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以培养现代化人才为目标

2009-02-25刘利华

教师·下 2009年1期
关键词:现代人知识经济人文

刘利华

一、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也是这次课改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国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提法,而培养“劳动者”“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是其基本的提法。随着时代的推进,对教育所要造就的个体的要求就更为不同了。《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指出要“实现教育的现代化”,而教育现代化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现代化,于是人们提出了“人的现代化”和“现代人”的观点;而人的现代化同社会现代化是一致的、同步的,要达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对人本身就必须提出这个要求。那么,“现代人”必须具备哪些特征呢?

1.现代化的价值观念

进入21世纪的社会,随着物质、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对事物的看法、对一切价值的估计都将发生巨大的变化,有些价值观念与我们传统观念中的价值观念不相符合,甚至是相抵触的。如在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合作、公平与效率、民主与集中、创新与求实、个人价值与集体主义等的关系中,现代社会可能更为强调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以及开拓创新意识;在提倡集体主义精神的同时,也强调尊重个人价值和个人意识,这是与我们以往的价值观念不同的地方。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中华民族历来将谦让视为美德,而在现代社会,人们更为崇尚的是竞争观念、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成为现代人必须具备的。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我们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最响亮的口号。

2.良好的心理素质

传统的教育非常重视记忆力、注意力、思维力等智力因素的培养,却忽视了情感、意志、个性意识倾向和个性心理品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引导。受社会、家庭和学校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近年来中小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一直较高,并呈上升趋势,有些表现为心理卫生缺陷,有些则表现为明显的心理障碍。据调查,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脆弱的封闭心理。一些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愿与老师、同学交往,把自己的心理封闭起来。这种心理的特点一是脆弱,承受不了挫折;二是适应能力差。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厌倦集体生活,缺乏与别人沟通、交往的能力。

(2)固执的逆反心理。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经常在异常心理作祟下用反抗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能力和体现自己的价值。

(3)变态的审美心理。由于社会不良环境、外来消极文化的影响,部分青少年缺乏正确判断美丑、是非的能力。他们的审美意识建立在庸俗、虚幻、直觉的基础上,并以时尚为荣。

因此,如何使学生克服这些不良心理,消除心理障碍,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他们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及自身的需要,这是对现代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3.具有现代文化特征的行为方式

在弘扬个性、文化日益多元的现代社会,现代人对人、对事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无不在发生巨大的改变。现代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的最新因素,通过大众传媒的渲染和现代科技的包装,渗透在现代人的行为、生活方式中。传统文化中认定的许多观念和行为方式在逐渐淡化。追求个性、享受生活、创造激情、不崇拜权威、不一味顺从、不循规蹈矩成为现代人的行为、生活方式的主流。

二、用什么来培养

培养现代化的人,就必须实现教育的现代化,用现代化的知识、理念来充实课程内容,制定课程目标。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课程内容、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很大的影响,成为这次课程改革的动因之一。

1.科学技术素质的培养

新技术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以及人们的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的不断更新。面对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成果和社会发展形势,教育不但要承担传播科学技术知识的任务,而且要在促使人类掌握和利用这些知识的行为方面发挥重大的作用。这就要求教育不仅要向学习者传播知识,而且更应该教会学习者学习的方法,让他们正确对待知识的态度,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和潜力。因而促进教育内容的更新和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也是这次课程改革的主要动力。

当今社会,知识的创造、传播和技术性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知识、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含量越来越高。创新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逐步占主导地位的世纪,其主要特点表现为以下几点:

(1)知识经济的本质是创新。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学技术成果转化为生产的周期以及产品、商品的生产周期在日益缩短,创新成为人类最重要的活动,成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现代人才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我国现行教育中最为疏忽和缺乏的。知识经济正深刻地改变着世界,时代呼唤创新精神,我国的教育要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提供保障,就必须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成为这次课程改革最为响亮的口号。

(2)知识经济的核心是教育。任何一种经济形态都不可能离开一定的知识,也就不可能离开一定的教育。但是传统经济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知识经济却是以知识为基础,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知识资本,教育成为知识经济生成发展的资本。知识经济是一个学习型经济,而且是进行创新性学习的经济。[1]

2.人文、道德素质的培养

科技革命不仅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革,而且迅速地改变着人们的社会方式、情感方式、交往方式直至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毋庸讳言,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生活在物质方面得到很大提高的同时,也使得人对物质利益、个人享受过分追求,从而导致人格的蜕变,道德的失衡,社会责任感、民族观念的淡薄,形成了世界性的道德危机。这些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会波及学校,如中小学生缺乏法律意识、不会宽容人、极端个人主义成了各个国家共同面临的问题。正如有些专家所指出:当全世界的教育体系在传递识字和运算技能的技术上得到发展的同时,在传递第三个领域(包括生活技能、社会技能或价值技能)的技术方面却没有多大进步。尽管20世纪造就了一代计算机专家和产生了知识爆炸,但这一代专家在和平、宽容以及尊重多样化的价值观和生活技能方面并不精通,更称不上是专家,而道德伦理基础是这些技能和知识必须得以依赖的。有人说,20世纪教育者的失败不在于教授科学、语言或数学的失败,而在于没有教会人类学会和平地共存,并使个人和社会的潜力得到充分而公平的发展。[2]面对严酷的事实,人们呼唤着道德的回归和人文素质的培养,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题为“面向21世纪的教育”国际研讨会上,19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在分析讨论21世纪人类面临哪些挑战时,将道德、伦理和价值观的挑战列为第一位,并因此将会议的主题确定为“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可见,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学会关心”“学会共同生活,学会与他人一起生活”是今日教育中的重大问题之一,也是现代人所要具备的必要素质。

鉴如此,新的课程标准规定:“加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革命传统教育和国防教育,加强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具体落实到课程中时,应遵循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的原则,深化教学内容的改革,在课程结构上,改变过去重科技技能和专业知识教育,轻人文素质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倾向;在课程内容上,加强文学、历史、哲学和道德知识的教学,在各门功课中渗透人文精神,以使学生体味人文精神,熏陶人文素质,培育其人文关怀和人文追求。

参考文献:

[1] 蔡克勇. 21世纪中国教育向何处去.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23.

[2] 王晓辉,赵中建译.为了21世纪的教育——问题与展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育丛书.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90.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

猜你喜欢

现代人知识经济人文
为啥现代人总想静静?
现代人是怎样挖煤的
现代人的避难所
知识经济环境下企业会计改革的策略
知识经济供给侧改革五大着力点论析
人文绍兴
知识经济背景下的大学体育无形资产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独立学院软实力建设研究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