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寄宿制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2009-03-10王友琴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09年1期
关键词:中心校寄宿制办学

王友琴

随着农村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我镇顺应了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率先在本地区调整布局,整合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实行了寄宿制集中办学,打破了原始的分散式办学模式。这种新的办学模式的出现,给偏远山区农利小学的管理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如何使6岁到14岁的农村孩子适应寄宿制学习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适应能力,健康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一、寄宿制农村小学学生心理综合表现

1、独生子女的心理倾向

随着计划生育的贯彻落实,独生子女在儿童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子女成了家中的“小太阳”。他们在特殊的氛围中逐步养成了“独”、“娇”、“狂”等性格特点。表现为事事唯我独尊、不合群、自私、任性、幼稚脆弱、嫉妒心强、攀比吃穿等。

2、住宿生的心理倾向

集中办学后,学生从分散的15个村庄集中到中心校统一住宿,他们中年龄最小的6岁,这些住宿生80%是农民子女。由于学习、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教师换了,熟悉的同学少了,几天见不到父母,使他们产生了较重的心理压力。

一是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他们不知道到中心校上学后,吃食堂、住宿舍将会是什么样的生活。二是产生陌生感,对学校环境陌生,对教学楼感到陌生,看到雪白的墙壁,大理右的楼梯,不敢摸、不敢走;对任课教师陌生,不了解教师的性格、教学风格;对同寝室学生陌生。三是产生焦虑和自卑感。有的同学“老实”,怕被同学欺负,怕有病无人照顾,怕尿床,怕“打把式”从床上掉下来,怕自己学习差、自理能力差被同学耻笑等不良心理反映。

3、单亲等特殊家庭学生的心理倾向

父母离异的学生,他们大多性格孤僻、冷漠,不愿与同学交往,不愿与老师沟通。一些家庭生活困难的学生面对各种收费往往不敢正视现实,看到别的同学及时交了费而哭泣,甚至辍学。这些特殊的群体一旦受到教师的批评或者学生之间闹矛盾,就可能产生不良的后果,甚至自杀等。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关注每位学生的成长

1、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除学生的畏惧心理

教师在教育和管理工作中,要以“家长”和教师的双重身份出现在学生的面前,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创设一种宽松的氛围,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家庭中兄妹式的友好和睦关系,学生便愿意和老师接触,有话愿意和老师说。

2、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

增强自信心,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的首要任务。合并到中心校的学生,由于受原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的局限,英语、微机等学科没有基础,体育、音乐等科目的基础也很薄弱,其他的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学生没有接触到。这部分学生产生了较重的自卑心理。为此,教师除了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调动学生潜能外,还在班级开展了“我能行”系列活动,采取了“一帮一”结对子,组建课外小组等;逐渐使学生树立自强、自尊、自信、自立,懂得了只有通过接受教育和自身的努力,就一定能掌握知识和学习能力的道理,使他们很快适应了现在的学习生活。

3、关注特殊群体学生的成长

对于家庭生活困难和单亲家庭的学生,老师要特别注重这部分弱势群体。我们通过家访、找困难生谈话,找原班主任了解情况,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家庭状况与每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建立特殊学生档案,做到心中有数。在平时的工作中,处处以爱心去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班级开展手拉手献爱心等阳光工程;在思想上,潜心着意,细心观察,启发诱导,帮助他们消除自卑、冷淡、排斥等不良的心理状态;在学习上,多表扬、多鼓励,以欣赏的心理关注他们的点滴进步;在生活上,对他们嘘寒问暖,体贴入微。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设了和谐、真诚的心理环境氛围。

三、注重“三结合”教育,形成全社会参与的新格局

学校、社会、家庭三个方面因素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平时工作中,教师除了重视校内教育活动外,还经常带领学生到校外活动站、军烈属、五保户家中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大家庭中接受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定期召开家长会,通过家访等形式和家长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形成了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

猜你喜欢

中心校寄宿制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浅谈城镇寄宿制初中宿舍管理现状和改进措施
Module6 Unit 1 Can I have some sweets?
建优质寄宿学校是撤点并校的前提
全寄宿制高中生团体心理辅导
沅江:聚焦课改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