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解读课本插图,切实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2009-02-25毕克昭
毕克昭
摘 要:历史教科书添加了许多精彩有趣的历史插图,有力地佐证和丰富了相关历史知识,引起了师生们的极大兴趣,对历史科的教与学产生了积极效果。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些插图,掌握历史知识,提高教学质量,是历史科任教师值得深思和慎重操作的问题。
关键词:课本插图;学习兴趣;应用;教学质量;培养能力
笔者在教初中《世界历史》华师大版时遇到了一件有趣的事:初三《世界历史》上册第11课、第12课插图分别选编了古希腊著名雕塑家波力克利特的代表作《持矛者》和米开朗基罗的代表作《大卫》的全身裸体像。我讲完这两课后发现,大部分同学(特别是女同学)用铅笔或其他笔在插图上进行了涂抹,给裸像“穿”上了衣服,目的就是盖住人体最敏感的部位,真是令人啼笑皆非。其实这两幅作品都是稀世珍品。波力克利特的《持矛者》充分反映了对立统一的人体和谐之美,被后世称为人体雕塑楷模。选用这个图例,一是印证了古希腊极高的艺术水平;二是为雕塑爱好者提供了一个绝好的“范本”。而米开朗基罗集雕刻家、画家和建筑师于一身。他的作品风格以雄浑、豪放和充满激情著称,其代表作《大卫》表现了青年人强健的体魄和保卫祖国的英雄气概。以前版本的教科书对这类插图的处理是只选取人体图像的上半身。华东师大版教材将这两幅全身裸体作品堂而皇之地选入教科书,表现了编者的大胆、执着和勇于改革创新的精神,反映了教材以人为本、正视现实、启发争鸣的新理念。看到学生们煞有介事地为雕像“穿”衣服,我笑过之后陷入沉思,觉着这里边大有文章,便因势利导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广泛搜集了关于这两幅作品的介绍和评价的材料印发给学生。让学生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基础、思想内涵、产生的影响和艺术价值等;二是请美术教师为同学们讲解这两幅作品的艺术特点、雕塑的技巧和如何欣赏雕塑作品等知识;三是请生物老师给学生讲人体的生理知识等。引导学生正视人体结构,消除羞涩心理;四是针对“要不要穿衣服”这件事展开讨论。同学们据理力争讨论很热烈。形成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观点认为,教材不应该选这两幅图片。以前的课本中就没有这样露骨的画面。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就是艺术。艺术的写实不能跟淫秽混为一谈。争论的结果是第二种观点占了上风,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应该给《持矛者》和《大卫》两幅艺术品穿衣服。而应该还艺术以“本来面目”。这样插图更能帮助学生学好相关知识,使其更深刻地理解人类在艺术创作上的杰出成就,产生历史的自豪感和树立奋发向上的信心。
该课教学过程中,我进一步组织学生探讨了造成“穿衣服”的原因:一是学生没有正确对待生理卫生知识,对人体有一种神秘感和羞视感。若不能正确对待,不仅对学习历史无益,对学习生理课也不利;二是初中生年龄小,面皮薄,思想幼稚,知识面窄,缺少视觉锻炼。尤其是在众人面前谁也不愿被别人取笑;三是东西方思想文化背景差异;四是国际交流意识不到位。
故事到此并没有完。我又把这事进一步发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持矛者》和《大卫》这两幅作品本身所反映的观念对我们学习历史知识、看待历史现象有何启示?其实这问题难度很大,必须是将思想提升、知识升华,需要广泛搜集资料,对两幅作品进行深入研究,弄清其艺术手法和反映的主题,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知识贯通和能力迁移——将雕塑艺术和表现手法迁移到学习历史知识、研究历史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取向上。但是如果“迁移”成功,就能使学生正确对待诸如《持矛者》《大卫》此类的艺术品,进一步开放思想、开阔视野,对历史科的教与学大有裨益。因此我还是耐心地做了这项工作。同学们从网上、图书室等不同途径查阅了大量有关资料,进行了长时间的讨论,得出的结论是:学习历史应抓主要矛盾,脱去历史现象的“外衣”,看问题本质。如,中国近代国门洞开,列强骤至,坚船利炮下血肉横飞,清政府割地赔款,人民受尽屈辱。这同样是那个社会的表面现象,而本质上则是中西社会制度不同,科学技术特别是生产力的先进与落后,国力强弱迥异造成的后果。因此学习历史要勇于给历史“脱衣服”,既要知道历史的表面现象又要认清历史的本质。
历史课本上的插图还有很多,每一幅都有它的深刻含义和使用价值,广大同仁在使用教材时见智见仁,一定有很深的感触和经验,期待一起分享,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