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坝与可持续发展

2009-03-11刘江宜

绿色科技 2009年1期
关键词:生态保护大坝可持续发展

刘江宜

摘 要:本文分析了怒江水电开发、三门峡水库和都江堰建坝工程等三个大坝案例。文章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分析了大坝建设中的成本与收益问题。文章认为,大坝争论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矛盾,其实质是利益之争、解决大坝矛盾需要创新机制。文章最后认为,继续进行水电建设是我国的必然选择,但应该妥善处理好大坝建设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关键词:大坝;可持续发展;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69X(2009)01-0009-05

2003年以来,国内关于大坝的争论案例不断出现,怒江十三级水电站开发、都江堰杨柳湖工程和三门峡水库利弊之争等先后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大坝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为建坝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矛盾,实质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它反映出的问题是多方面的。

1 关于大坝争论的三个案例

1.1 怒江水电开发

2003年,关于是否应该对怒江进行13级水电站开发引起了全国性的争议。2003年8月14日,由云南省怒江州完成的《怒江中下游流域水电规划报告》通过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主持评审。该报告规划以松塔和马吉为龙头水库,丙中洛、鹿马登、福贡、碧江、亚碧罗、泸水、六库、石头寨、赛格、岩桑树和光坡等梯级组成的两库13级开发方案,全梯级总装机容量可达2 132万kw,年发电量1 029.6kwh。这意味着从源头到流出中国尚无一处工程的“处女江”怒江,也被列入开发规划当中。一石激起千层浪,怒江的命运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从2003年8月国家发改委召开《规划》审查会以来,国家环保总局和云南环保局先后组织了4次专家座谈会。座谈会上,北京和云南的专家各执一词,针锋相对。2003年9月9日,在国家环保总局主持召开的第一次专家座谈会上,除发改委和水利电力系统的代表认为“怒江建坝是有效扶贫”“怒江建坝与世界自然遗产不矛盾”之外,来自生态、农林、地质等领域的三十余位专家一致对怒江开发持反对意见。随后,云南省环保局分别于2003年9月29日、10月10日召开了两次研讨会,支持怒江水电开发。2003年10月20-21日,在昆明召开的第四次专家座谈会上,两派专家正面交锋,展开激辩,没有达成一致意见。2004年2月,国务院作出批示:“对这类引起社会高度关注,且有环保方面不同意见的大型水电工程应慎重研究,科学决策。”退回了有关部门上报的《怒江十三级水电开发规划》。至此,近半年来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怒江水坝论争,终于以国务院的决断暂告一段落。

1.2 三门峡水库

黄河三门峡水电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第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全票通过,1960年大坝竣工,开始蓄水,到1962年3月其上游渭河潼关河床就抬高了45m,渭河成了地上悬河,严重危害着关中平原的安全。此后,三门峡工程的运用方式虽几经调整,但工程对上游造成的危害却仍在继续。其间,争论也从未停止。

2003年8月24日至10月5日,陕西全省连降暴雨,渭河流域洪涝成灾。据统计,陕西省有1080万亩农作物受灾,225万亩农作物绝收,成灾人口51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82.9亿元,是渭河流域5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洪水灾害。这次渭河洪峰最高流量每秒3 700m3,仅相当于三五年一遇的洪水流量,但却形成了50年不遇的洪灾。这显然是典型的“小水酿大灾”,从而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三门峡水库的激烈争论。2003年10月11日,水利部召集陕、晋、豫三省相关部门及部分专家学者,在郑州召开了“潼关高程控制及三门峡水库运用方式专题调研会”。2003年10月17日至18日,水利部会同中国工程院在北京再次开会讨论如何降低潼关高程。随后,15位陕西省人大代表向省人代会提交了《关于停止三门峡水库蓄水发电,尽快降低陕西潼关高程,彻底消除渭河下游水灾隐患》的议案。2004年2月16日,经济观察报载文《谁决定三门峡水库的存与废》,继续对三门峡水库的前途进行讨论。现在看来,作为惟一一座成为人民币图案的水电站,三门峡很有可能

同印着自己影像的第二版人民币五角钱一样无法避免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1.3 都江堰杨柳湖水库大坝

另一个水坝的规划也于2003年聚焦了各界的目光,这就是关于都江堰[ZW(]都江堰:是2259年前秦国蜀郡守李冰父子率众修建的,至今还在造福人类的水利工程。它是镶嵌在四川成都岷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2000年,它以其古老、科学、完整、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世界之最,而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册。[ZW)]前建杨柳湖水库大坝的争论。四川都江堰由于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设计最科学、保存最完整、至今发挥作用最好、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大型水利生态工程”,200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0年在离都江堰六公里的地方立项动工了紫坪铺水利枢纽,2003年,紫坪铺工程的配套工程杨柳湖水坝将坝址选在距都江堰仅1 310 m的地方,激起强烈反响。专家们谈到要在这个举世闻名的、以无坝为特征的水利工程上游兴修大坝,大有“无颜见先人贤哲”的痛心疾首。在各界的反对下,四川省宣布停止杨柳湖工程,这个结果使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

2 大坝的成本与收益

2.1 大坝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

1936年,世界上第一座大坝胡佛大坝在美国科罗拉多河布莱克峡谷建成。1960年,世界第一长河尼罗河上耸立起埃及的象征——阿斯旺大坝。2003年,世界第三长河长江上建成了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水电站,对改善上游航运,调蓄流域洪水起到了巨大作用,每年875亿度的发电量也给华东地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保障。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范围内修建的各类水坝已达80多万座,主要用于供水、防洪、水力发电、灌溉、航运以及蓄水。这些大坝为各国的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因此,也对大坝的生态环境影响更加关注。要正确处理大坝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首先要客观地认识大坝所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国际国内大量的研究表明,大坝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环境方面,包括对河流形态造成的影响、对水质造成的影响、对水文造成的影响、对生物、植物造成的影响,等等。

除了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之外,大坝还对人类造成了重要影响:使土著居民失去土地、破坏他们的文化习惯、使他们的精神受到创伤等;修建大坝之前人们的焦急等待,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蓄水之后又出现各种问题;大坝涉及的移民问题;由于大坝引起的各种疾病,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等等。

2.2 大坝带来的收益

事实上,与大坝所带来的生态环境等问题相比,大坝所带来的收益更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上,各种各样的大坝也确实为我们带来了许多效益。一般认为,大坝的功能主要有两个。第一个功能是蓄水以补偿河流的波动或满足对水和能源的需求;第二个功能则是提高上游的水平面,使水能够顺运河改变流向或提高“水头”。由此又派生出水坝的另几项功能:发电、防洪、航运、水库渔业和休闲活动,等等。

在我国,目前对大坝的需求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一是水力发电,二是防洪,三是发展地方经济。首先,大坝能够进行水力发电,可以直接解决地方或国家经济发展的电力压力。目前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迅速,能源日益紧张,特别是由于石油、矿产资源等不可再生资源的环境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水力发电倍受大家关注。其次,大坝可以有效地防洪,有利于减少水患。世界上许多大坝的修建都是为了解决河水泛滥的问题,通过大坝的蓄水功能防止洪水。第三,水电开发能够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这是所有支持兴起大坝的理由之一。一般而言,由于水电项目的建设,会加快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力发电也会为地方政府提供数额不菲的财政收入,例如,2002年怒江州的财政收入仅为1.05亿元,而据估计,如果怒江水电项目实施以后,每年的直接财政收入可达80亿元,仅怒江州的财政收入就可达10亿元。因此,修建大坝对于发展地方经济具有重要作用。

3 大坝之争引起的若干思考

3.1 大坝争论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关于大坝的争论不是个别的案例,它代表了一种趋势,一种理念,即生态保护已经被人们广泛接受。早在1854年,梭罗撰写了《瓦尔登湖》,引起生活在污染中的人们对清新空气的向往,但并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影响全球的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92年里约热内卢会议后,可持续发展从理论走向实践,世界各国政府纷纷制定符合自身国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坝争论体现了经济发展与保护生态之间的矛盾。以怒江水电开发之争为例,支持者与反对者都有一些的理由(见表1)。如何权衡这些理由,综合考虑建坝的影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如果要建坝,就必须解决好反对者提出的问题,至少在总体上赢得公众的认同。

3.2 大坝问题的实质是利益问题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的背后是利益之争,这种利益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利益,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包括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之间的利益、地方政府与部门之间的利益、以及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利益。

首先,大坝与生态的矛盾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之争。也就人类的利益是否高于自然的利益。过去我们对这种认识是不深的,或者是因为生态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还不是稀缺的,或者我们对生态的偏好还不足以使我们产生这种认识,或者是因为我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还没有引起重大的生态环境问题。一般认为人类是万物之灵,表现在哲学上即是鲜明的“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界看作是为人类服务的,过分相信人的主观能动性,而没有认识到人是自然的孩子,本质上是一种生命体。虽然恩格斯在许多年前就曾经指出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但在这种“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们不可能过多地考虑自然的需要,而是主要考虑人的利益。这种利益之争在美国的“大坝与小鱼的对话”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关于水坝与生物物种竞争的典型案例可回顾美国的特里哥(Tellico)大坝水利工程[ZW(]资料来源:泰坦伯格,《环境与自然资源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第21页;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哲学走向荒野》,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74-75页。[ZW)]。特里哥大坝位于田纳西州(Tennessee),于1967年经国会批准,当这座造价达1.16亿美元水坝正在修建中时,田纳西州的一位鱼学家发现了一个以前不为人所知的鲈鱼物种,因此,美国最高法庭命令停止其施工,为的是要挽救这种体长不过三英寸的蜗鲈(snail darter)。其后濒危物种委员会对此工程也加以制止。但后来,国会为蜗鲈而专门通过了一项对《濒危物种法案》的豁免案,从而让大坝的修建得以完成。最终,蜗鲈让位于大坝,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指出:“这将是世界上首例的一个物种有意地毁灭另一物种的事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场争论原本是不必要的。因为,一项经济分析表明停建大坝在经济上是不合理的,而蜗鲈则可以成功地被移植到他处。

随着人类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技术不断进步,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日益增大,人类经济活动的自然负效应也开始显现。怒江水电开发的争论实质是开发水电与保护怒江生态环境的争论,在全国范围内的讨论中,形成了两大阵营,自然保护主义者强调要保持原始生态江,不予开发,而另一种观点认为应该进行开发,“不能让江水白白流逝”。这实际上提出了一个问题,即自然是否也有价值,谁代表自然的利益。我们还缺乏衡量生态成本的工具,也还需要时间与“人类中心主义”划清界线。但无论如何,我们开始反思“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开始关心自然的价值,不论这是出于对自然的尊重,还是对人类自身前途的担忧。

其次,大坝与生态的矛盾体现了人与人的利益之争。这可以从人们对大坝功用的排序方式部分地得到反映。对水坝不同功用的优先排序,经常是建立在政治和经济力量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农业诉求占了政治优势,农田灌溉的水源分配可能会优先于水力发电。正如世界银行的一份内部报告指出:“主导水坝和水库经营管理的并不是最大化定律,而是来自不同利益团体之间的争议冲突。”

3.3 生态服务是否有价值

大坝与生态之争所反映出的另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生态服务是否有价值?

价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概念,它既有经济意义,也有生态含义。经济价值是一个古老的概念,亚里士多德首次区分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钻石与水的“价值悖论”直到16世纪才得到解决,Galiani认为价值是主观上对两种商品之间数量关系的感受,价值大小依赖于效用程度和稀缺性。斯密(Smith)提出了生产成本理论,工资、利润和地租分别是劳动、资本和土地三种要素的交换价值。李嘉图(Ricardo)也对价值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劳动价值理论。马克思在李嘉图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概念。以后,随着西方经济学进行的边际革命,又提出了边际价值概念。边际价值论认为物品和服务的价值是由其边际效用确定的,商品的经济价值是边际效用与实际价格的差额。

对于生态服务是否有价值,中西方学者都进行了思考。康芒纳在《封闭的循环》中反思了现代技术在生态上的失败,认为这种失败主要在于我们的价值观,即人与自然相分离的价值观,不承认自然的价值。霍尔姆斯罗尔斯顿Ⅲ也曾经提出一个类似的问题:“生态伦理是否存在?是否能作为一种在哲学上值得尊重的伦理而存在?”他写了一篇名为《生态伦理是否存在》的文章,发表在国际伦理学领域的权威刊物《伦理学》上,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他的回答是肯定而有力的,并且从哲学的层面肯定了生态的价值,他指出:“衡量一种哲学是否深刻的尺度之一,就是看它是否把自然看作与文化是互补的,而给予她以应有尊重。”国内学者也对生态价值进行过思考,如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在不同场合发表关于生态价值的论述,认为生态环境是有价值的,而且还系统地论述了生态经济价值,将生态经济价值作为生态经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和前提条件。但在实践中,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价值认识还存在不同意见。以水的生态价值为例,有人认为,水如果不被用来发电,就会白白地浪费;与此相反,也有人指出,水没有被白白地浪费掉,因为它滋润了两岸的土地,哺育了众多的动物和植物,它的价值还没有为人类所完全理解。

3.4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需要创新机制

首先,解决大坝等生态环境问题要求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按照统筹人与自然的关系来思考问题。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完全冲突的,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双赢的,譬如,《半月谈》曾报道的“和林格尔现象”就为我们实践科学发展观树立了典范,不仅实现了经济迅速的发展,而且还使生态环境得到保障。

其次,解决大坝问题需要创新机制。解决大坝问题,包括解决西部地区许多其他生态环境问题,都要求我们有创新的机制。有学者建议建立西部地区的生态购买制度(任保平,2004)来解决西部的生态环境问题。从产权经济学原理出发,根据产权的可分割性和可转让性,提出了生态购买制度。当前,关于生态补偿及其实施的研究已经越来越多,。如何通过市场机制、政府转移、公众参与等方式解决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矛盾成为理论和实践中研究的热点问题。

第三,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增强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大坝建设要求技术人员、经济工作者、社会工作者、政府人员、公众等共同参与,集体决策,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思想。

4 如何看待我国的大坝工程

根据有关资料,我国是世界上大型水坝最多的国家,1949年解放时只有8座大型水坝,而1986年已经达到18820座,远远超过排名第2的美国,的5459座。而1994年我国的主坝数量也已经为世界第七位(见表2)。随着二滩水电站、三峡大坝的建成,我国大坝业还将在世界上领先。

一个国家需要大坝有没有适当的标准,我国需要多少大坝,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由于受到世界反坝运动的影响,我国的大坝工程也受到部分质疑,我们是应该和美国等发达国家一样,停止或放慢建坝的速度,还是继续我们自己的道路,值得深思。在笔者看来,盲目地与世界反坝主义者接轨是不可取的,而不顾生态环境问题一意孤行也是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理想的模式是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民主决策、科学规划、合理建坝、争取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首先,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国际社会的反坝运动是有背景的。在国外,许多国家的水力资源利用的较为充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偏好增强,因此,产生了一些反对建坝、拆坝的组织和机构。而在我国,自从建国以来,水电建设一直比较落后,水力资源还远没有得到足够的开发,水电也远落后于石油、火电等其他能源开发,因此,停止建坝不现实。

其次,从经济发展阶段来看,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阶段,经济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有增无减。而从我国能源结构看,主要还是以煤炭为主,而水电所占比例还不到1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与我国潜在的水力资源相比,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在石油等能源对外依存度加大的情况下,我国的能源受国际市场的影响正在加大,潜在的风险也在增大。因此,加大水电的开发符合中国的发展利益。

第三,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只有首先满足人的生存权,才能谈发展权。主张科学建坝不是不要考虑生态成本,建坝必然带来生态环境问题和移民等其他问题,但也应该同时看到水电所带来的大量收益。有专家指出,就当前中国的实际情况来看,明智的选择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第四,建坝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要在坝址选择、技术运用、大坝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科学决策,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重要的位置,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既要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建设,也要保护生态环境。目前大坝中所存在许多问题,如移民问题、利益之争问题,并不是由于大坝本身造成的,而是由于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在利益分配中所产生的。

5 结 语

笔者认为,关于大坝的争论反映了人们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也促使我们客观科学地分析大坝带来的成本与收益,既不能一味地强调它的收益,也不能全盘否定。总的来看,国际上,特别是发达国家,由于其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较为充分,对生态环境的偏好更大,因此反对大坝的声音更明显些。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一方面面临经济发展,能源紧缺等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水电资源利用率还非常低,因此,继续进行水电建设是必然选择,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处理好大坝建设过程中所引起的各种问题。

参考文献:

[1] 郑易生.科学发展观与江河开发[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

[2] 麦卡利.大坝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1.

[3] 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

[4] 汪恕诚.论大坝与生态[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4(7).

[5] 沈孝辉.怒江大坝之争的实质[J].中国改革,2004(7).

猜你喜欢

生态保护大坝可持续发展
大坝:力与美的展现
大坝利还是弊?
贵阳生态保护法庭的成立与发展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中小家族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