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做“无米之炊”
2009-02-25任建国
任建国
作文,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来为教师、家长和学生所重视。但是提到作文,许多家长、孩子都为此头疼,教师们也是怨声满天。作文本是五味俱全的东西,如今成了苍白无味的蜡团,造成了孩子消极甚至恐惧作文的心理。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笔者认为,我们语文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写作激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亲近自然去观察、思考、体验,才能真正写出属于自己的文章,才能解决“无米之炊”的难题。
一、走进生活,开掘童趣
在大多数孩子的作文里,我们所能看到的都是单调乏味的、几近千篇一律的内容、模式化的框架,字里行间都是成人化的语言、矫揉造作的情感。这一现状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生活外延有多大,作文的内容就有多广阔。作文教学只有根植于学生的生活土壤,才能避免作文行为畸形地成为“象牙塔”中的纯文字游戏,才能唤起学生对生活的感性认识,激起学生关注生活、表达生活的热情和需要,这样对学生来说写作才能变成很有意义的事。因此,教师更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在生活中寻找素材,开掘童趣。问问学生吃的、看的、想的什么;看看他们穿的、玩的、用的什么;听听他们谈的、唱的什么,作文的题材自然就会取之不竭。例如:孩子们都爱吃肯德基,就让他们写写《我看肯德基》,既练了作文,又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洋快餐;孩子们爱看动画片,就让他们自己编一集动画片;春天,孩子们爱到池塘、田间捉蝌蚪,就让他们写写《我的梦想》《如果我是……》;孩子们关心环保问题,就让他们写写《我当环保小卫士》……这些作文题大大拓展了学生的思路,又是他们最感兴趣、最为熟悉的生活场景,学生一见作文题就想一吐为快。作文有话可说,学生何需再去编造、拼凑呢?那一份童趣自会被学生挥洒得酣畅淋漓。
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是开掘童趣的另一有效手段。在学校生活中,学生最感兴趣的莫过于各种各样的活动。活动中,学生参与率比较高,且人人亲自经历,自然也有话可写。教师可以经常举行一些班级活动,如掰手腕比赛、放风筝比赛,到社区去宣传、调查,还有参观、郊游、采访,等等,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又为学生提供了尽情施展能力、显露个性的机会,写出的作文也必定童趣盎然。这样学生的脑子里就不只是空洞洞的字句、刻板的模式,而是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受,写起作文来也就不必搜肠刮肚了。
二、留心捕捉,做好“观察日记”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作文就难以下手,勉强写出来也是言之无物、乏而无味。所以写好作文的前提是注意观察,积累素材,高尔基说过:“创作的源泉来于生活。”只要细心观察生活,就不难发现身边也有很多有意义的人和事值得去写。
一篇内容充实、语言生动活泼、细节描写真切形象的好文章,离不开细致的观察。唐朝骆宾王7岁时写的一首《咏鹅》诗,以短短的18个字,描绘出一幅这么具体、动人的图景。如果没有细致的观察,他是不能把鹅儿浮水时的情态写得令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
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及时写成观察笔记。我要求学生从人、事、物三方面作好“观察笔记”:
(1)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具体地说,每个人的容貌、身体、语言、动作各不相同。再仔细一点,表情如喜悦、得意、兴奋、激动、害羞、苦恼、恐惧、紧张等更不一样。
(2)事。可写“校内的事”“校外的事”“家里的事”“菜市场的事”,等等,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是非常多的。
(3)物。书包、笔、房屋、布娃娃、日月星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动态的、静态的,都是写作的材料。
总而言之,要引导学生留心捕捉生活点滴,做好“观察日记”,积累“经验”,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让学生由“无米下锅”到自己“淘米下锅”。
三、读写结合,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觉得没什么可写,是缺乏素材的积累,而“有话写不出”,就是缺乏语言的积累。阅读不仅能激发写作兴趣,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增长其知识,陶冶其情操,所以一定要促使学生养成广泛阅读的好习惯。不过,走马观花、一扫而过、不做一点笔记的阅读等于没读。“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就是强调阅读过程中动手的重要性。所以,在阅读中看到的优美词句、片段、写作知识要及时做好摘录,充实日记的内容。日久天长,学生的语言素材丰富了,再写起作文来,便会水到渠成了。
作文是语文水平的综合体现,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则是阅读的进一步发展,是将知识化为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另外,写作又可进一步向学生提出更高的阅读要求,学生越写就越觉得自己书读得太少,会发出“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叹。可见,阅读和写作就是如此的相辅相成、循环往复、互相促进。
语文书中所选的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范文,因此作文教学必须借助课文。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联想的“步”是怎样迈出的,从而慢慢地让学生了解这些范文的基本格式,为他们写作提供借鉴。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这是语文教学的全部内容,其中又以读、写为重点。而现在的课堂教学往往缺少阅读实践,忽视了读写教学的训练,几乎是就一篇讲一篇,缺乏纵横联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读人家写,写给人家读。”又说过:“课文无非是例子。”这就明白地告诉我们:读与写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同时又启示我们,课堂阅读教学一定要与写作紧密联系起来,不能就文讲文,而应把课文当作例子,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通过阅读课文来锻炼他们的写作能力。
四、互改互批,调动作文积极性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人的任何活动都有一种企求成功的愿望,当他的目的达到时,就会感到心理的满足,甚至盼望“再来一次”。写作也是如此。教师应该掌握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注重在批改或讲评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人说,“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改”是作文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如果由教师全代替了,学生就学不会修改作文。在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的今天,传统的作文批改法越发显示出它的弱点,学生“袖手旁观”,反应冷漠,一看了之,束之高阁;教师投入多,收效少,时间长,反馈慢。这就值得我们思考,作文批改有新路可走吗?
作文的批改除了教师的批改以外,还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由一个学生批改另一个学生的,或用小组集体讨论的方式来评改。这种方法,除了能相对减轻教师的负担外,还能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心理效应。首先,由于每个学生的作业都呈现在他人或小组全体同学面前,他人、集体的赞扬鼓励、批评与帮助,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别人的承认,自我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种满足必然转化为写作兴趣。其次,对于同一班级内同学的文章,学生本身就感兴趣,在相互批改中,因各方面都与自己贴近,通过相互启发,容易产生竞争心理,而这种心理,势必形成努力写作的动机。
1.讲评可采用的形式
作文讲评可采用以下形式:
(1)榜示优秀习作(或片断、佳句)的题目、作者。
(2)让优秀习作的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
(3)教师讲评,学生讨论。
(4)让习作者谈自己的好文章是怎样写出来的。
另外,还可编印优秀作文集,把优秀习作向报刊、杂志推荐,或参加征文比赛等。
2.讲评应着眼于面向全体学生
优秀习作理应在讲评中受到表扬,而对一般化和较差的作文中的闪光点,教师也应提出表扬,可通过班报、墙报等形式,选登学生的佳句或佳段。这样就无形中给学生以鼓舞,使其增添了一分进取的动力,较大幅度地调动了习作的兴趣。
3.设置台阶,循序渐进
对新事物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互改互批”活动中,教师应该设置分期目标,使之呈“阶梯式”,逐渐提升。目标的设置要具有阶段性、可行性、延续性,让学生在每阶段的批改达标后有一种成功的喜悦,并有继续攀登的内在需要。教师为不断满足学生的需要,应不断提升目标,持续地给予强化,以增强学生由于过程的消耗而可能逐渐降低的学习兴趣以及参与的积极性。
4.强化反馈,快速获效
强化反馈不仅是指时间上的及时性,还包括多方面的含义。在内容上,既要在认知方面进行反馈,又要在参与方面反馈。尽管对态度的评价是次要的,对结果的评价才是目的,但在操作上应将态度的反馈放在首位。因为对态度的评价能促进结果的评价,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强化。在关系上,不仅是教师向学生的反馈,还可以是学生对老师的反馈、学生与学生的反馈。在效果上,不仅注重学生的批,更注重学生在获取信息后的再修改、再提高,从而让他们获得更大的成功。
有人常说:“小孩子做事是凭兴趣的。”这话不无道理。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需要,努力设计出发展学生写作水平和能力的系统工程,并因时因地制宜,因材施教,通过培养和激发学生作文兴趣来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
总之,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还处在艰难的摸索之中,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立竿见影的事,但只要师生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地反复训练,总会有所收益,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一定能开创出一个崭新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