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文学奖:无心插柳

2009-03-10袁复生欧阳友权

文学界·原创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鲁迅文学奖网络文学欧阳

袁复生 欧阳友权

潇湘晨报记者袁复生(以下简称记者):你曾在《论新乡土诗派的诗品与文心》中写道:“第四届茅盾文学奖和首届鲁迅文学奖湖南作家榜上无名的现实,说明湖南作为文学大省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这次湖南有2位获得鲁迅文学奖,在全国名列前茅,这是否意味着湖南的文学实力已经有所恢复?

欧阳友权(以下简称欧阳):是的。湖南一直期待这个大奖能有所突破,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与浙江省在获奖省份中并列第一,令人高兴。湖南省素有“文学大省”之称,文学湘军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享誉全国,曾赢得全国短篇小说七连冠。后来人才流失,文学疲软,势头有所下降。但近年来有了复苏之势,特别是一批中青年作家崭露头角,作家队伍的代际衔接很好,后劲很足,这次获奖的青年作家田耳就是湖南“五小虎”的代表。

记者:据说国内很多文学奖的评选,都是要找熟人、托关系,甚至要玩请客送礼那一套。但我注意到你与田耳这次在获奖后,还有些意外,是因为你或提名单位在评奖过程中没有任何公关活动的缘故吗?

欧阳:我听到获奖消息时确实有些意外,我称之为“无心插柳,意外收获”。因为我对此并无太多的期待。申报时省作协领导做了很多工作我才答应试试看,表格都没有填一张,就是送了两本书去。应该说,能够获奖,完全是凭成果本身,没有任何人情关系因素。这说明中国作协和评奖委员会很好地秉持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杜绝不正之风,保证了这个全国性文学大奖的神圣和尊严。先师鲁迅有知,也会含笑九泉的。

记者:鲁迅文学奖评价你的获奖作品《数字化语境中的文艺学》是一本“兼有前沿性、现实性、批判性的建设性”的作品。当前文学批评界经常被诟病的就是缺乏批判性、缺乏独立性,独立书评难求,甚至有些批评家还经常与出版商合谋炒作。在“数字化语境中”,是否已经削弱这些人的话语权,催生真正的独立评论的出现?

欧阳:这是一本切入文坛现实、回应现实理论问题的书,即互联网等数字媒介出现以后,对我们的文学产生了哪些影响,怎么认识和把握新媒介下的文学转型。我没有停留在描述或解释的层面,而是给予研究对象以更多的反思和警醒,坚持用人文的立场去评析科技,用艺术的价值判断来看待数字媒体,力求使其富于建设性和批判性,这样可能会更有意义。无论是做理论和搞评论,都应该有独立见解,不能人云亦云,更不得讲假话、说空话,不能为真理以外的东西放弃责任。数字化媒体如网络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权力话语和“圈子批评”,开放的话语空间让人们畅所欲言。网络评论的直言不讳、一针见血,是对文学批评本性的回归。可惜由于传统的力量,它们暂时还难以进入主流话语。

记者:你那本书的主题是“高科技与高人文”,以前人们担心网络自由过于泛滥,但是现在的各大网站的网络审查系统与推动实名制的呼声却使人们担心,对自由的过分限制和隐私的掌控会导致类似《1984》里的局面出现,你有这种担忧吗?

欧阳:互联网是一个自由的空间,它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用技术平权的手段,达成了平等、兼容和共享的公共平台。但这种自由也是有限制的,不得滥用自由去干那些违法乱纪的事,那样的话最终会扼杀自由。网络自由应该是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的自由,它有着法律法规和道德伦理的双重底线。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沉溺等负面东西多了,就需要净化网络空间,建设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但如果对网络的使用限制太多,控制太严,那就会失去网络的本性,遏制了网络的功能。面对新变的媒介载体和不变的文学本性,应该确立一个调控、引导与主体自律的约束机制;同时,这种调控、引导和自律又不会扼杀网络自由,这是我所期待的,也是网络文学所期待的。

记者:这两年里通过网络走红的白话说史的书很多,但文学书并不多,即使有也是言情、玄幻等类型小说,这是不是意味着网络文学还远不能担当中国中坚的重任?

欧阳:网络文学的书不多,但网络文学的作品很多,因为它们“活”在网络上,下载出版的很有限。实际上,目前我国的网络文学数量是很大的。如“榕树下”网站已积累原创作品300多万篇(部),大型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日最高点击量突破了一个亿,“幻剑书盟”拥有驻站原创作家1万多名,收藏原创作品2万多部,点击量超过100万的超过百部。有统计数据称,中国全部网络文学作品的总字数已经超过100亿,而且还在迅速增长。网络文学的问题主要在质量,在品质,也就是我在一些文章中提到的“以游戏冲动替代审美动机、以技术智慧替代艺术规律、以工具理性替代价值理性”的问题。网络文学前景无限,前途看好,但眼下它还难当重任,我们只能假以时日,扶持它越走越好。

猜你喜欢

鲁迅文学奖网络文学欧阳
朱辉
调查
我国网络文学研究的困境与突破
我家的健忘老妈
Southern_Weekly_1920_2020_12_10_p36
中国网络文学闯荡海外江湖
筋斗云
大学写作课程中的“苦难意识”
写作课堂中的小说授课模式探究
欧阳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