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参与型素质教育
2009-03-07程红英
程红英
一、激发兴趣,让学生愿意参与
1.要精心设计教学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学教材本身枯燥无味,教师必须善于将抽象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枯燥内容生动化、有趣化,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兴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的佳境,从而唤起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兴趣。
2.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保持学习兴趣。周玉仁教授说得好:“要为学生多创造一点思考情境,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的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尝成功的愉快。”因此,教学中必须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情感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关心,从而由喜欢教师到喜欢老师所上的课。同时要充分发挥“皮克马利翁”效应,注意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全体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保持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
二、因材施教,让不同知识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
1.制订目标因人而异,不求“齐步走”。制订教学目标,首先应有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另外还要关心数学尖子。如果只有统一的基本目标,对于优生的成长是不利的,但如果随意爬高要求,显然中下水平的学生不能接受,势必影响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让每个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果子”。
2.设计练习、布置作业因人而异,不搞“一刀切”。新教材课本上的习题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别:①与例题相仿的题。②具有新旧知识联系的题。③带有思考性的综合题。可让差生多练一些基本题,以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多安排一些综合运用知识的和富有思考性的题目,以提高他们的数学能力。这样既能使差生“吃饱”,又能满足优生的求生欲。
3.评价学生因人而异,不用“一把尺”。评价学生的学习同样要做到因人而异,特别是差生,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给以肯定和鼓励,使他们同样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因为学习的成功率比较高,自信心比较强,评价他们的学习,要求也要严格,才有利于促进他们不断进取,更加严谨,更加谦虚。当他们的学习确有水平或创见时,同样要给予热情的肯定,以此激发他们的远大志向,促进他
们在学习更加勤奋。
三、教给方法,让全体学生学会参与
1.教给阅读课本的方法。看书自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要告诉学生怎么看、怎么想,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2.教给有序观察的方法。观察就是看,就是通过我们的眼睛来认识事物、了解世界。首先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分、鲜明、准确、能唤起学生兴趣的观察材料,指导学生按一定的顺序或思路观察,并用数学语言表达观察结果。其次要做到观察仔细,切忌马虎从事,观察要有重点,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3.教给思考问题的方法。我国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足以说明思考在学习知识、发展能力上的重要作用。学习数学,学生善思则学得活、效率高,不善思则学得死、效果差。因此,要通过数学概念、计算、解决问题等的教学,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4.教给质疑问难的方法。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乐莫斯说:“定理、证明、概念、定义、理论、公式、方法中的任何一个都不是数学的心脏,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疑,更重要的是通过设疑,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质疑问题的习惯和方法。
5.教给知识迁移的方法。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一切新的、有意识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基于这样的认识,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在新旧知识的联结点上下功夫,让学生学会知识迁移的方法,从而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愿意参与、能够参与、学会参与,使学生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中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