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铜陵市“三废”污染水平的EKC模型解释

2009-03-11方春洪

绿色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铜陵市污染

方春洪

摘 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往往被看作是对立的,环境问题由经济发展引起,但经济发展也可促进环境保护。本文选取1993~2007年铜陵市亿元产值对应“三废”排放量、人均“三废”排放量和人均GDP为指标,分别代表单位污染负荷、人均污染负荷和经济发展水平,运用EKC模型对铜陵市环境污染水平进行探究,发现铜陵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关系呈逐步改善的趋势。

关键词:EKC模型;“三废”污染;铜陵市

中图分类号:F06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1-0018-04

铜陵市位于皖江经济带,毗邻长江三角洲经济区,是安徽省对外开放的前沿和经济快速增长区。经过建国53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加速迈向现代化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基础。15年来,全市GDP从1993年24.61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250.6亿元年均增长率18.02%,人均GDP从1993年的3842元增长到2007年的34026元,年均增长率16.86%。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较大进展,产业结构继续优化,形成了铜产品深加工、信息产业基础材料、硫化及精细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区域经济的专业化和特色化发展。铜陵市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工业基地,有“中国古铜都”之称,矿业是其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是安徽省及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重要原材料基地,是安徽省四大矿业城市之一。

铜陵市在取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三废”污染严重,严重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1993~2007的15年期间,铜陵市废气排放量从166.3亿标立方米增加到656.5亿标立方米,年均增长率9.59%,常造成粉尘和酸雨污染,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和破坏,产生一些疾病,如矽肺病、哮喘病等,属于国务院划定的酸雨“两控区”,2007年降水酸雨频率42.3%,酸雨总占雨量的44.1%,降水pH=5.1;固体废弃物从385.3万吨增加到749.15万吨,年均增长率4.53%,破坏和占用土地面积达3 049.6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2.7%。废水排放量略有减少,15年间只减少1022万吨,总量仍达6 376.4万吨,而且废水中污染负荷高,如铜、砷、硫化物、铅等工业废水中污染负荷高达85.9%。

经济发展引起环境恶化,环境污染遏制经济增长,铜陵市的发展是否符合环境库兹涅茨理论,环境污染水平与经济发展又是处于何种阶段,为此对1993~2007年的环境与经济数据进行EKC模型分析,试图找出其矛盾所在,为解决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EKC模型的构建

选取两类指标:环境指标和经济指标。环境指标选取亿元产值污染负荷和人均污染负荷,前者包括:废水排放量(万吨/亿元)、废气排放量(亿标立方米/亿元)、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万吨/亿元);后者包括:人均废水排放量(吨/人)、人均废气排放量(标立方米/人)、人均固体废弃物产生量(吨/人)。之所以选取这两类指标,是因为亿元产值污染负荷是一个包括经济技术的指标,而人均污染负荷是不仅仅反映了人类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而且也反映了人类消费活动对环境的影响。经济指标选取铜陵市人均GDP(元)。两种指标的时间序列均是1993~2007年。

本文选取EKC三次模型:

y=b0+b1x1+b2x2+b3x3

y表示亿元产值的废水排放量、废气排放量、固体废弃物产生量。x表示人均GDP,b0、b1、b2、b3为参数,ε为随机误差项。其中b1、b2、b3具有重要的意义,根据取值的不同可反映环境质量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

当b3=0、b2=0、b1≠0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呈线性关系;

当b3=0、b2<0、b1>0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呈倒U型关系;

当b3=0、b2>0、b1<0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呈正U型关系;

当b3≠0、b2≠0、b1≠0时,环境状况与经济发展之间呈三次曲线关系。

2 环境污染EKC模型特征分析

2.1 亿元产值污染负荷与人均GDP

亿元产值污染负荷是一个包括经济技术的指标,在研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它最能直接反映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影响,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产业发展对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重污染型企业被关闭或停产,亿元产值对应“三废”排放量对经济的发展呈下降趋势。通过运用SPSS12.0软件回归分析得铜陵市亿元产值“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EKC模型,拟合系数均大于0.8,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结果见表1,拟合曲线图见图1。

亿元产值“三废”排放量与人均GDP的EKC回归曲线如图1,三者变化基本一致同步,都呈近似L型。亿元产值“三废”排放量总体上随人均GDP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以人均GDP20000元为界,前一段下降较快,后一段先平稳后又下降。铜陵市是以有色金属采选、冶炼、化工、纺织等行业主体的矿业城市,“三废”量大、面广,1993年铜陵市污染企业有有色金属冶炼厂、有色第一冶炼厂、铜官山化工总厂、铜都金隆公司、钢铁厂、焦化厂、发电厂、磷铵厂、有机化工厂、有色凤矿、印染厂、钛白厂、铜化集团新桥矿、有色铜矿、有色金口岭铜矿等。1993~2003年亿元产值“三废”排放量减少较快,如废水年平均下降率17.3%,废气14.41%,固体废弃物11.23%,这归因于政府1993年以来加强对环境的重视,对于一些污染大户采取了逐步治理的方式,而且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城市气化工程以及煤改气工程等,加大对污染大户的生产工艺改善的引导,同时令铜陵市造纸厂停产,铜陵市的废水排放量大幅减少,废气排放是实施总量控制,固体废弃物提高综合利用率。但在人均GDP20000元左右,对应时间是2003年,亿元GDP废水排放量下降幅度短暂趋缓,甚至停滞,这说明铜陵市的“三废”减排技术已经相对集约化,减排潜力很小,而随着人均GDP的提高即生活水平的改善,居民生活“三废”有所抬高。但这不能说明铜陵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了库兹涅茨曲线的工业化后期水平,只能说明铜陵市的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调整已产生明显的环境效益。2006、2007年亿元产值废水排放量减少有所突破,主要是由于铜陵市加强循环经济的研究,实施工业生态园与农业生态园的规划建设,加强了“三废”重复可利用率,以及其他重大环保工程的上马等。

2.2 人均“三废”排放与人均GDP

人类活动包括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两者均对环境产生影响,而人均污染负荷正好能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指标,它包括人类生产活动和消费活动向环境排放的污染物,所以它与人均GDP的关系比较复杂,不可能出现单一的变化趋势。类似于亿元产值“三废”排放与人均GDP的分析模式,通过运用SPSS12.0软件回归分析得到铜陵市亿元产值“三废”排放与人均GDP之间的EKC模型,拟合系数均大于0.8,拟合程度较好。回归结果见表2,拟合曲线图见图2。

从图中可知,人均废气排放量与人均GDP呈勺状,先递减至低谷后略有攀升趋势,以大致在人均GDP30000元左右为界,1993~2007年呈下降趋势,这一时段内,人均废水排放量从115.511 3吨到86.577 1吨,年均下降率2.04%,这说明铜陵市政府在保持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开始注意保护居民生活环境,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图中发现在人均GDP10000元左右,即在2001年,人均废气排放量下降最快,主要是之前的废气排放污染企业整治初现成效,在2006、2007年出现人均排放量低谷,废气污染企业整治成效显著。随后人均废水排放量又出现攀升趋势,这主要是人类生产活动排放的废水在减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均用水需求加大,生活污水排放量增加,总体人均污水排放量增多。

而人均废气和人均固体废弃物与人均GDP均向上呈递增趋势。这主要是由于铜陵市目前乃至将来一段时间内仍属于资源型城市,采矿、冶炼、化工等行业现在和将来一段时期内仍是铜陵市的主导产业,而这些相对的主要污染是废气污染和固体废弃物污染,虽然加大治理,但迫于经济利益的诱惑和城市经济腾飞的需要,这两种污染治理起来难度较大,成本高,不能向同废水那样建立污水处理厂,而且随着铜陵市采矿深度的增加,采矿效率的提高,尾矿废石产生也逐渐增多。另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等消费的增加,尾气排放严重,城市生活垃圾增多。

3 结论与建议

总体而言,通过分析铜陵市15年来的年亿元产值对应“三废”排放量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均“三废”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年亿元产值“三废”排放量随经济的发展呈下降趋势,但这并不能说明铜陵市进入了后工业化时期,只能说明铜陵市在实行一系列环保措施后出现了环境友好型局面环境保护已纳入经济发展之中并出现良性循环的趋势。而人均“三废”排放量随着经济发展有所提高,说明铜陵市经济发展目前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并且随着收入的提高,人民的消费结构也会升级。

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不是相互对立,相反是可以协调发展,互惠互利的。铜陵市要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就必须促进城市经济转型,改变目前以矿业经济实现增长的局面,其主要步骤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自主创新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促进信息产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融合,增强核心竞争力。以产业集聚推动规模经济发展,积极引导产业向规模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资源利用向循环经济模式转换。

首先,加强科技研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着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强大科技支撑。其次,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提升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以有色集团、铜化集团等强势集团为龙头,以一批科技实力较强的企业为基础,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布局集群化和发展多元化。最后,提高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加快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和农业循环经济区等生态工业园区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重点推进制造业、农业、房地产、科技、公用事业等领域循环经济的发展,形成一批循环经济企业。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所以要充分利用国家实施铜陵市循环经济试点城市的契机,以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为基础,将经济发展置优先位置,注意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切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以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推动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吴开亚,陈晓剑.安徽省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的关系研究[J].重庆环境科学,2003,6.

[2] 洪阳等.环境质量与经济增长的库兹涅兹关系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

[3] 邢秀凤等.青岛市“三废”排放的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5,18.

[4] 高振宁,缪旭波,邹长新.江苏省环境库兹涅茨特征分析[J].农村生态环境,2004,20.

猜你喜欢

铜陵市污染
铜陵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及其治理路径
液压系统常见污染及控制措施的探讨
SOUNDS OF THE CITY
铜陵市羽毛球会所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
安徽铜陵地区河流的健康度系统建立
铜陵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的现状及对策建议
哪个罐子里的药被污染了
高铁对铜陵市经济发展影响与对策分析
铜陵市商业地产市场研究
你是污染链的第一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