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课程考试评价研究
2009-03-07朱永梅王明强
朱永梅 王明强
摘要:根据高等教育素质化要求,阐述了素质教育条件下科学的考试评价观,分析了机械基础类课程的特点和目前本类课程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介绍了本类课程考试评价的改革实践,提出了推进考试评价改革的措施。
关键词: 素质教育 机械基础课程 考试评价 改革
推进高等学校素质教育发展,与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密切相连。在第22届教师节前夕,温家宝总理在北京市部分中小学和职业学校校长、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辟地阐释了素质教育与考核、“减负”与提高学生素质的关系,强调指出,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从考试评价改革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深刻领会温总理的讲话精神,端正认识,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考试评价体系。
一、正确认识素质教育与考试评价的关系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既是积极的教育政策,也是崇高的教育理想追求。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人们的确遇到种种困惑与不解。温总理在谈话中强调,“素质教育决不是不要考核,而是要求考核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和经常性。” 考试考核作为教育评价的基本方式之一,作为教育就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既可以为应试教育服务,也可以为素质教育服务。素质教育并不排斥考试考核,而是主张科学地看待和实施包括考试考核在内的教育评价,通过改革使其更好地发挥其在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学改革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的积极作用。
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要求我们必须树立新的考试评价观,不断丰富考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考试评价在观念和方法上强调建设性、全面性、综合性、相对性与科学性。所谓建设性,就是考试评价应当成为学校改进工作,教师改进教学,学生改进学习,提高教育质量的积极因素,而不是相反;所谓全面性,就是强调考试评价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全面考察学生德智体美等的各个方面;所谓综合性,就是要综合地利用各种评价方法;所谓相对性,就是不要把考试评价的结果过于绝对化,不能搞唯分数论,不能搞一考定终身,而要相对地、发展地看待考评结果。
总的来说,考试能够保证素质教育的基本发展需要和基本教育目标的实现。这是国内外经过长期教育实践和无数的教训换来的一个客观事实。教育改革绝对不能抛弃历史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考试和素质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又相得益彰的。推进素质教育应该更加重视考试;而重视考试,一要继承发展,二要改革创新。
二、目前本类课程考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从培养创新人才的角度反思目前课程广泛使用的考试模式,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考试目的功利化
突出表现在对分数的价值判断上,过分夸大分数的价值功能,以考核知识的积累、记忆为目标,静态考核,简单判断,尤其是学业成绩与奖学金、评优评先结合,更加剧了学生的功利化倾向。
2.考试命题缺乏科学性
本类课程的考试一般都是任课教师命题,任课教师往往是根据指定的教材所讲授的内容出题。教材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和发展智力的主要工具,但无法完全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及本学科知识的更新。其缺陷表现在试题的题型单一,考试内容偏窄,只注重考核书本中记忆性的知识,缺乏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事实上,工程实际中需要的知识在实践中更容易,甚至很轻松地就能记住,有的知识只要知道从哪里查、如何查找即可,让学生在考前看笔记、背教材,特别是背那些实际工作中没用的知识,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使学生缺少自主学习和自由支配的时间,读书读得乏味,更不能培养探索进取和创新的意识。
3.考试形式过于单一
不同考试形式侧重点不同,应用范围有别。如开卷考试多用于创造性、综合性项目的测试,重在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质量及应用知识的能力,其内容涉及教材内外;操作考试一般应用于实验、软件操作等技能方面的测定;口试由于不受文字限制,学生能在教师所提问题的范围内,运用新学的知识自由抒发见解,充分展现才能。但现行的考试形式和方法过于单一,基本上是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情况,而对于开卷笔试、半开卷半闭卷、口试、操作考试及笔试与面试相结合等考试形式采用较少,导致教师满堂灌,学生死读书,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受到制约。
4. 缺乏“试后管理”
长期以来我们把分数看成学生能力的具体外在表现,分数越高能力越强。每个学期,学校组织了考试,教师参加了阅卷评分,学生成绩档案记录了分数,整个教学过程就算结束了。教师阅卷只看重分数,学生考试也只看重分数,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对试卷和考试结果都不分析,或者试卷分析例行公事、泛泛而谈,以致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还是学习方法、学习内容都常年不变,根本没有发挥考试的监测和反馈作用。
由于现行考试评价的种种弊端,造成教师因考施教、学生因考而学的严重问题,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力,对教师拓展教学内容,结合教学进度引入自己的科研成果,介绍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带来困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个性发展,导致学生把追求高分数作为目标,强化了目的性和竞争性,从而忽视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成才目标。
三、考试评价改革在机械基础类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1.多样化的考试方式
课程考试应改变所有课程均采取一次性闭卷笔试的方式,而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具体可包括闭卷、开卷、讨论、答辩、口试、读书报告、文献综述、课程设计、小论文、实践操作等。每种考试方式各有特点。单凭一种考试方式不可能全面反映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应采用其中几种方式相互组合,以取长补短。
具体应用时任课教师可根据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不同,以易于发挥学生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考试方式为主,辅以其他方式。这样既可以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又可以检验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考核结果更全面。例如在机械设计系列课程中采用多种方式结合的考试,一方面,可以使考试融在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平时提问讨论的内容、习题和作业都可以作为考试的一部分,使学生重视平时学习,而且这些考试方式,给学生以比较充裕的时间去思考,而不是像在规定的1—2个小时内要做完的考试那样,主要靠记忆的知识来完成。另一方面,有些章节的内容可采用研究报告或小论文进行考核的方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因为小论文的内容一般都包含需要有较深入思考的问题,书上一般是没有现成答案的,因此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很有帮助;而且,论文发表使学生有成就感,做得好的小论文,可以在合适的杂志或会议上发表,这会大大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多元化的考试内容
多元化的考试内容就是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知识综合、一题多答等考试题。考试内容的多元化应从考试的范围、考试的形式、考试的题目等方面来实现。
1).广泛的考试范围
试题内容上,应以基础知识为载体,重在考查学生的素质、能力、觉悟、创新实践,把课外的、与本学科相关的一些内容,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一些实践等纳入考查范围。具体到命题上,应多出一些主观题、一题多解题、综合题,甚至没有标准答案之类的题,避免过分侧重对知识的记忆与再现,使学生在解答每一道题时都有对知识的深层理解、分析比较、融会贯通的过程,多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机会,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标新立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考试真正能够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进行全面测试评价,为培养创新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2).开放的考试题目
开放式的考试题目应是自主式、发散式的。要设计一些条件多余、条件缺少、答案多样、解法多样等常见开放题。比如,把常规题增加条件,让学生选择部分条件,编成符合要求的、自己有把握并且感兴趣的题目解答;把常规题缩减条件,让学生补充,编成合“情”合“理”的题目解答。
3).灵活的试题形式
试题形式上,注重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角色意识、参与意识,让其更多地去感悟、总结、体验,学会发散、思辨、创新和实践。例如结合一些工程实例出一些“请你来分析”、“请你来总结”、“请你来设计”、 “请你来改错”等题型。
在一定的条件下,素质教育的考试可以考虑课程考试和科研成果相结合的原则。某些专门学科的考试的确可以取消,可以用学生实际的科研成果作为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体系。例如学校可以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做学生的科研指导教师;吸收学生参与教师主持的科研项目;成立专业性的系刊,为学生的科研成果搭建展示的平台等等。
基金项目:2007年度校高教研究立项课题(GJKT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