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弘扬和创新大学教育的文化理念

2009-03-13赵豫林

关键词:大学文化大学教育

赵豫林

摘要:文化是大学教育的内在诉求,是现代大学教育的本质属性。大学教育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文化理念,是学校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不断提高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重要因素。因此,大学教育要重视弘扬和创新大学文化理念,突出时代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教育中引领思想、活跃学术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大学教育;大学文化;文化理念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04(2009)01-0084-04

大学是先进文化的源头。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所办得成功的大学,都比较注重大学文化建设。任何一所有战略眼光的大学,无不把注意力放到文化建设上来,用优秀的文化丰富自己,用先进的文化完善和构建浓郁的校园文化,提升学校的文化品位,打造学校的文化形象。

一、大学教育的文化诉求

就本质而言,大学是一种文化机构,其存在与发展,是为了继承文化、传播文化和创造文化,并通过文化的继承、传播和创造,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个性化和文明化,从而塑造出健全的、完善的人。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受教育者学会什么,而是让他们体验到什么,接受了什么。文化正是通过这种介入和渗透,在潜移默化中将社会规则、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所谓文化,究其本质而言是“做人、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因此,在这种天然禀赋下,办大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办一种文化,一种氛围,在其氛围中让受教育者成长成才。从根本上说,文化是大学教育的诉求。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来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主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创造了文化,而文化一旦形成,就成为培养人的土壤,对人产生深远影响。教育是最充分最有效的培养人的力量,而大学内在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力量就是文化的影响,大学也正是通过实施教学和营造文化氛围来培养高素质人才。大学文化作为一种教育力量,在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培养文化传承人和建设者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大学文化的水平如何,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质量,影响着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实践证明,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无大学文化的介入和渗透,有什么样的文化介入和渗透,所得到的结果是大不一样的。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是一种从内心深处流淌的思想和行为指南,是学生之为人、为社会人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更是其未来发展的“软动力”。大学文化对高校师生的思想和行为还具有导向、规范、凝聚和激励的作用。通过大学文化建设,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和品位产生不可忽视的熏陶感染作用,而大学文化建设与专业教学相结合,对于文化传承人和文化建设者的培养,也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

大学在文化传承、文化研究、文化融合、文化创新以及推动先进文化建设方面担负着重要使命。经过长期的发展、变革,现代大学越来越充分地发挥着传承、研究、融合和创新文化的重要功能。纽曼认为“大学是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德国人主张把大学作为“探索和传播高深知识的机构”。传播知识、传承文化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和重要使命。大学根据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对人类文化进行严格的选择、批判、加工和整合,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把外在的文化知识内化为学生的文化素质,通过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和文化传承人、建设者来实现文化的传承。大学作为科学研究的重要阵地,担负着研究人类文化的历史使命。人类传承、融合与创新文化,都离不开对文化的深入研究,研究文化是大学所有文化活动的基础。没有深入的文化研究作为基础,文化的传承将成为简单传递,文化选择将在复杂的文化生态中迷失方向,文化融合将成为一种缺乏建构意义的无序拼凑,文化创新的目标将成为无法实现的梦想。事实表明,大学在文化研究中为社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许多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都来自大学的文化研究成果。大学是文化沟通与交流的重要桥梁。“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引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文化在碰撞中交流、融合和发展。大学在文化继承和积淀方面有着深厚的知识基础和文化底蕴,积累了文化发展的丰富经验,随着文化研讨、文化合作和留学教育等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大学成为文化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桥梁以及文化创新的前沿阵地。大学不仅要传承文化,更要在这个基础上立足时代的文化前沿,不断加强文化研究和交流,积极吸收各种有益的文化资源,吸取新思想、新理论,不断发展和创新文化。只有这样,大学才能真正成为社会精神领域的“思想库”,发挥其在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也只有不断创新文化,大学才能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成为社会发展的“人才库”。

文化个性是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大学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主要内涵。作为一所大学,它的竞争力可以分解为许多要素,概括起来讲,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大学文化是大学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社会文化形态,它以大学人为主体,以知识及其学科(专业)为其核心和基础,主要凝聚在大学拥有的深厚的文化底蕴之中,是大学精神文化、大学学术文化、大学制度文化和大学环境文化的总和,是人类文化中的一种高层次文化;另一方面,大学又是作为“个体”存在的,它们的文化传统、历史地位、所处环境和办学目标有很大的差异。因此,不同的大学在办学时既要遵循大学的本质及办学的普遍规律,又要从各自的实际情况出发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办学理念。在各自的定位上办出自己的特色,这就是统一性与个性化的辩证统一。由此可见,文化的个性既是现代大学的本质特征,也是现代大学核心竞争力之所在,是现代大学赖以生存、发展、办学和承担重大社会责任的根本。

综上所述,现代大学要求生存,求发展,办好学,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就必须全面加强大学文化建设,创建高水平的大学文化,不断提高现代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大学教育应该有什么样的文化理念

广义上讲,大学的文化是由大学里的师生在共同活动中所逐渐形成的思想、精神、意识乃至行为习惯,它强调的是大学师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精神,表现为一种共同的行为准则、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其中既包括由校园环境所体现出来的整体精神风貌,也包括从大学师生的日常活动、言谈举止中所表露出来的价值取向与追求;它既体现在大学的教育思想、办学方针、课程设置、考试方式中,也体现在教师的教学、科研

活动与学生的学习、社团活动中;同时,它更突出地凝结为所有这些活动背后的精神追求、价值关怀、文化氛围、伦理标尺等。

现代大学教育的文化理念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创造性。大学是传授知识和发展知识的地方,大学实行的教育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启发人的心智,培养人们掌握较复杂知识、解决较复杂问题,并在今后的一生中可以自觉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开发的能力,这实质上是一个大学所必须具备的不断创造、更新知识的过程,这就是大学文化的创造性特征。尤其关键的是,大学文化在一个时代的主流文化精神中居于统领地位,它对于在这个时代中形成、衍化何种价值观的文化体系具有引导作用。所以说大学文化所具备的这种创造性,是其最为本质的特征,也是区别与其他层次文化精神的显著标志。

2、先进性。大学教育在文化的创造与传承过程中,要体现出大学作为知识技术载体的前沿性与先进性。大学具有崇高的使命感,大学也应该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所在,它应当服务于人类社会的整体利益,服务于国家、民族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大学是主流价值观传播的地方,是先进文化传承、创造和弘扬的地方,是先进生活方式的倡导者和传播者。

3、民主性。大学文化要体现出一个学校的管理体制的先进与科学,就是充分体现出自由和民主。学术自由是现代大学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民主是对学术自由的保障和协调。如果说学术自由代表“先进生产力”,那么,民主则是对先进生产力的解放和保障。作为学术上的自由必然要求学术平等、学术宽容,在学术和真理面前一律平等。另一方面,大学文化更重要的是体现出大学管理机制的民主,即要确立符合本校实际的管理体制核心,是以学术为核心的“专家学者治校”还是以行政管理为核心的“管理治校”,这个核心要明确;然后围绕核心,建立健全体现主体意识的管理制度,即“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成功”;同时,塑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在相对意义上说,管理制度是条条框框,是呆板的,而文化氛围则不然,它是一种习惯、风气,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塑造人。它属于学校建设的软环境范畴。

4、教育性。大学文化的这一特征也是由它的最基本的创造性派生而来的。它不仅主导着一个时代的基本文化意识,也影响着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大学文化所倡导的和谐自由、兼容并包、求真务实、民主公正、与时俱进等内容都对社会起到积极的教育作用。

5、实践性。大学文化的实践性,即是满足人们的实践需要,提供人们实践所需要的各种经验、规则、方法。在吉登斯看来,社会的结构性特征对于实践来说,既是实践的中介,又是实践的结果。即是说,结构一方面确实对人的行为有制约作用,它外在于人并对人的行为构成直接的影响,但同时结构也具有使动性,它“是行动者身处其中并构成日常社会活动绵延的反思性监控过程的前提”。大学文化对大学的作用与此类似,不仅对学校师生员工的行为构成限制,同时也赋予他们以行动的能力,大学文化是使学生获得一定能力的源泉。文化给人以知识、信念和力量,提供各种经验内容以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文化的不同也就是它所蕴含的经验内容的不同。赫尔德认为,某种文化有它固有的本质,文化的真谛在于保持其本真性。“本真性的观念不仅适用于与众不同的个人,也适用于与众不同的负载着某种文化的民族。正像个人一样,一个民族也应当忠实于它自己,即忠实于它自己的文化”。

6、主体性。从文化的起源上看,每一种文化都有其主体,正是文化主体的原创性决定了文化的归属性。一种文化是由谁创造的,这种文化的主体便是谁,它所体现的便是谁的力量。但是,我们一般并不明确地把具体的个人作为文化的主体,而是把某一群体(可能是某一民族、区域或国家)作为这种文化的主体,个体主体则通过归属于某一群体来满足文化的属我性。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如何来界定个体的归属?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身份认同问题。大学作为主体,有满足自我、自我确证的需要,这种需要是通过大学文化这种主体的创造物来体现的。大学文化的属我性,正可以用来满足这样一种自我意识的需求。人类社会存在着多种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内化于进行交往的主体身上,使得他们的交往处于不同的文化与观念之下。主体意识的增强使潜在的主体不断成为现实的主体,并使多元文化从一种自在状态发展为一种自为状态。正因为如此,多元文化不仅是当前人类社会的一个现状,也可能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永远的现象。当然,这种过程本身也引起相反的效应,即对于多元性与差异性的建构,又会引起多中求一、异中求同的文化诉求。大学文化是由大学群体创造的,但大学文化同时又塑造了大学人。大学人的个性、行为方式、价值观念都是他所处的大学文化所赋予的。大学文化的这种自在性以及主体对自身文化个性的追求,不但不会随着全球化而消失,相反,会被强化。

三、大学文化理念的弘扬与创新

重视弘扬和创新大学文化理念,要突出时代特征,真正发挥其在大学教育中引领思想、活跃学术和科学管理的重要作用。

1、精心培育大学精神文化。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大学精神一旦形成,就会不断地浸透到大学文化的行为主体和各种表现载体中,以其特有的导向、凝聚、激励、塑造等功能在大学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决定着大学自身的改革、发展的定位和走向。正如哈佛大学校长洛丁根先生所说:一流大学是在大学精神的旗帜下聚集的、有共同价值取向的、一流的生源与师资。大学应是有着价值追求与精神内涵的心的家园。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人文精神是一所大学的精髓所在,也是一所大学办学成功的原因之一。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人文学科的内在思想反映,而且是所有文化产品的思想映照。弘扬科学精神,就是树立崇尚科学、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理念。应将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贯穿于大学的学术思想、学科建设、管理工作和大学发展规划中。学校的精神品格会对师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熏陶,这种熏陶的结果会在师生的价值观、精神状态、行为方式中反映出来,并且强化他们对母校的认同感、归属感。

2、彰显大学文化的理性批判。大学文化具有强烈的理性批判精神,这种理性批判精神源于它对探索未知、寻求真理的强烈兴趣和不懈追求,源于它对社会、国家乃至人类的高度民主使命和责任感。“大学不是一个温度计,对社会每一流行风尚都作出反映。大学必须经常给予社会一些东西,这些东西不是社会所想要的(wants),而是社会所需要的(needs)。”大学文化不仅对文化知识中的落后、陈旧和腐朽部分进行批判,而且对社会中丑恶、腐朽、愚昧的文化现象进行批判,通过批判、纠正进而引导社会文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交流合作的日益频繁,当今中国呈现出多样化的文化景象,本土的与外来的、高雅的与通俗的、主流的与非主流的、进步的与落后的文化交织在

一起,如果没有文化的理性批判将使文化选择无所适从,没有文化的正确引领将会导致方向的迷失。因此,在大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坚持科学与人文并举、爱国与爱校相通、传统与现代结合、求实与求新互应的原则,致力培育追求真理、高尚、理想、责任、进步的大学文化精神,使之成为人类的精神家园,同时要强化大学文化的理性批判精神,发挥其文化批判和社会批判功能,引领社会文化前进。

3、建立民主、科学的大学制度义化。大学制度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办学、治校的基本保证,具有导向、约束和规范作用。建设民主、科学、平等的制度文化,实现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的协调配置,是当前高校面临的迫切任务。制度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学术为先,强调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提高学校各级部门的科学管理和治校水平。现代大学制度的核心问题是有效把握大学的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和社会各方面关系问题。要坚持依法治校理念,提升依法治校水平。加强民主管理与监督,积极推进学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保证学校重大原则、重大决策的民主化,形成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完善管理规章制度,探索建立灵活的、开放的、有活力的教学、科研、人事管理模式。规范各类重大仪式活动,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4、营造和谐的大学环境文化。校园环境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具体体现,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新优雅、整齐有序的校园文化环境所酝酿出的特色鲜明、内涵深刻的浓郁文化氛围,不但对广大师生具有精神和文化的熏陶作用,而且诠释了学校的文化内涵和品味,可以起到外塑形象、内聚力量的作用。大学校园环境包括物理环境和心理环境两部分,前者主要指建筑、设施、校园的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后者指人际环境、校风和教风以及各类文化艺术氛围等人文因素。如何营造一个环境优美、秀丽的大学校园,以环境体现精神,是目前我国大学校园规划的重点。一些国际一流大学,都有其丰富而独特的校园文化。比如哈佛大学校园的主色调是哈佛红,牛津大学校园的草地800多年保持了细嫩葱绿,学生每年5月在泰晤士河上举行划船比赛,这些都给学校树立了知名品牌,成为学校的一种精神体现。

5、不断进行文化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文化创新也是大学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大学创新的引擎和动力源泉。管理学大师彼德·杜拉克曾这样为“创新”下定义:创新是赋予资源创造财富的新能力,使资源成为真正的资源。创新不仅指科技的创新,制度的创新,还包括文化的创新。文化创新为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生长土壤,它是整个社会革新的精神支撑,没有文化创新便没有整个社会的创新。大学的产生与发展本身就是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大学不仅有弘扬、传播先进文化的责任,更担负着创造新思想、新文化并以之来辐射社会、推动社会进步的使命。大学是开展科学研究、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主要基地,而要在大学创造更多的科技成果,造就出千百万创新型人才,就必须进行文化创新,以营造适宜科技创新和创新人才成长的文化氛围。创新是文化保持活力的源泉,是推动文化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大学需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创造出反映一定时期内和一定社会形态下先进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根本要求、符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代表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为人类的文明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精神动力的新思想、新文化。同时,文化创新是新时代大学文化自觉的表现。“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概念。文化“是一个由人类自己对自然世界加创造出来为人类继续生活和繁殖的人文世界”。在他看来,“文化自觉”就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的发展趋向”。文化自觉是当今世界共同的时代要求,此所谓“自知之明”是为了使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加强对文化发展的自主能力、鉴别和筛选能力,以取得适应新环境的主动地位。“文化自觉”的观点对于当今大学有十分重要的启示意义。当今是一个创新时代,由此也引发出一个文化转型时代的到来,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各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尤使大学的“文化自觉”显得日益紧迫而重要。大学文化创新的目的就在于使大学更好地认识和改造自己的文化,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对创新时代做出回应,为社会的改革和创新提供动力和支持,因此,文化创新是创新时代大学文化自觉的表现。

概而言之,中国高校要想在新形势下取得更大的发展,只有培育和创新富有个性的大学文化,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才能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有更大的作为。

猜你喜欢

大学文化大学教育
践行追求成功的大学精神,弘扬追求卓越的大学文化
新时期高校党建与大学文化建设互动关系的探讨
从校园生活谈当前大学的两种校园文化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论高校国际化进程中的大学文化战略
浅析大学文化育人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调查与分析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高师院校大学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