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中的活动策略
2009-03-05林建兴
林建兴
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一般都是老师先串讲,然后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分析。其实,学生如果没有熟读课文,即使老师讲得眉飞色舞,分析得头头是道,学生也留不下多少印象。现在,语文课程改革提倡教师从文本出发,设计一系列语文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从而读懂课文,掌握知识,形成能力。这种活动化的语文课堂是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统一,即语文课通过以语文活动为载体而获得体验的一种语文学习。而文言文的教学尤其需要以语文活动的方式,教给学生汲取祖国语言文化这份珍贵遗产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下面结合本人学习、教学,谈谈通过语文活动进行体验的几点有效策略。
1 诵读,在体验中感知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改变学生学习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步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读懂文言文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设计中,不采用教师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将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体验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能力。如教学《童趣》(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可这样设计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比如:项为(wéi)之强(jiāng)、鹤唳(1ì)云端等。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这环节可让学生自己点评,然后教师适当点拨,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等等。教师示范读第二节,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学生寻找表述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语意思。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这时候,学生已能当堂成诵了。
可以说,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是读。但并不是一读到底,应注意读的变化,让学生通过初步感知,美读感悟,品读评析,研读理解,运用小组读的策略,最终达到“其义自见”的效果。以诵读作为学习文言文的切入点,以诵读来感知文本,结合自己的经验背景,加上阅读材料本身内涵的开放性,使学生兴味盎然地读,这样,不同的学生对文本会作出不同的“体验”。由于读得真切,心有所思,便会萌生倾吐,与人交流的冲动,自主学习便也水到渠成了。
2 绘图,在体验中探究文本
绘图,即先让学生依据文本的言语去感受体会作者所创设的物象以及意境等,然后进行想象,编制和加工再创造成画,再由学生对绘画内容及绘画难以绘出的内容或已经绘出,但不甚满意的地方进行补充说明,从而达到理解文、探究文本的目的。下面以《核舟记》教学片段为例说明:
……
师: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做好的纸船,把作者描述的内容都画在自己的纸船上(学生开始认真地在纸船上画画,一边画一边看课文。教师边巡视边指导)
师:同学们画完以后你的感受是什么?请那位船最小的同学来说说?
生:太多了,我画不下。
师:你画不下,有什么感受?
生:王叔远太厉害了!
师:还有谁来说说?船大一点的同学。
生1:在那么大的船上写字画画都那么难了,王叔远要在那么小的桃核上雕刻,真不简单!
生2:在较大的纸船上画已经很难了,可想而知,在1.96厘米长的桃核上雕刻东西是多么难啊。
师:刚才同学们都画上了人物,有五个人,那么“情态生动”我们表现出来了吗?
生:没有。
师:我们到文中看看王叔远的“情态生动”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生1:我找到的是第三段的“神情与苏、黄不属”,我觉得他把三个人的形象都雕刻得非常逼真,可以看出神态不相同,所以表现了神情生动。
生2:从第三小节“鲁直左手执卷末……如有所语”的“如有所语”可以看出王叔远雕刻得非常精细,人好像在说话一样。
生3:第三段,“东坡现右足,各隐卷底衣褶中”。我想他连“微侧”这细微的动作都能雕刻出来,说明情态真的非常生动。
生4:我找到的是“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如果让我来雕刻,刻一个脸就不错了,他还刻出那个人的神情好像听烧水声一样。而且每个人的神情刻出来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特点。
……
绘图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动手动脑,活跃思维,充分调动起了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然而然融入文本。从以上教学片断中,我们看到学生已经通过理解文本的词句来绘图,又通过绘图进一步理解的内容。因此,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替换老师成为课堂的主角,最直接的收获是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从而乐于探究文本。
3 表演,在体验中感悟文本
表演作为语文活动中的一种,体现了“以生为本”的结构形式是动态的、交互的。师生在课堂里的行为方式是“语文活动”,行为指向是“体验”,最终落实到对文本的感悟。下面是《狼》一文中“智杀两狼”的课本剧:
……
师:这么多同学愿意为大家表演,各位导演,我们一起来挑选一下演员吧。
生:屠户应该选一个身材高大的同学。
(三位演员上场,二人戴上狼的头饰)
师:屠户该怎么造型呢?
生:(七嘴八舌)袖子应该挽起来;露出肌肉表示有力量;还应该有刀……
师:(拿出预先准备好的刀具)各位导演,请为演员选刀!
生:(讨论后)选砍骨大刀,因为这样才能“劈”。
(演员就位,教师强调安全)
(表演:两“狼”一前一后。“屠户”一跃而起,以刀劈前“狼”首。前“狼”大叫。)
师:(示意“屠户”及前“狼”动作定格)为什么屠户要劈狼的脑袋呢?
生:(讨论)打蛇要打七寸,杀狼要杀狼头。这样才能一刀毙命。
师:各位导演,屠户以刀劈“狼”首之时“狼”该如何表演呢?
生:(讨论后)“狼”不能大叫,因为“屠户”力气大,下刀狠,而且准。况且,惨叫还会惊动柴草后面的“狼”。
(表演:“屠户”擦擦汗,正准备走,忽然停下,做警惕状,环顾四周,自言自语道:“奇怪,这只狼怎么无缘无故坐在我面前呢?而且还这么乖……不对,这事太蹊跷了!”“屠户”马上转身到讲桌后面。一“狼”露出屁股和大腿。“屠户”手起刀落。
师:(又示意“屠户”及后“狼”动作定格)各位导演,他砍得对不对?
生:(讨论后)要砍在大腿上,因为“屠自后断其股”中的“股”是大腿,而“止露尻尾”的“尻”是屁股的意思。
师:屠户为什么要砍狼的大腿呢?
生:(讨论后)砍断大腿,能使狼失去行动的能力,这样更利于战斗的胜利。这说明屠户在战斗时沉着冷静,有勇有谋,这是他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原因。
(表演:“屠户”对着“狼”腿,手起刀落。“狼”惨叫,屠户又数刀毙之,“狼”惨叫声渐小而至于无。)
……
在语文活动——表演中,学生群情激昂,踊跃参与。他们全心投入,在“智杀两狼”过程中,他们认识了狼(或像狼一样的坏人)狡诈凶残的本质,并且深深体会到了屠户的勇敢与机智。学生们在表演中获得体验,同时也感悟到文本中的一个道理:对待像狼一样的恶人,要悉心洞察,观其本质,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4 上网,在体验中拓展文本
网络,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知识资源,信息宝库,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能力的发展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让学生在网络上查找关于名家名篇的信息,制作多媒体网页课件,收集文本涉及的相关背景资料,可以丰富教材内容,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有限走向无限。而对于文言文的学习利用网络来查阅资料、拓展文本显得尤为重要。
古代的文化现象是指古代礼制(器皿、工具、风俗习惯、人名、地名等),如“登轼而望”(《曹刿论战》)中的“轼”、“一封朝奏九重天”(《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的“九重天”,这些字词都是古代的文化现象,我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既提高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也丰富学生的古文化知识。再如《岳阳楼记》中理解范仲淹为何要在“乃重修岳阳楼之前”写下“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八个大字,如果学生没有基本的史学知识,就很难体会范仲淹的“苦衷”,所以课堂上查阅这方面知识就尤为重要。学生借助网络了解到范仲淹和滕子京之间的关系,范仲淹写这篇文章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学生了解了文本的背景知识,也为深入理解文本的主旨打下基础;另一方面也拓展了文本。
语文活动的形式还有很多,诸如知识竞赛、成果展示、文言写作等不一而足。丰富的语文活动将学生吸引到语文教学中来,使教学成为学生生动活泼的自我需求,而动态的、交互的文言文学习的活动过程使个体获得体验,从而使教学相长。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的传统权威变成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协调、共享。师生关系因而变得民主、平等、和谐起来。学生和教师一起获得了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感悟的乐趣、创造的乐趣。
收稿日期:2009-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