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之偏
2009-03-11聂幼犁
聂幼犁
[关键词]选择题,标准,学术规范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09)01—0058—03
“混茫”亦作混芒,意为混沌未开。另外,还指一种广阔无涯的境界。杜甫《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口三十韵》诗中有:“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无论取其中哪一种含义,如果一道选择题在其选择的标准上作“混茫”状,而标准答案又偏执一个,就在客观上类似拿考生开涮了。
例一:以下农民运动受基督教影响的是
A秦末农民起义B明末农民起义
C太平天国运动D义和团运动
答案:C这是一道提出一个标准,要求考生以此确认某一史实的试题。内容贯穿中国古代、近代历史,涉及的四次农民起义无可非议地属于中学历史课程的主干知识,考察目标是对这一标准的把握和对这些农民战争重要特征的理解,并有引导学生在学习时,要关注重大历史事件时代或主要特征的意义。
然而,事有蹊跷,学力较低的考生觉得该题非常容易,而学力较高的考生却觉得无从下手。为什么?问题出在对提问中“影响”一词的理解上。前者简单地把它理解为顺向的或积极的作用,选择了“太平天国运动”,因为在四个选项中,只有太平天国成立过“拜上帝会”,宣扬“上帝”,后者却出于思维的严谨性,为这个“影响”到底指什么影响而左思右想,难度颇“高”:如果是指有一点顺向意义或有利因素的影响,应当选“太平天国运动”,因为拜上帝会的思想和形式中确实有一些基督教的因子;如果是指反向的,或原因与结果式的影响,则当数“义和团运动”。因为与基督教传教士有关的一系列“教案”、“血案”正是激起义和团运动的直接、而且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没有这些“教案”、“血案”,就不可能有农民掀起的“义和团运动”……这样,考生们大都凭猜测答题:估计该题可能“较易”的,就选择C,认为一定“稍难”的,就选了D。
此题留给教师和学生的是困惑不安:历史课程中使用“影响”一词,在没有特别说明或在独立使用的情况下,就自然地指顺向的或积极的作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所谓影响,是“指言语、行为、事情对他人或周围的事物所起的作用。”仔细想来,历史学科中常用的背景、条件、原因、作用、影响等从不同的视角看,都具有“影响”的特征,这是历史矛盾运动及其普遍联系的反映,是广义的。即使只取其狭义,也包括了顺向、逆向,正面、负面,积极、消极,主观、客观……或既有顺向又有逆向、既有正面又有负面、既有积极又有消极,既有主观又有客观……以及它们对被影响者的程度大小,谁是主要方面或次要方面等不同的情况。中学历史课程也是如此,如英国工业革命、法国大革命、资本垄断、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等,就有许多不同性质、方向和程度的作用和影响。显然,试题在“影响”的理解上剑走偏锋了,只认定其中狭义中的狭义。比较方便的修正方案是直接修改题干,使其界定清楚,指向明确。有人建议在“影响”前加上“正面”或“顺向”或“积极”一词:
●以下农民运动中,受基督教正面影响的是(选项同原题,略)
这种修改方案虽然最简单易行,但由于缺乏前置情境,即在什么前提下说这句话,所以仍有语焉不详之嫌,这里的“正面”是指性质,还是指方位?另外,最主要的是这种句子使试题念起来,似乎淡化了太平天国运动和基督教两者之间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及其程度的重要特征。历史事实是:1847年,洪秀全曾到广州,师从美国传教士罗孝全学习基督教教义,但当他的奇异思想被发现后,罗认为他不是“合格”的基督教徒,拒绝为他洗礼。罗写道:“彼之所言实令我莫名其妙,迄今仍未明其究竟从何处而得此种意见,以彼对于圣经之知识无多也。”后来洪秀全、冯云山所言所行也证明,他们是有时代痕迹的传统的农民起义领袖,太平天国的“上帝”不是基督教的“上帝”,拜上帝会也不能称之为有中国特色的基督教。他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和农民运动的需要,在本质上与古代农民战争一脉相承地发动了中国近代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只是非常有限地利用了基督教的某些内容和形式。
所以,比较理想的修改方案是把抽象的“影响”改成较为明确的特征概述:
●以下农民运动中,借用了基督教某些内容和形式的是(选项同原题,略)
●以下农民运动中,其思想含有一些基督教因素的是(选项同原题,略)
或者,干脆改为用拜上帝会的某种含有基督教因子的“说法”构建情景:
●只有天父上帝是真神,其他一切历来为人所崇拜的对象都是妖魔;所有人都是天父上帝的子女,都是平等的……宣扬这一思想的是(选项同原题,略)
●信奉“循行上帝之真道……相与挽已倒之狂澜。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是(选项同原题,略)
注意,第二种修改方法也许会提高试题的难度,因为它增加了新的考察目标——阅读能力,也就是说,考生必须先通过对隋境的解读得出选择的标准。但如果情境中提供的解题信息比较鲜明而略多。难度就会得到有效控制,直至不增加难度。
例二:有首上海的旧民谣,讲述了清朝260多年的大事,其中与戊戌政变有关的句子是
A吴三桂要去借清兵,顺治帝登基享现成
B林则徐严禁吸洋烟,忠心报国无人识
C曾国藩团练起湘乡,淮军还有李鸿章
D好头颅六个凭空送,菜市街夜夜叫冤魂
答案:D
这道题与上题是相同的提出一个标准,要求考生以此选择史实的设计类型。虽然考查的是史实的记忆水平,但由于用学生从未见过的旧民谣构成问题情景,不仅提升了考查目标的品质,使其变为一种辨别运用能力,而且生动活泼、朴实鲜灵,既有民间社会色彩,又有顺便开拓课程,强化学生史料意识的教学意义,十分精彩!
但细细读来,试题给出的选择标准还是可以再斟酌的。“有关”一词表示的是有关系、有关联或有联系,可近可远,本身并没有直接或间接之界定。人们在使用时到底是指直接,抑或间接,表述或理解起来需要有一定前提才能确定。因此,在没有这个前提的情况下,谁能说选项A、B、C所列的史实与“戊戌政变”无关呢?清朝的统治是其国情和社会环境、氛围所在,鸦片战争失败后的一系列后果是其时代背景、基本矛盾和切夫之痛,湘、淮军等汉族地主武装的崛起仍无力挽救民族危亡是其发生的理由之一。诚然,绝大多数的考生会按照直接“有关”,也就是最“有关”来理解,毫不犹豫地选择D。但作为试题来说,这不是一种规范的做法。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将提问改为:“其中直接描述戊戌政变的是”。这样,就不会产生任何歧义了。
例三:从《上海县竹枝词》中,可以知道许多古代的节日习俗,其中与端午节相关的是
A拜年未了接财神,爆竹通宵闹比邻
B月饼堆盘月样圆,南园向最盛香烟
C童儿接队放风筝,风卷纸钱灰满路
D浦江午日闹龙舟,红儿绿女沿滩看
答案:D
该题与上题有相同的明显的优点和潜在的问题。选项列出的四个节日活动都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毫无疑义,也是一种“相关”。比较方便的修改方案是把提问改为:“其中直接描述端午活动的是”。
从以上三道试题的得失和规范分析中,我们可以悟出一个考、教互动的道理:除了公认的历史专用名词,史学的表述在语言学层面上没有特殊性,必须尽可能严格按照学术规范,遵守语言学的一般规则,促进学生思维的整体建构与发展。凡提出一个标准,不管是关键词、句子或比较抽象的史实特征,要求学生据此作出选择而没有解释余地的试题,都应当充分考虑其概念或判断上的确定性和明了性。一般而言,在命题技术上,可以通过对这个“标准”的明晰限定——确切的特征或特例来实现。
在“混茫”的标准下,偏执一隅或一词的标准答案,首肯的是非理无序或经验主义的猜测,导向的是偏颇不定的教学和学习。上题可能偏这,下题也许偏那;今天或者偏此,明天作兴偏彼。如此,不仅会使试题失去测量的意义,降低了考试的功能,更重要的是使逻辑严谨的教学或学习无所适从,最终对学生思维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不良或错误的影响。
[责任编辑:任世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