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促思得法天地宽

2009-02-25贾军明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小猴子操场小棒

贾军明

当学生对数学厌倦和恐惧时,当学生的思维受到阻碍或注意力不能集中时,我们所能做的便是唤醒孩子迷糊的大脑,促其思考。我发现如果能调动其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思考,往往会达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美好境界。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操作促思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在教学活动中,为了给学生创造积极参与,主动获取知识的氛围,我常常会充分利用学具,以动手操作来带动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第四册“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我提前让学生自制了一张数位顺序表,上课时,让学生把3根小棒分别摆在不同的数位上,于是组成了许多数,经检验,这些数都能被3整除。可见3根小棒无论怎样摆,都能被3整除。然后又让学生分组分别用4根小棒、5根小棒……12根小棒摆成不同的数,并检验所摆的数能否被3整除。孩子们根据我的板书记录发现了规律。这样,通过操作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学生们不仅学到了一种探索新知识的方法,而且激发了学生对这节课的兴趣。

二、以趣促思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欧洲教育家德可利认为“兴趣是个小闸门,借助它,注意的水闸被打开并规定了流向。”为使学生感到有兴趣,就必须使枯燥、单调的知识艺术化。如学生初次接触加减混合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一则故事导入新课:唐僧师徒4人在取经路上,一天中午,唐僧让孙悟空和猪八戒去化斋,找一些东西吃,悟空找到了18个桃子,八戒找到了16个桃子,然后他们师徒4人开始吃桃子,吃到最后,还剩下了4个桃子,谁知道他们吃了多少桃子?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愉快地掌握了知识,形成了技巧,发展了智力和能力。

三、缩句促思

缩句,好像是语文教学的范围,但在数学中的某个环节借用一下,定会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问题:(1)公园里有24只小猴子,大猴子比小猴子多16只,大猴子有多少只?(2)公园里有24只小猴子,小猴子比大猴子多16只,大猴子有多少只?

(1)中缩句为:大猴子多,求大猴子,当然用加法。(2)中缩句为:小猴子多,那么大猴子就少,求大猴子,就应该用减法。

这样,令学生晕头转向的“比多少应用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四、手势促思

在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往往会感觉到讲解应用题无从下手,越简单越不知如何分析。有的教师图省事,干脆为学生总结:求“一共”用加法,求“还剩”用减法。且不说这种总结欠严谨,单就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来分析,教师扼杀的可能就是一个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

在讲解简单应用题时,我鼓励学生边读题边比划,从而加深理解。

问题:商店里有15台录音机,卖出8台,还剩多少台?

语言:商店里有15台录音机(手势:伸左手假设手里有15台录音机),卖出8台(手势:再把右手放到左手里做拿东西的动作),还剩多少台(手势:再次展示左手)?

采用此法,学生手、口、脑并用,调动多种感官激发了非智力因素的参与,既理解了题意,又培养了能力。

五、纠错促思

由于小学一年级学生生活经验较少,当遇到一些对成人而言再简单不过的生活实例时,他们却很难理解。如填合适单位时,许多同学填:操场长200(厘米)。面对此种错误,我采用了以错引对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我先问200厘米=(2)米,接着找两个学生手拉手演示一下2米的实际距离,再追问学生操场是不是才2米?那么操场长200厘米对吗?学生很自然地明白操场长200米。并能运用此法检验其他类似错误,完成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六、生活促思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接通生活的源头活水就会使原本枯燥单调的理论变得鲜活起来,与学生密切相连的生活事例,对学生而言,有一种特别的亲和力,它一下就把学生与数学的距离拉近了。

在讲解人民币的认识时,我把教室布置成了银行和购物超市,一节课下来,学生在没学过乘除法的情况下竟能很快地填出1元可换(5)个2角,还能算出2元-5角=1元5角。同学们在买东西时,买法真是各种各样,有的连加竟然出现了3元5角+2元7角=6元2角,有的还是加减混合。初次接触人民币的计算,学生出现这样的情况真的是令人惊讶。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我们要做教育教学的有心人,要千方百计为促进学生思维而创设情境,为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而尽心尽责。一句话——促思得法天地宽!

猜你喜欢

小猴子操场小棒
我们的操场
我们的操场
学校操场
寻找规律巧算根数
下课了
一起数小棒
巧移小棒
共需多少根小棒?
勇敢的“怕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