抽象”的道理变得鲜活和具体;通过网络教学的民主交流,通过创建思政课的“班级博客”,实现师生交流的常态化、同学间讨论的常态化,化“说教”为对话。通过实践教学的亲身感受与网络教学的民主交流,进一步促进“两个转换”的实现。

二、“两个转换”的内涵及其实现途径

(一)“两个转换”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

所谓从“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就是指在吃透教材基本内容的基础上,一方面要从学科和学理的高度对教学内容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讲清课程知识所蕴含的道理;另一方面,根据教师的“个人知识”和学生的情况与特点进行教学设计与实施。所谓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的转化,就是指通过教学过程,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转化为学生认识人生与社会的理论思维能力与社会行动能力转化为学生人格的一部分。

事实上,“教材体系”、“教学体系”与“学生能力——素质体系”是一个三元联立、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教材体系”是教学体系形成的基础和依据,是学生能力与素质形成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体系”是教师对教材体系个性化的再创造和再生产,是教师教学主导地位的体现,是学生能力、素质形成的外在动力与源泉;“学生能力——素质体系”是教材体系所确定的价值目标,是教师教学体系是否合理与完善的试金石。

(二)通过创新教学体系,实现“两个转换”

1.创新教育理念,渗透人文精神。解决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同问题,是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与针对性的前提和难题。我们认为,深入挖掘思想政治理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不仅要把思想政治理论的人文价值定位在“做人”与“成才”上,而且要把这一课程的目的与内容、地位与价值和学生的“幸福与命运”联系起来,从而提高大学生的关注与认同程度。

2.创新教学内容,强化课堂主渠道作用。要克服思政课“无聊”与“枯燥”的弊端,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必须坚持“深入浅出”和“浅入深出”的原则创新教学内容。“深入”是指依托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知识和学术研究,从学理的高度将课程知识所涉及的理论与实践、方针与政策讲清楚、讲彻底;“浅出”是指要用简洁、生动、形象的教学语言揭示出思想政治理论的知识图景与理论逻辑;“浅入”是指运用案例、事件以及相关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设计,使教学过程“有趣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深出”是指通过教学引发学生的思考和进一步学习的动力,使教学过程“有回味”。通过“深入浅出”与“浅入深出”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增强教学内容的深刻性、生动性和互动性,使课堂成为精神大餐所在。

3.创新教学方法,实现“两个转换”。实现从“教学体系”向“学生能力—素质体系”的转化,必须创新教学方法,综合运用“事件教学法”、“衔接教学法”与“形象教学法”。“事件教学法”是指选取与课程知识相契合、有内在逻辑联系的事件和细节展开叙事与分析,引出问题,引发思考和互动,从而展开教学内容;“衔接教学法”是指以问题为核心、以问题的转换为逻辑线索揭示知识的内在逻辑和演化过程;“形象教学法”是指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符号和图形,化抽象为形象,将思想政治理论转化成高度概括且高度形象的知识图景。如“能否用两个符号分别概括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与实践上的主要贡献?”可以用“×”概括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在理论上的主要成就,可以用“О”概括其在实践上的主要成就。所谓“×”是指邓小平突破了过去“社会主义=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认识,在这“两条平行线”之间“划了一个叉”,提出了“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从而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所谓“О”是指通过划定特区为整个改革开放提供探索与经验。由《春天的故事》中的一句歌词“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划了一个圈”得到灵感,用一个“圈”、一个“叉”来概括邓小平改革开放以来在实践与理论上的主要贡献,对于授课教师来说会产生一种因创造性教学而产生的成就感,对于学生来说会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此所谓“一图胜千言”的“形象教学法”。

4.创新多媒体教学,突出吸引力和说服力。以网络、媒体为支撑的资讯时代,不仅极大地改变了当代大学生的信息环境与学习方式,而且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挑战。我们认为,充分利用互联网动态地获取社会生活中重大事件的视频与图像资料,合理地运用(即截取与教学相关的视频插入课件,并将视频长度限制在1~2分钟、2~3分钟)多媒体教学,必然会打破教学过程的时空局限性,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出问题,引发思考,促进课堂互动,在增强教学效果的同时,使教学过程充分体现现实感与时代感,突出吸引力和说服力。创新多媒体教学,不仅要有善于发现的眼光,把看似不相关的媒体信息与教学内容联系起来,而且还要做一个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时时处处留心观察和勤奋积累,把生活与教学融为一体:在生活中观照和滋养教学,在教学中洞悉和把握生活。2008年是改革开放30年,主流媒体推出很多相关的视频文献,如央视的《伟大的历程》、凤凰卫视的《龙的传说》、广东卫视的《改变》,而互联网则通过图片的方式纪念和回顾30年中国社会的变迁,为丰富教学内容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与资源。只有树立充分利用各种媒体资源为教学服务的意识,发展多种媒体教学的技术手段,才能真正实现多媒体教学的创新。

5.创新实践教学,促进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良性互动。对思想政治理论最真切、最直接的理解与领悟离不开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广东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变迁的缩影,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心,是改革开放的前沿,是党的创新理论最先提出的地方。因此,利用广东独特的地域优势和文化资源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与便利。我们认识到,要真正上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还要回到实践这个“大课堂”中去,回到“最好的老师”那里去寻根溯源。通过开辟高州、顺德、南海、东莞、中山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教学基地,并在实践教学基地聘请兼职教师,我们坚持做到了社会实践基地系列化、社会实践内容科学化、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比如,通过参观虎门销烟纪念馆以及了解虎门的新发展,使学生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原因;通过对东莞经济的考察,使学生理解个体、民营以及外资企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贡献与局限。通过实践教学,丰富了感性认识,回答了理论困惑,巩固和深化了理论教学的成果,促进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动。

6.创新网络教学,开设思想政治理论“班级博客”。為了进一步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兴趣和关注现实的热情,我们于2005年创设了“班级博客”的教学形式。通过对学生在班级博客发表“博文”的数量与质量,通过对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情况评定成绩。“班级博客”的教学形式符合当代大学生追求民主讨论、崇尚个性的特点,不仅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而且可以就同学关心的问题展开争论;不仅深化了课堂上师生的互动,使课堂上未尽的讨论可以在博客中进一步展开,而且深化了学生间的互动,形成班级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2]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基础教育课程文化研究[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198-202.

Two Conversion:Basic Contradiction of Ideological Teaching of University

SONG Jian , DENG Kun-jin

Abstract:The contradiction among textbook,teaching and students'ability is the basic contradiction of ideological teaching of Chinese university. The conversion from textbook to teaching and the conversion from teaching to students'ability are the ways to solve the contradiction and to improve ideological teaching ability and teaching effect of University teachers.

Key words: Textbook;Teaching; Students'ability;The two Conversion; Basic Contradiction

(责任编辑/王丽君)

猜你喜欢

学生能力教学体系
浅谈高中物理高效课堂学生能力的培养
就业导向视角下中职美术课堂教学提升学生能力路径探析
优化体育教学方法要有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
芭蕾基训对中国古典舞教学体系形成的影响
基于CDIO模式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改革
虚实结合和科教融合的计算机实验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课程体系及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论机加工实训的综合一体化
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化探索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