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机械制图》学科中实施创新教学
2009-03-07宋卫国
宋卫国
摘要:《机械制图》是目前中职学校工科类专业开设的一门必修基础学科,与数学中的立体几何和空间想象能力密不可分,不少学生不感兴趣,学不好。本文根据教学实践经验,阐述了如何在《机械制图》学科中进行创新教学。
关键词:机械制图 创新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教育改革的深入,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发展和研究中培养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也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素质,作为中职教育工作者更要在学科教学中要引进创新机制,实施创新教学。下面笔者就中职《机械制图》学科实施创新教学,谈一些做法。
一、创设情景,自觉学习
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机械制图》教学中,首先要充分利用教具进行形象化教学,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把学生原来不容易理解的抽象理论,变成形象、具体、易掌握的知识,使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快,记得牢。例如,投影基础和几何元素的投影图是整个课程的基础,但入门较难,学生不易建立空间投影体系,难以在脑海中勾画出点、线、面、体等各种基本几何元素在空间的形状和位置,更不用说将想象出的空间位置,经过变换后再在几个平面上同时得到投影图形,还要保持其固定的标准格式和投影位置关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按常规教学方式使用模型、挂图外,我还利用教室的墙面、地面建立起空间投影体系,以桌面、粉笔盒、课本、三角板、铅笔等常见物品作为各类几何元素,利用CAD电脑多媒体设备,创造一些动态的点、线、面空间关系,鼓励学生参与讨论,让学生主动感悟空间投影体系,模拟摆出各种不同几何元素的位置,再观察假设投影后的效果。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出一种物体在这个体系的投影图,效果非常好。
二、手脑并用,强化活动
活动是创新教育的核心和灵魂。好奇、好动是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组织教学活动,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地开展独立思维。例如:已知二视图补画第三视图。首先,要根据已给的二视图分析物体的结构特征,尺寸、位置和方位关系并想象出其空间形状。此时,我先提出一系列问题来引出思考方向,让学生小组讨论,甚至,可以用橡皮泥捏出他们的物体,来证实他们的结论。在学生理解了形体的结构特征以后,再按各组成部分逐个作出第三视图。然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进一步分析、判断其相关结构,准确表达出第三视图。形体的表达方法常常不是唯一的,最后启发学生根据已有的和新获取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制定出若干种不同的表达方案。而在这些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突出过程,激励探索
创新教育不再仅仅传授书上现成的结论,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探求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知识、技能和能力。
比如,在教学过程的每次情景呈现后,我常设计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小组形式(一般按前后座位四人一个小组)互相讨论研究,交流心得体会,教师巡视并听取学生遇到的疑难问题,做到个别辅导答疑,同时要注意学生的思路(一般用3~5分钟时间)。讨论之后,由小组代表发言,阐明结论,小组间可以互相补充。这种讨论有利于学生了解群体思维轨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训练说理能力,并加强了学生间的交往和互动。课堂结束以前,小结选择有代表性的练习题,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教师适当补充。另外,我还能充分利用《机械制图习题集》,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这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加深理解,还可检查教学效果。
四、联系实际,注重实践
在创新教育的理念下,教师的作用是鼓励与激发学生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学会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例如:在螺纹的教学中设问:“从螺纹品种的发展来看,螺纹是否还会有新的发展?”在学生作出肯定回答后,便可以明确创新课题:试想象并设计出一种我们未曾见过的新品种的螺纹。学生饶有兴趣的讨论后,都争先各抒己见,有的学生认为可以把滚珠丝杆中的滚珠换成滚柱,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在螺纹之间充入气体或注入液体。合理的结果给予肯定,让学生走上讲台论证“专利”,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它可以激起广大学生再创造的意识。但如果从螺纹的加工、成本、经济等科学性方面来论结果的话,合理的结果就会存在不合理因素,因此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入思考他的“专利”,是必要的教学环节。又如,提出问题:“如果把你发明出的螺纹作为商品推出,是否有人来购买?”引导学生进行加工分析、成本比较等综合验证,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不合理的结果,一般是违反螺纹传动原理的,至少说在现阶段的认知理论上是不能接受的。在这种情况下,简单地否定学生的创新结果,是很草率的做法,因此,在面对各种猜想、各种离奇的幻想时,我们应该意识到,敢想并利用已学知识去论证其可能性这正是创新教育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