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业内贸易发展建议
2009-03-06王雷陈中伟
王 雷 陈中伟
提要作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产业内贸易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因此,产业内贸易的研究对于一国整体外贸发展水平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外贸产业显性比较优势的分析,说明我国现阶段不是基于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然后通过对GLIIT指数的计算,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我国外贸都是以产业内贸易为基本格局的。
关键词: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7文献标识码:A
产业内贸易(IIT)是指某一时期内同一产业内产品同时发生进口和出口的活动,它是相对于产业间贸易而言的。二战以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生产国际化导致处于不同生产阶段的相似产品之间的贸易不断发展,产业内贸易逐步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九十年代末,产业内贸易约占主要发达国家制成品贸易的2/3,产业间贸易只占1/3左右。产业内贸易增加反映了产业内专业分工的深入,专业化程度的提高,可以节约成本,促进技术的进步和经济的增长。
一、产业内贸易理论概述
在对里昂剔夫之谜的阐释中,诞生了产业内贸易理论。自瑞典经济学家林德在其重叠需求理论中首先提出产业内贸易理论的概念后,美国学者弗农、基辛、巴格瓦蒂分别从产品生命周期和人力资本的角度研究了产业内贸易。1975年格鲁贝尔和劳埃德出版了第一部有关产业内贸易理论的专著《产业内贸易:差别化产品国际贸易的理论和度量》。之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迪克西特、斯蒂格利茨、克鲁格曼、赫尔普曼和兰卡斯特等人用垄断竞争理论研究了相似产品产业内贸易。八十年代后,法尔维进一步对差异产品产业内贸易进行了研究。我国经济学者杨小凯用超边际分析方法,提出了外生比较优势理论。杨小凯和博兰在批评新古典主流理论的基础上,从专业化和分工的角度拓展了对内生比较优势的分析。他们认为,内生比较优势会随着分工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由于分工提高了每个人的专业化水平,从而加速了个人人力资本的积累。这样,对于一个即使没有先天的或者说外生比较优势的个人,通过参与分工,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也能获得内生比较优势。
总之,产业内贸易理论从动态出发进行分析,以不完全竞争市场和经济中具有规模收益为前提,考虑需求不相同与相同的情况,更符合现在国际贸易的现实情况。该理论将符合产业内贸易的商品分为两类:同质产品(相同产品)和异质产品(差异产品)。同质产品的产业内贸易的主要形式包括:不同国家间大宗产品的交叉型产业内贸易;经济合作或因经济技术因素而产生产业内的贸易;大量的转口贸易;政府干预产生的价值扭曲使一国在进口的同时为占领其他国家的市场而出口同种产品从而形成的产业内贸易;季节性产品贸易;跨国公司内部贸易等。产品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基础,体现在产品的水平差异、技术差异(新产品出现带来的差异)和垂直差异(产品质量方面的差异)三方面,这三类情况都有着从供给角度存在的规模经济,从需求角度存在的需求偏好方面的重叠。
本文试图从实证角度,通过对我国外贸各产业部门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状况和变动趋势进行实证分析,以探索外贸产品出口实质性增长的潜力和途径。
二、外贸产业的显性比较优势
在国际经济研究中,产业的外贸显性比较优势常常被用来描述该产业在流通领域而非生产领域中的竞争力状况,其竞争力指数(RNX)是通过该产业净出口 值占其外贸总额的比值大小来反映的,即:RNX=X-M/X+M,其中X为该产业的出口值,M为进口值。当RNX=1,意味着该产业只有出口没有进口,处于高显性比较优势;当0.8≤RNX<1,表明该产业具有较高比较优势;当0.5≤RNX<0.8,表明该产业有比较优势;而0≤RNX<0.5,说明该产业有低比较优势,且当RNX越接近0或等于0时,比较优势很低或几乎完全丧失。同样,-1≤RNX≤0时也有类似的定义,RNX越接近于0或等于0,表明该产业已没有明显的比较劣势,当RNX越接近于-1或等于-1,表明该产业比较劣势逐渐加重,直到完全处于外贸显性比较劣势,只有进口而没有出口的状态。
根据2003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年鉴的数据,计算1990~2002年间9类产品的竞争力指数。初级产品,从1990年到1994年RNX虽然比较低,但为正数,这说明在这段时间内,我国的初级产品还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从1995年至今,RNX一直是负数,显示了初级产品总体上已完全丧失了比较优势,处于低比较劣势的水平。具体来看,第0类和第1类的RNX近十几年都在0.5附近,说明有一定的竞争力;但第2类、第3类和第4类的RNX长期以来接近于-1,表明比较劣势逐步加重。关于工业制成品,总体上虽处于较低的比较优势水平,但有明显的上升趋势。RNX基本上都是负数的有第5类、第7类和第9类,且第5类的比较劣势有加重的趋势,而第7类和第9类的比较劣势呈下降趋势。第6类的RNX有正有负,徘徊于0附近,也没有什么比较优势。只有第8类,其RNX一直大于0.5,显示了较高的比较优势。
三、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实证分析
当一个产业在两国之间都没有明显比较优势时,即两国间在该产业上的外贸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NX接近或等于0,在这种情况下,两国间就进入到产业内贸易的分工模式中。目前,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指标是1975年由Grubel和Lloyd给出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其计算公式为:IITi=1-|Xi-Mi|/(Xi+Mi)。其中,IITi表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Grubel-Lloyd产业内贸易指数,Xi、Mi分别为第i类产品一定时期的出口值和进口值,IIT的取值在0~1之间。两种特殊情况是:当IIT=0时,即有X=0或M=0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间贸易;当IIT=1时,即有X=M时,该类产品的全部贸易都表现为产业内贸易。而衡量总体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时,则采用以下公式:IIT=1-∑i|Xi-Mi|/∑i(Xi+Mi)。IIT>0.5,则表明该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从公式中可以看出,IIT与RNX两者对应的关系是:IIT=1-RNX(RNX取绝对值)。按此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我国外贸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的分布,即各年IIT的总体水平和各类产品IIT的平均值。
1990~2002年每年产业内贸易的总体水平都在0.8以上,表明我国的外贸完全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十三年里,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是0.936067。从内部来看,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IIT的平均值都介于0.8和1之间,表明不管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产业内贸易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第0类、第2类、第3类、第5类、第6类和第7类的IIT平均值都大于0.5,只有第1类、第4类、第8类和第9类的IIT平均值小于0.5,说明只有这些产品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国际竞争力不强。
四、结论
综观我国外贸产品的显性优势和产业内贸易水平分布状况,用比较静态分析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外贸产品中的比较优势逐步丧失,不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贸易的,这与我国其他学者的研究是一致的。我国大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外贸的比较优势正在流失,但并没有丧失。无论是初级产品还是工业制成品,RNX数值都很低。第二,总体上,我国的产业内贸易水平比较高。1990~2002年产业内贸易的平均水平是0.936067。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IIT平均值都大于0.8。十大类产品中,IIT平均值大于0.5的占60%,说明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逐步上升。第三,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初级产品中第0~4类的IIT平均值都不是很大,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水平不高。第四,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是以产业内贸易为基本格局,IIT平均值都在0.6以上。劳动密集型产品中的第6类产业内贸易水平非常高,IIT平均值接近于1。同属劳动密集型产品,第8类产业内贸易水平却很低,IIT平均值还不到0.3,是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导。表明随着对外贸易中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产品的比重逐渐提高,带动了工业制成品整体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提升。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仍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要快于基于传统比较优势基础上的产业间贸易。所以,我们要对产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完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更多地注重和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增加研发投入,促进我国在国际产业间和产业内分工位次的提升,调整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西亚斯国际学院)
参考文献:
[1]强永昌.产业内贸易论——国际贸易最新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30-33.2002.
[2]徐康宁,韩剑.中国和新加坡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国际经贸探索.2005.4.
[3]林琳.中国制成品进出口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世界经济研究.2005.2.
[4]刘琦.我国机电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10.
[5]宋玉华,刘春香.我国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