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特色才出色
2009-02-25王洪宾
王洪宾
语文课堂向来以隆重、华贵为人称道。古时的先生们是一袭长袍,两袖清风,举止有仪,俯仰有度;近时的老师则大多西装革履,笑语盈盈,口吐珠玉,循循善诱。然而,在当下各种评赛课堂上,不少老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不置可否、含混其词,生怕否定学生的回答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挫伤其自尊心;还有的老师遇到学生的精彩回答也不敢喜形于色,至多颔首称许而已,惟恐失了语文的严谨和风度。虽然营造了一种学生喜欢、专家满意的热闹氛围,殊不知教师作为彰显生命个性的典范,他的一言一行、举手投足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以自身独特的魅力感召着学生,也将以其独特的风范为学生所铭记。这种表演性质浓厚、教师个性消解的教学一旦推广到日常课堂中,势必贻害不小。
教改理念更鲜明,教育特色更突出,教学方法更多样,教师魅力更出众,一直是很多老师追求的目标。那么作为教师最有力武器的评价语言又岂能毫无特色、了无生气呢?现在有的老师说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切忌“捧”,有的老师说也不能“严厉”,以免“棒杀”学生,这些说法,使人有种动辄得咎的感觉,也促使我有意对教师的评价语言做进一步的思索。最近我重读《论语》,从孔老夫子那生动的语言中似乎悟出了一些启示。
一、捧捧有何妨——贤哉,回也
颜回是孔子的得意弟子,孔子曾多次当众表扬他,其中最著名的一句是:“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回后来被尊为“复圣”,也不能不说和孔子的“捧”有关,然而这并不让我们感觉别扭,反而觉得孔子“捧”得有道理,“捧”得有意义。
其实,教师只要对学生心存真爱,“捧”不见得就是“谄媚”学生的表现。我有个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个头不高,机灵活泼,我一直尊他为“小才子”,经常拿他和李白相比,说他才气纵横,有时干脆搬些古人的妙评放在他身上;而他也没有让我失望,上课回答问题,总能想别人之未曾想,言别人之不敢言,有时在课上写作读后感之类的短文,他常有惊人之语博满堂喝彩;另还有一个成绩平平的女生,口才尚佳,入学之初,我曾预言她将来能做中央台主持人,她虽未当真,但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增强,上课发言也毫不怯懦羞涩,我想这和我对她的赞美不无关系。所以,我认为,在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捧”并非绝不可用,只要有度即可。
二、棒打又怎样——小子鸣鼓击之可也
有学者指出,面对问题时,教师如果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不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教师自作主张否定学生看法和兴趣的做法,无异于不分青红皂白,“大棒”伺候,最终只能使学生“痛苦而亡”。对此,笔者不愿苟同。
春秋时期,季氏富于周公,而冉求“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孔子痛心疾首地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击之可也。”要求跟他“划清界线”,断绝师生关系,这真可谓“不分青红皂白,大棒伺候”了,然而众所周知,老师孔丘的“大棒”并没有使学生冉求“痛苦而亡”。可见,所谓“大棒害死人”的问题之根源并非全在老师。但老师对于学生思想上的误区,一定要予以纠正,对学生的一些不健康的思想倾向,也不妨大胆批判。如果老师的观点立场总是模棱两可,就势必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所以,只要我们切忌“生云亦云”,努力做一个有独立思想的老师,相信最终能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同。
三、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小子盍各言尔志
教育的理想应该是取得理想的教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些,就不敢说话了,你们整天发牢骚,说没人重用你们,如果有人重用你,你会怎么样呢?”“亦各言其志也”,从这次经典谈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师生平等的教育观念、循循善诱的教学技巧、旗帜鲜明的点评方式等,但在笔者眼里,这些还不是最重要的。当曾皙描述“暮春浴沂”的盛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后,夫子那一声“吾与点也”的喟然长叹才让我心驰神往!这应该是一种多么快然磊落的潇洒!孔子作为老师,也敢于经常向学生表述自己的心中志向,如他就曾对子路说过自己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也”,此等言语何等豪迈而乐观!
是的,教师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人!孔子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特色,言谈举止咸风范,嬉笑怒骂皆文章。教师,你不应该只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机器,你应是世间独一无二的你自己!你在期待学生发扬个性的同时,绝不该忽略了自己的个性,你不应该在世俗的约束里圆滑了你的棱角。在评价学生学习行为时,请你带上独具你个性特色的评价语言吧,在让学生各言其志时,不妨也说说你的心中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