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四自一导”教学模式创建构想
2009-02-25仇同芳
仇同芳
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必须从台前走到幕后,成为“导演”或“配角”,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舞台的“主角”。在这种新的课改理念下,我校“四自一导”教学模式应运而生,这种教学模式由“自学”“自疑”“自归”“自练”“一导”五个环节组成,其特点是:将教师多问多讲、先问先讲,以教师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变为学生多问多讲、先问先讲,以学生问讲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师讲学生听的局面。课堂中实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质疑、讨论、交流、评价,教师只作适当点拨指导。
一、“自学”
以往的课堂,老师总是把学生当成了知识的容器,甚至是考试的机器,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教师教,学生学;教师给,学生收。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的独创性、独立的品格逐步丧失,教学也走向了反面,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教师越教,学生越不会学,越不爱学。“四自一导”教学模式要求教师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学习情景的提供者,教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古板夫子”,而是作为学生的助手去指导、帮助和激发学生,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学”这一环节上,教师并不是撒手不问,而是要求学生要有明确的目标和任务,让每一个学生都知道学习的要求。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要少一点统一、多一点宽松,少一点强求、多一点自主,给学生自学创设良好的环境。
二、“自疑”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交往、互动。对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的建构;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自疑”这一环节,则以生生、师生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形式,通过“两两”交流、小组交流以及全班交流来实现生生、师生的交流、合作。在这一环节上,要求每个学生都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要提出问题,再全班交流解决问题。质疑时,学生都是发现者;合作讨论时,他们都是组织者;发言交流时,他们都是代表者:这样他们的潜能就得以充分发挥。该环节主要操作步骤为:先由每一位学生提出自己在“自学”这一环节解决不了的问题,通过“两两”交流,合作解决;“两两”交流合作解决不了的问题,再由小组合作解决;各小组再提出本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在质疑后的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参与学生的交流,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提倡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三、“自归”
新课程强调,教师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包办、代替学习的过程,对学过的知识,教师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总结。在学生自主归纳时,教师要“授之以渔”,应指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交给学生一条学习线索,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然后以口头、书面表达或设计练习、自我检测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加深对学习材料的理解。学生归纳不到的地方,教师要及时补充、提升。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放飞学生思维,开阔学生视野,致力于学生的终身素质发展。
四、“自练”
“自练”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己找题,自己出题,自我检查或相互练习,而并非老师出题学生做。“自练”是对所学内容的检查、巩固、拓展和延伸。在“自练”这一环节上,教师要引导、鼓励学生采取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填空题、选择题、填表题等;除对句子的理解、对中心的理解、对文中人物的评价这些检查基础知识的练习外,还可采取分角色朗读、精彩片段的仿写、表演课本剧、故事新编、辩论赛等形式进行练习。教师选用这些形式多样的练习,加深了同学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一导”
“一导”即“指导”。“指导”这一环节并非孤立存在,而应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针对学生在各环节学习中的困难,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等,为学生指点迷津。指导时,教师不能滔滔不绝,让学生完全服从自己,禁锢学生的思维,而要随机处理,适可而止,让学生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
总之,初中语文“四自一导”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和运用,为语文教学建立和提供了一种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完整教法和学法体系,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此种教学模式的运行之下,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合作交流的互动性、探究未知领域的开拓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促进了学生终身素质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