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逗”音乐兴趣,促进审美教育
2009-02-25马少青
马少青
现今我们的音乐教学大多跟教材走,学生学唱几首歌、欣赏几首中外名曲,便完成了一个学期的任务。但学生对这些所谓的艺术歌曲、交响乐、民乐,一点也不感兴趣,课堂气氛沉闷得很,很难达到好的教学效果。是什么原因造成目前这种状况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教材守旧、不新颖,得不到学生的喜爱;二是教师知识面窄、上课方式呆板,抓不住学生的心。知道了原因,我们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改变这种状况,才能促进音乐教学,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我校的做法是每年举办科技艺术节活动,在艺术节里,举行校园“十佳”歌手比赛以及文艺晚会,把音乐教学伸展到另一个平台。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音乐课程标准》也提到:“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在不同的教学阶段,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应重视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加强音乐课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学生自我意识非常强,表演欲也是超出我们的想象。如果学生有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来参与我们的活动,主动要求老师给他们指导。那么怎样做才能“挑逗”出他们的音乐兴趣,让学生自愿来报名参赛呢?
一、抛砖引玉
第一届歌手大赛,全校学生都持观望的态度,开始报名的人寥廖无几,因为他们认为当评委的老师一般上了年纪,不会喜欢流行音乐,看不惯新潮、前卫的打扮,对一些类似街舞的伴舞动作更是嗤之以鼻。我们于是抛出评分标准:①歌曲自选,健康向上,可以是艺术歌曲,也可以是流行歌曲;②服装自备,大方得体;③伴舞(可有可无)自带,各种舞种都可,不影响评分。经过多方动员,有78人参赛。再经过预赛,选出20人进入决赛。可以在全校师生面前登台亮相,让参赛者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观看的学生也是非常感兴趣。最后我们大范围评奖,以鼓励为目的,评出10人为优秀歌手,颁发证书,十人为校园“十佳”歌手,颁发证书和奖杯。这些歌手演唱的曲目,有艺术歌曲、港台流行歌曲、英文歌曲,还有自组乐队伴奏的自作歌曲,真是百花齐放,热闹非凡。赛后,还将现场录音放到校园广播室播放,获奖者自是光荣无比,简直成了校园明星,受到全校师生的瞩目。这一下,在学生心目当中,就认为流行歌曲也是被老师承认的,他们的音乐才华得到了老师的认同,这种活动他们愿意参加,把学生的兴趣一下就调动起来了。
二、煽风点火
到了第二届歌手大赛,就有200多人报名参赛。我们把报名的人集中起来学习,观看去年的比赛录像,让大家讨论每一个歌手的优缺点,再由老师总结发言、讲解。例如,大家认为一个歌手节奏不对,所以落选,那么老师可以给大家讲什么是节奏,常见几种拍子的强弱规律应该是怎样的。又如,一个歌手唱的时候气息太紧是什么原因呢?老师可以讲讲发声原理、气息的控制等;伴舞为什么不匹配,歌曲为什么选的不好,等等,老师都可以从专业的角度给学生做分析。学生听得非常认真,还不时提问。这样,教师的专业知识又用上了,让学生觉得老师可以帮助他们提高演唱水平,在大赛中获胜。在这场学习会上,我们看到了一双双对音乐急切渴求的眼睛和一颗颗对音乐狂热的心。
三、欲擒故纵
到了第三届歌手大赛,由于时间紧迫,准备不充分,我们也有意识地想试试学生对这个歌手大赛的重视程度,打算不让得过奖的同学参赛,而且将“十佳”歌手比赛和文艺晚会合成一台晚会,这就意味着参加决赛的人数大大减少,登台表演的机会也少了很多。这一下在学生中像炸开了锅,一大批学生联名上书,亲自到校长室,要求延续往年的比赛模式,一定要单独开一台歌手大赛,他们对评奖可以不在乎,但要给他们表现的机会。因为学生的热情实在太高,最后校领导满足了他们的要求,同意举行比赛。这次有300多人参赛,预赛场场爆满,决赛气氛热烈,演唱水平整体有所提高,广大学生的鉴赏能力也大大提高了。
通过这三年的探索、实践,我们以流行音乐为切入口,把学生的音乐兴趣“挑逗”出来,用这种丰富多彩的活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音乐知识的传授、演唱技巧的训练、欣赏能力的培养,达到了审美教育的目的,从而实现育人的目标。实践证明,音乐课是越来越好上,学生对老师在课上讲的内容不再反感,而是乐意接受。我也适当地调整了上课的内容和方式,用钢琴演奏一些流行曲,让学生跟着唱,并和他们聊一些优秀流行歌手的成长历程,用偶像来激励学生。音乐课从老师一味地灌输知识转变为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了质的飞跃。我们相信只要按照这样的模式,从兴趣出发,通过不懈的努力,继续走下去,一定可以引领学生走进高雅的音乐艺术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